车东西(公众号:chedongxi)
作者 | 国仁张睿
编辑 | 志豪
车东西9月10日慕尼黑车展现场报道,日前,车东西总编辑张国仁远赴德国参加了IAA2025慕尼黑国际车展。车展现场可以观察到,在中国公司扎堆的本届慕尼黑车展中,中国供应链企业的存在感比车企还要强。
地平线也在此次慕尼黑车展现场高调亮相,展示了征程6系列智能计算方案、升级版HSD城区辅助驾驶系统以及全球化合作成果。
▲地平线在慕尼黑车展的展台
同时,地平线还宣布成立欧洲总部,展示其在本地化适配和国际合作方面的进展,并与多家全球车企及Tier 1合作,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在欧洲及全球市场落地。
在车展现场,地平线CEO余凯与车东西总编辑张国仁在内的少数媒体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对话中,余凯再次抛出了多个金句,对辅助驾驶的出海和全球演进提出了很多明确的分析,也回答了部分媒体提出的比较尖锐的问题。
▲地平线CEO余凯(左)和车东西总编张国仁(右)
关于辅助驾驶的演进阶段,余凯在回答车东西总编辑张国仁提问时表示,辅助驾驶大规模普及的“4G时刻”正在来临,而地平线希望让每个老百姓都能够享受到“平权”的辅助驾驶。
现场交流非常热烈,有多位媒体记者围绕地平线的出海、辅助驾驶系统能力、自研芯片以及具身智能赛道进行了深入提问与交流,余凯都进行了直接的回答,以下是车东西总结的7大话题:
一、辅助驾驶不再分高低档位 加速普及的“4G时刻”正在来临
出货量超千万后,地平线对国内和海外的销量增长速度有什么阶段性的目标?余凯向车东西说到,海外的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业务地平线正在正常的推进,可以预期会发展的更好。
但余凯表示现在更关心的是质量,所以地平线喊出口号,从一千万套芯片发货,走向一千万套HSD发货,要让每个老百姓能够享受到辅助驾驶。
▲地平线HSD方案展台
那么地平线HSD是否会区分不同价格段的解决方案?余凯表示,辅助驾驶真正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大家只会享受最高挡。
余凯举例提到,在4G还没有推出的时候,2G、3G、GSM就是分为高中低挡位,不同手机的配置不一样。最高端的手机用3G,低端机用GSM。
但是当4G在2009年前后引入的时候,视频通话变得非常流畅后,连入门手机都搭载了4G,所以余凯认为辅助驾驶的4G Moment正在到来。
这也是为什么地平线目前在10几万的车型上推广地平线HSD,而不是三十万的豪车,地平线会坚定卡位,让最广泛的老百姓感受到辅助驾驶的4G Moment。
二、地平线是“不造车的特斯拉”? 余凯现场回应
从中国横跨到欧洲参加慕尼黑车展,地平线想对欧洲和全球传递什么信息?余凯表示,地平线的企业文化和战略一直都是最开放合作的,是构建互赢共赢生态的玩家。
地平线在此次慕尼黑车展展台上,展示了与德国零部件供应商,与日本供应商电装,包括与大众的合作,所以地平线特别重视构建合作生态。
地平线来到欧洲绝对不是Show Off技术,更多的是表明态度,中国的科技企业也能够参与全球的合作生态、产业生态,做里面有机的分子,而不是给人感觉是外援者。
余凯提到在大众集团之夜上,地平线是被大众当做Family Member,像家庭成员的感觉,所以地平线就是来交朋友的。
那么如何明确合作的边界?余凯表示,地平线基本上对合作伙伴表示,只要对方能做好的事情,地平线就往后退。余凯认为企业要有利他的思维,企业不是挣多少钱最重要,而是觉得被需要才有幸福感,才能够长长久久的活动。
余凯认为,企业活的久比活的炫要重要,中国不缺活的炫的企业,但是要在全球的产业生态里面成为一个被尊敬、被需要企业,而不是明星。
海外市场目标份额方面,余凯提到,地平线最近刚刚公布了半年财报,分享了最近包括博世在内的与全球零部件供应商的合作,地平线拿到了一批海外车厂、海外市场的订单,其中还包括日本车厂。地平线全球市场的订单,整个生命周期差不多一千万辆。
目前地平线已经开始在海外生根发芽,长期构建的合作伙伴关系也已经开始生根发芽,慢慢的会长成参天大树。
在中国市场,余凯表示中国仍是地平线最重视的市场,因为中国市场的消费者对于领先的辅助驾驶的技术,抱着更加积极的态度。所以对于高阶的辅助驾驶,地平线觉得中国市场是最重要的关注点。
对于海外市场,余凯认为相对来讲还是法规安全驱动的ADAS和主动安全的市场。
另外,余凯提到,最近地平线征程6P芯片和HSD系统在奇瑞车型上量产落地,地平线目前最高阶的辅助驾驶首款量产车型不是豪车,而是为中国老百姓最广泛选择的10几万到20万的车型。 余凯直接说到:“我敢这么吹牛,连豪车都匹配不了这个智驾(HSD系统)。”
在此前奇瑞ET5车型的发布会上,余凯就曾表示希望地平线HSD陪伴中国最广泛的车主,去走过每天的人间烟火,去体会每天的甜酸苦辣,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被尊重,平凡的人也应该有英雄梦想
有媒体问到,地平线除了芯片之外,现在有辅助驾驶系统HSD,还涉及机器人,包括还可能会做智舱芯片,之前有人评价说地平线像“不造车的特斯拉”。
对此余凯回应表示,他看到了“不造车的特斯拉”这篇报道,然后点开一看发现说的是地平线,同时余凯认为这个说法有道理。地平线在芯片、软件、座舱和辅助驾驶方面都有涉及,实际上地平线变成了汽车在通往智能化道路上的全方位赋能者。
余凯表示他经常和车厂和合作伙伴说“你行你上”,地平线定义下限,有地平线在下限就不会太低,对方做的好地平线就向后退。
余凯最后总结道,地平线就是“只制造武器不打仗”,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三、欧洲车企辅助驾驶会自研道路吗? 余凯:绝大多数车企在放弃
对于欧洲车企更倾向于自研辅助驾驶系统的问题,余凯认为他反而觉得欧洲车企在辅助驾驶自研方面收敛的很快,基本上没有听说什么车企自研,而且余凯认为他们都有很大的资金、财务和成本压力。
在中国市场,余凯觉得自研辅助驾驶也不容易,有很多车企自己孵化的公司现在也发展的不是非常好。
余凯表示,现在欧洲的消费者对辅助驾驶没有那么强的需求,更多的是对于高速的辅助驾驶、AEB和车道保持功能的需求。对于中国消费者向往和拥抱的全场景城区辅助驾驶,欧洲消费者没有那么强的需求。
余凯举例道,二十多年前余凯来德国时,中国市场上DVD已经很普及,而德国这边还在用卡带。所以对于数字科技方面,欧洲消费者比中国的年轻的消费者更求稳一点。
但是余凯同时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余凯觉得未来三到五年全场景城区辅助驾驶HSD在中国会迅速普及,技术变得足够成熟后,欧洲的消费者也是会接受的。
有媒体问到中国汽车从产业出海到产业链出的发展阶段,地平线这样的公司会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余凯表示地平线是开放的产业赋能者和生态构建者,帮助所有车企在智能化时代不落伍。
余凯也再次提到地平线就是“不造车的特斯拉”,定义车企的能力下限。
四、地平线HSD如何降低成本? 芯片、软件都自己优化
现阶段,地平线正在和车企合作开发的辅助驾驶,这个过程也是双方磨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存在挑战。余凯觉得其实挑战主要是在于地平线自己,但余凯认为自动驾驶赛道是清晰的,生意也比较简单。
车企要卖一款车,一款车型卖的好,下一款车能不能卖好是不确定的。对地平线来说会比较简单,持续的把技术做好,每次接管的里程数越做越大,把体验做的越来越丝滑,产品就自然好卖。
所以余凯觉得地平线比较幸运的处在一个相对确定的赛道,只不过赛道本身的难度比较大。余凯也提到就怕地平线自己想多了,比如自己去造车,那就是属于“脑袋被门夹了”。
余凯还提到了一点就是不能自大,比如说想变成闪光的公司,就会头脑发热犯错。所以余凯觉得要永远保持冷静、清醒、谦卑和开朗,同时相信合作共赢。
那么地平线HSD的成本优势从哪来?余凯表示这是地平线做了看不见的功夫,去“结硬寨打呆仗”。
地平线在过去十年时间,在大家最看不见的地方——芯片上下功夫。地平线创业的时候,有很多工程师和余凯讲,人家都能做Demo了,或者都能够过红绿灯了,地平线的芯片在哪?
投资人也不愿意投资地平线,因为觉得地平线做的事情看不见,而余凯表示现在就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候。
余凯觉得有的时候最远的路就是最近的路,最难的路就是最快的路。 因为地平线把芯片、软件和周边都自己来优化,成本纵深的幅度最大,地平线可以控制成本纵深。
余凯举例道,如果买芯片后做软件,肯定很大一部分的利润要交给英伟达。
有媒体问到地平线HSD如何达到出货千万套,余凯表示,地平线HSD现在直接杀到十几万价位的车型,同时余凯觉得技术也会越来越成熟,当辅助驾驶的4G Moment到来时,十万的车型就会标配辅助驾驶。
余凯提到,企业一定要对未来有想象,如果只是基于现在眼前看到的去制定战略,这个企业一定是没有想象的。要对没有发生的事情有预判,去创造未来,这才是创新企业存在的意义。
所以地平线要推动辅助驾驶的4G Moment,让辅助驾驶绝对的流畅,辅助驾驶就会成为标配。
关于地平线HSD目前的表现,余凯表示和此前的“捅破天”的目标还有距离,要让技术达到足够的程度,老百姓有向往感才行。不过地平线之前邀请一小批专业媒体去体验地平线HSD,向地平线反馈地平线HSD的表现暂时是第一名。
余凯举例表示,很多的车厂或很多企业,可能市值在一千亿港币到两千亿港币,而地平线也是一千亿港币到两千亿港币市值的公司。
但其他企业的资源被砸在供应链、生产、制造、外形、车机、辅助驾驶、软件、芯片、渠道,品牌运营、用户,同时还要当网红。而地平线所有的资源只做一件事,就越来越像“不造车的特斯拉”,去帮助所有的车厂。
五、模型规模和算力规模变大 泛化性会越做越好
针对不同市场的,地平线是否会采取不同的策略?余凯表示,地平线本质上打造了开放生态,所以很多定制化或者区域化的产品,地平线的合作伙伴已经完成了,包括Tier 1和车厂。
对于地平线HSD,余凯提到,随着人工智能算力的增大和神经网络规模的增加,泛化性会越做越好。
余凯用做机器翻译举例,以前每一种语言都要做专门的程序,现在神经网络规模大了以后出现了泛化效应,一个GPT或豆包就能搞定。
所以余凯的看法是,随着地平线HSD模型规模和算力规模的变大,一套系统就可以搞定,不会为各个国家去做差异化。
六、机器人是更大的赛道 地平线不会直接造机器人
目前具身赛道非常火热,国内外都有不少公司在这方面进行布局。余凯觉得机器人无疑是汽车智能化之后的另外一个更大的赛道,有可能是汽车赛道的十倍规模。 但是余凯也认为具身智能的发展速度不会很快,需要有些耐心。
而地平线目前就是做生态。余凯举例在此前的北京机器人展会上,很多展台背后都有地平线的身影。地平线愿意做长期的培育者和参与者。 同时余凯也强调,地平线不会自己造机器人,而是支持大家去造。
那么地平线下场做地平线HSD后,是否会影响与采用地平线芯片辅助驾驶公司的关系?余凯表示,地平线一直的做法是他们能做,地平线就退。未来三到五年中国市场会售出一亿五千万辆车,所以余凯觉得现在地平线要在生态上面把天花板要“捅高”,也会为生态伙伴带来收益。
余凯举例到,就像卖楼盘,一定要把精装修房打造的“让人流口水”,整个楼盘就好卖了。如果地平线不捅破天,整个地平线的生态就会垮掉,因为英伟达生态一定会有玩家“捅”的很高。
同时余凯也提到,企业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是生与死的抉择。所以地平线必须把“捅破天”的产品做出来,然后把经验和能力向大家分享。
余凯认为,可能最后地平线HSD不是一个具体的产品而是标准,会变成框架和赋能,变成HSD认证。但余凯也提到做标准的背后需要能力支撑。
七、中国企业出海面临什么挑战? 余凯认为要放弃输赢思维
中国企业出海到欧洲面临的挑战,余凯觉得数据的合规性好解决,因为非黑即白,一个企业在任何地方做生意,一定要符合法律。
但余凯认为更难解决的问题是当地怎么看这家企业,是情感上的看法。余凯举例到如果一家企业做占别人便宜之类的事情,合规合法,但当地也不爽。
同时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余凯觉得汽车品牌和情感记忆,包括国家自豪感都是相关的,所以汽车出海要关切这些东西。
对于地平线来说,余凯认为地平线是底层的技术供应商,没有那么显现,但即便如此也要去构建合作伙伴生态。做生意也要做当地的好朋友,也要让很多人因为地平线挣到钱了。
所以余凯觉得,中国企业在内部很卷,但出海要放弃输赢思维,要变成一种共生死,你好我也好的思想。
在辅助驾驶开发方面,不少车企已经在谋划自研了,但也有一些车企选择了跟供应商合作,这对于地平线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余凯举例说到,历史上做垂直自研,想成为乔布斯这样的企业家其实比比皆是,这应该被鼓励。余凯表示他和车厂说应该自研软件和芯片,因为余凯觉得吃这么多苦来创业,是因为有梦想,所以值得鼓励。 但余凯也提到,能够成为乔布斯的一定是极少数的英雄人物,大部分企业家还是凡人,需要地平线的帮助。
所以不需要去想具体哪个车型或哪个品牌应不应该自研,地平线只需要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同时已经有很多人需要地平线的帮助,地平线要去支持好。
余凯表示他和每个车企都说过,车企如果自研的话有什么地平线能帮的,假设车企要做芯片,地平线也支持。事实上有车厂用地平线的软件,不用地平线的芯片,但地平线不会去纠结这些。
关于竞争对手,余凯表示没有最害怕的对手。余凯觉得做企业要全情投入,但是不能执着。
余凯表示,人生从起点到终点,每个人都一样。企业就像人的生命一样,没有企业是长存的,从第一天出生开始就终究要面对死亡,所以余凯认为不要太纠结,中间玩得嗨就够了。余凯以打游戏举例,他表示打游戏要投入,但只是个游戏,输了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