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业绩垫底、天价罚单,华夏银行新帅太难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金角财经 时间:2025-09-11 17:21:02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 | 田羽

换帅后的华夏银行,迎来了近亿元的罚单。

2025年9月5日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因相关贷款、票据、同业等业务管理不审慎以及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等原因,华夏银行被罚款8725万元

要知道,今年华夏银行才刚刚成为行业里首个、在监管鼓励下设首席合规官的“示范生”,但示范效应还没展现,沉重的罚单就先砸在自己头上。

而且这并非偶发。今年以来,华夏银行的罚单几乎没有间断过,踩中的“红线”遍布多个业务流程。

如果说罚单还只是表象,那么中报业绩则揭开了更大的隐忧。2025年上半年,华夏银行营收与利润“双跌”,归母净利润的同比表现在上市股份行中垫底,不良贷款率则居榜首。监管处罚与财务的恶化,正在形成双重挤压。

关键是,这一切都发生在换帅之后。

刚设首席合规官

几个月前,华夏银行还被外界视为合规管理的“示范生”。

2024年12月底,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金融机构合规管理办法》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在机构总部设立首席合规官,作为高级管理人员,接受机构董事长和行长(总经理)直接领导,向董事会负责。

彼时,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称,合规的核心要义是遵循法律法规、监管规范,不触“底线”、不碰“红线”,这就要求合规管理具备相应的严肃性和独立性。

华夏银行率先响应。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2025年2月7日公告,核准杨宏担任华夏银行首席合规官的任职资格。据财新报道,华夏银行是《办法》发布之后商业银行中首家设立的。

但几个月后的现实,却异常讽刺。近亿元的罚单落下,说明这道防火墙并没有立刻发挥作用,这可能给外界造成一种“形式大于实质”的观感。

更敏感的是,这张天价罚单出现在华夏银行高层频繁动荡之际。

2024年,华夏银行副董事长、董事、行长、副行长、监事会主席、监事均轮番离任。踏入2025年后,华夏银行的人事更迭同样频繁。据一季报披露,该行首席审计官刘春华、董事会秘书宋继清因到龄退休,辞去相关职务。

更重磅的人事变动发生在2025年1月27日,华夏银行公告董事会收到李民吉的书面辞职报告,他因个人原因辞去该行董事长等相关职务。据财新报道,李民吉被有关部门带走,内外部很快察觉到异样。

2025年3月18日华夏银行公告,董事会日前召开会议,选举杨书剑为第九届董事会董事长。5月22日,华夏银行发布公告称,杨书剑的华夏银行董事、董事长的任职资格已获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核准。

杨书剑空降华夏银行以来,提出了系列“破局”“破冰”思路,提出在全行发起了“走出舒适区,开辟新征程”的思想大讨论。

市场原本期待换帅能带来新局面,但9月这张重罚传递出的信号却截然相反:转型之路不会平坦,甚至可能更加艰难。

罚单如流水

近亿元罚单,其实只是“冰山一角”。

按照相关媒体统计,2024年华夏银行罚款总额超过2800万元,涉及分支行26家(次),合规风险频发。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度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陀螺”评价结果显示,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华夏银行的公司治理能力得分87.46分,列第13名;风险管控能力得分85.43分,倒数第一。

进入2025年后,情况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

1月,连云港、南通、大同、苏州四地分行接连被罚,原因从“无真实交易背景的票据业务”,到“贷后管理不到位”,再到“贷款管理不尽职”,涉及多个业务流程。

1月26日,华夏银行深圳分行因“违规开展不良资产转让业务、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信贷资产分类不审慎、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不到位、贷款业务管理不当”,被深圳金融监管局罚款560万元。

3月14日,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行因“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及票据业务管理不审慎”被宁波监管局罚款125万元。

3月17日,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治分行因“贷前调查严重不尽职”,被长治金融监管分局责令改正,罚款25万元。

进入二季度,华夏银行的罚单依旧不断。

4月,南昌分行因贷款管理不到位被罚80万元,多名责任人遭处罚;5月,银川分行因“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50万元。

三季度情况仍未收敛。

7月,石家庄分行因“违规向风险客户新增贷款掩盖不良贷款、违规上调五级分类掩盖不良贷款”被罚65万元,廊坊分行因“贷后管理不到位、资金被挪用”被罚30万元。

几天后,太原杏花岭支行同样因贷后管理问题被罚30万元。8月底,温州分行则因贷款“三查”不到位、信贷资金被挪用、违规发放借名贷款,被罚170万元,相关责任人陈家强遭警告。

这串密密麻麻的处罚名单,涉及银行管理的多个环节。换句话说,华夏银行的问题,并不是某一条业务线上的“偶发事件”,而是合规管理体系整体失效的风险暴露。

罚单多,首先直接蚕食利润;更深层的后果,则是资本市场对其内控与合规能力的信心丧失。

表现最差的股份行

频繁的罚单,最终都折射到财务报表上。

2025年中报显示,华夏银行资产规模为4.55万亿元,在股份行中排名靠后。按理说,资产规模越小就越灵活,成长性也越高。

然而,华夏银行营收下滑了5.86%,在上市股份行中已经表现相对不理想;归母净利润更是大跌了7.95%,在上市股份行中表现最差。



问题首先出在息差。今年上半年,华夏银行的净息差进一步压缩至1.54%,净利息收入同比下滑3.6%至305.74亿元。其中,对公贷款利息收入同比下滑8.35%,个人贷款利息收入下滑10.47%,同时这两类贷款平均利率分别下降至3.45%和5.21%。贷款收益缩水,直接拖累了整体利润。

此外,中报显示,华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化充足率分别为13.07%、11.44%、9.56%,较年初分别下滑0.37个百分点、0.26个百分点、0.21个百分点。

横向对比看,华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上市股份行中排名倒数第二。

更棘手的是不良。上半年,华夏银行不良贷款386.7亿元,较年初增加1.99亿元,不良贷款率1.6%,在上市股份行中最高。



有分析机构认为,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压力,与其公司贷款客户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传统制造企业有关,这些行业近年来产能过剩,导致一些制造企业偿债能力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华夏银行的资产质量情况,恐怕同样不乐观。

8月,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披露2025年第6-12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公告,未偿本金总额约44.83亿元,未偿利息总额约63.04亿元,未偿本息总额约107.89亿元。

其中第12期未偿本金总额、未偿利息总额分别为5.75亿元、11.76亿元,合计17.51亿元,涉及资产笔数27217、借款人户数26292,但拍卖起始价仅2580万元,约等于本息总额的1.47%。

罚单接二连三、业绩垫底、不良领先,三重夹击之下,华夏银行丢掉的除了利润,还有资本市场的信心。

在A股牛市背景下,其他股份行或多或少都在修复估值,唯独华夏银行逆势下跌。今年初至9月11日,华夏银行成了唯一一家股价下跌的上市股份行。



设合规官、换帅,本该是向好的信号,却没能换来预期中的改善。近亿元罚单落下,财报指标一路垫底,股价更是逆势下跌。故事能制造期待,口号能提振士气,但市场最终只认硬指标。

华夏银行能否走出困局,关键在于能不能真正修复内控、稳住资产质量、赢回投资者信任。这或许才是它接下来最艰难、也最关键的一课。

参考资料:

短平快解读《业绩双增到业绩双降,华夏银行经历了什么?》

同道财经《华夏银行:新增一张百万罚单!》

财新《华夏银行首席合规官杨宏任职资格获批系新规以来银行业首例》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