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AI,2025外滩大会大咖云集
中国基金报记者 曹雯璟
9月11日上午,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大咖云集,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550位嘉宾参会分享,包括新晋图灵奖得主理查德·萨顿(Richard Sutton),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源码资本投资合伙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宏江,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马毅、蚂蚁集团CEO韩歆毅、宇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等全球顶尖学者、产业界人士、青年创业者和科学家,共同探索智能时代的创新路径与商业未来。
以下是精彩观点集锦——
图灵奖得主理查德·萨顿:
人工智能进入“经验时代”,潜力远超以往
2024年图灵奖得主、加拿大计算机科学家理查德·萨顿(Richard Sutton)认为,人类数据红利正逼近极限,人工智能正在进入以持续学习为核心的“经验时代”,潜力将远超以往。
面对外界对AI带来偏见、失业甚至人类灭绝的担忧,萨顿认为,这种对人工智能的恐惧被夸大了,并且是被某些从中获利的组织和个人煽动起来的。以经济社会的运行为例,只有当每个人有不同的目标和能力,经济才能运行得最好。同样,目标不同的智能体,可以通过去中心化的协作实现双赢。
展望人工智能的未来,萨顿提出,人类将真正理解智能,并借助技术将其创造出来;人类的智力水平很快将会被超级人工智能远远超越,权力和资源会流向最聪明的智能体。基于此,他认为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人工智能的替代将是不可避免的。
阿里云创始人王坚:
开源模型与闭源模型的选择,是AI竞争的关键变量
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认为,从代码开源变为资源开放是AI时代的革命性变化,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是推动AI往前走的必需环节,开源模型与闭源模型的选择变成了AI竞争的关键变量。
“202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开源’这一软件时代的概念,成为了AI竞争的关键变量。”王坚表示,在今年1月之前,世界上最好的基础模型都集中在美国几家头部公司,随后通义千问Qwen开源、DeepSeek开源。OpenAI CEO Sam Altman也承认,在开源这个时刻,OpenAI站在了历史的错误一边。
王坚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开源的含义已经从代码开源(Open Source),演进为资源开放(Open Resource),这是人工智能时代“开源”的一大特点,而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是推动AI往前走的必需环节。
源码资本投资合伙人张宏江:
基础设施加速扩张,AI正步入“产业规模化”
源码资本投资合伙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宏江表示,大模型的“规模定律(Scaling Law)”仍然有效,而智能体与经济结构转型将深刻重塑社会。
在AI产业化方面,张宏江指出,AI正在驱动基础设施大规模扩张。他列举了OpenAI的Stargate和Musk的Colossus等项目,100万个GPU的耗电量,相当于北京市用电量的八分之一,2025年美国主要科技公司的AI相关资本开支预计超3000亿美元。整个AI数据中心产业链在过去一年经历大规模建设热潮。他表示,IDC产业的大规模建设会带动电力生态,带动经济的发展,这正是“AI产业规模化”的核心体现。
张宏江总结道,模型和GPU算力将成为未来组织的核心资产,企业需要扩大算力,使模型变得更强大,使数据变得更丰富。Agent将重塑企业流程,“超级个体+agent”会带来巨大的结构性变革。
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马毅:
当前AI仅具“知识”而非“智能”,自我纠错是关键
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马毅指出,当前虽然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却仍缺乏对智能本质的科学理解。他强调,必须将AI从依赖试错、不可解释的“黑箱”系统,转变为基于数学原理与闭环反馈的“白箱”模型,才能真正实现机器智能。
马毅表示,智能的核心在于“自我验证与自我纠错”的能力,即能够批判性地审视既有知识,发现错误、修正并完善它。当前的大模型仅是静态知识的存储库,无法理解其内容,因而才会出现基础逻辑混乱和“幻觉”问题。“虽然拥有海量‘知识’,但不具备真正的‘智能’。”他说。
展望未来,马毅认为,必须将智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与数学课题来研究,聚焦于构建具备个体记忆与闭环自治能力的系统,在可解释的理论框架下,推动机器智能向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智能”演进。
蚂蚁集团CEO韩歆毅:AI不会取代医生,
但可以让名医“分身有术”,让基层医生有好助手
蚂蚁集团CEO韩歆毅分享了蚂蚁在AI医疗健康领域的思考和实践。他指出,专业能力是垂类模型的核心竞争力,通用模型短期难以替代,蚂蚁将致力于解决数据、幻觉、伦理等核心问题,让AI成为医生的好助手。
韩歆毅认为,相当长的时间内,AI都无法替代医生,更应该是医生的助手。他表示,蚂蚁致力于通过AI为医生提供重要支持:帮助专科医生拓展能力边界,向“全科医生”靠近;成立医疗健康实验室,进行AI赋能MDT多学科会诊等前沿探索。
“AI医疗唯一的出路就是人机结合。”韩歆毅表示,“我们希望能让名医‘分身有术’,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和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同时让大量的基层医生有很好的助手。”
韩歆毅坦言,AI医疗落地仍面临三大核心难题:高质量数据、抑制幻觉和医学伦理。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
现在AI干活还是一片荒漠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在圆桌论坛发言时表示,现在AI写文作画,已经比99.99%的人都要做得好。但真正让AI干活,还是一片荒漠。
这是宇树科技宣布IPO计划后,王兴兴首次公开现身,畅谈大模型时代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王兴兴认为,当前具身智能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包括高质量数据以及模型算法层面。比如根据一个生成视频让机器人学做家务,单纯的视频生成可能已经比较好,但是将视频生成与机器人控制模态对齐仍然非常有挑战。
尽管存在挑战,但王兴兴依旧十分乐观。他认为,现在创新创业的门槛已经大幅降低,年轻创新者迎来了好时代。真正可以用AI工具去实现新创意,并且在AI时代,小组织的爆发力会越来越强。
编辑:黄梅
校对:乔伊
制作:小茉
审核:许闻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