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AI像科学家一样提出研究假设、设计实验流程,甚至解读医疗影像,还能协同机械臂完成精细手术操作……这些曾出现在科幻作品中的场景,如今已逐步成为现实。在9月11日举行的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AGI:数字与物理世界的共同进化”论坛上,与会专家描绘出通用人工智能(AGI)从“技术突破”向“规模化应用”跨越的新图景。
在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上海创智学院副院长乔宇看来,如果说AI发展的“上半场”,是靠“堆数据、堆算力”,实现“大力出奇迹”,那么AI“下半场”的核心在于,让AI“会学习、会反思、会进步”,从“大模型”走向“大系统”,并具备与物理世界交互的能力。
“未来的人工智能,不是简单地训练一个技术或者做一个智能体。而是构建一个能与人、环境共同演进的系统。”乔宇预测,未来人工智能将具备“长时思考”能力,能像顶尖科学家一样进行数周甚至数月的深度推理,推动人类认知边界的突破。
当AI进入“以系统为中心”的新阶段,数据的角色也悄然转变。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副院长、上海工创中心副总经理廖运发表示,人工智能正从“以模型为中心”转向“以数据为中心”。高质量数据,已成为AI发展的核心燃料。
廖运发坦言,目前,真正可用于训练的高质量数据仍严重不足。“虽然我国数据产量和存量规模较大,但AI可用、公开共享的数据占比低,多数数据仍未充分开发利用,能够应用至模型训练的数据资源有限。”
不过,政策层面的“东风”已至。廖运发介绍,我国已构建起数据要素发展的制度保障。比如上海《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形成50个左右具有显著成效的行业开放语料库示范应用成果,这为AGI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储备”。
有了“大系统智能”的方向,有了数据“燃料”,如何让AGI真正跑起来?蚂蚁集团平台技术事业群副总裁周俊给出了产业实践的答案:打造一个具有“数据、评测和算法”驱动的自动化飞轮。
周俊表示,AGI的核心技术壁垒并非“更大参数”或“更多算力”,而是通过科学量化数据价值、迭代评测体系、优化模型能力,推动通用人工智能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落地”。
“未来AI竞争的胜负手,不仅取决于使用了哪个模型,更在于‘数据—评测—算法’飞轮转得有多快、多稳。”周俊说,与其寻找下一个“更好的”模型,不如着手构建属于自己的、强大的AI迭代飞轮。“这不仅是蚂蚁的实践,更是AGI从‘技术探索’走向‘规模化落地’的必经之路”。
原标题:《AI不再只是聊天,未来能像顶尖科学家一样数周数月深度推理》
栏目主编:张杨
作者:解放日报 俱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