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暴涨448%!创新药龙头三生制药,历史新高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瑾瑜 侃见财经 时间:2025-09-12 10:25:29

巨额BD交易,是对创新药行业整体的肯定。

但机会不会均摊,拥有领先创新力的药企才能率先跑完长夜。

过去的一年,中国的创新药企业经历了一场冰与火的考验,不少创新药企业都没坚持到最后,选择出售掉最有价值的管线,断臂求生。

在阶段性的机遇面前,因为提前出售掉了最有价值的管线,因此在创新药的BD时刻来临之时,他们错过了复苏的机会。反观一些头部药企,在周期的困境当中,坚持研发不松懈,终于在今年陆续开花结果。



中邮证券研报,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许可授权)总金额已接近660亿美元,赶超2024全年BD交易总额。尤其是一些头部的创新药企业,BD交易额更是创出了历史新高,重估了企业的估值,让企业再上新台阶。

例如,老牌创新药企业三生制药以及头部药企恒瑞医药。

今年五月,三生制药宣布,公司及附属子公司沈阳三生、三生国健与辉瑞签署协议,将向辉瑞独家授予公司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的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

根据协议,三生制药将获得12.5亿美元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48亿美元的开发、监管批准和销售里程碑付款,此次交易的潜在总金额高达60.5亿美元。

据悉,三生制药此次BD交易获得刷新了国产创新药License-out的最高首付款纪录。在此背景下,三生制药股价也是提前反应。

根据统计显示,年内以来,港股上市公司三生制药涨幅超过了448%,市值突破770亿港元,创下了其上市以来的新高,年内市值增长超635亿港元。

受此影响,三生制药掌舵人娄竞财富也是水涨船高。根据统计显示,娄竞直接持有三生制药22.28%的股权,若以此计算,该部分持股市值约为173亿港元。值得注意的是,他还是科创板上市公司三生国健的实际控制人,其执掌的富健药业有限公司持有公司35.92%,以最新收盘价计算,该部分持股市值约为122亿元。

柳暗花明

对于创新药行业而言,永远不缺机会。

不下牌桌,才是关键的核心。对于创新药企业而言,一款重磅药品的问世,有可能让这家药企几十年的业绩无忧。百济神州、默沙东、诺和诺德已经验证了大单品的逻辑。

作为一家成立于1993年的老牌药企,三生制药一路走来,并不一帆风顺。

2005年,娄竞带领公司团队完成了全球首款rhTPO药物“特比澳”的研发,成为国内生物医药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完成这款药物研发之后,其父娄丹看到了他独当一面的能力,其后他开始逐步接手公司的管理工作,且开始在资本市场大展身手。

此后的数年,三生制药虽然在资本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产品方面其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根据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三生制药的净利润从12.77亿元一路下滑至8.36亿元。业绩的下滑,使得公司的股价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

需要注意的是,2019年至2020年,三生国健旗下的治疗乳腺癌的赛普汀以及预防肾移植引起急性排斥反应的单抗产品健尼哌两大产品上市。

但遗憾的是,这两大单品并未放量。

2018年至2022年四年时间,三生制药的股价跌幅一度超过了80%。

作为一个成熟药企,业绩失去“想象力”是灾难性的。好在三生制药的管线比较丰富,大单品的护城河依旧明显,其在自免领域的龙头地位依旧稳固。

这一切的背后,特比澳功不可没。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特比澳上市二十多年依旧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据IQVIA数据预测,特比澳对应的市占率约65%,继续保持升血小板药物市场的龙头地位。可见一款重磅药物的研发成功,对于药企的业绩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进入2025年之后,三生制药业绩依旧稳健。根据最新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上半年,三生制药实现营业收入43.6亿元,同比下降 0.8%;归母净利润13.6亿元,同比增长24.6%;扣非归母净利润11.4亿元,同比增长2.1%。



而真正引爆三生制药股价的,则是其与辉瑞达成的创纪录的BD交易。

侃见财经认为,三生制药的SSGJ-707能够成功出海,体现了其在创新药领域的扎实功底,也为国内其他药企探索全球化道路提供了新思路。三生制药的阶段性成功,表明该企业已经突破自身,达到了新的高度。未来随着业绩的持续放量,冲击千亿市值并不太难。

国际资本持续加码

一款好的创新药产品,想要获得市场的认可,国际化是一条必由之路。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的创新药一直局限在技术层面,其与跨国药企的代差让国内的药企业困在了自身的“围城”当中。2018年,港交所支持18A上市公司上市,在资本层面,给国内的创新药企业打开了一扇窗。

在资本的加持下,国内的创新药企业开始了蓬勃发展。

尽管两年之后,由于加息的影响,国内的创新药行业短暂地经历了寒冬。但是头部的创新药企业底子也更加夯实。

但从本质上来讲,BD交易更像是一次性买卖的思维模式,对于药企而言,在资金紧张的背景下,管线是否能够继续推进,是头等大事。

大额的BD交易尽管出售了未来大部分权益,但是对于当下的创新药企业而言,则是一个最优的解决办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行业BD交易只会倾向于这条拥挤赛道中的佼佼者,平庸者还是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三生制药巨额BD交易消息发布之后,三生制药开始吸引到越来越多国际机构的目光。

香港联交所最新资料显示,8月26日,贝莱德增持三生制药4760.475万股,每股作价30.1096港元,总金额约为14.33亿港元。增持后最新持股数目约为1.24亿股,最新持股比例为5.1%。

香港联交所最新资料还显示,9月2日,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增持三生制药209.2万股,每股作价31.18港元,总金额约为6522.86万港元。增持后最新持股数目约为1.22亿股,最新持股比例为5.03%。

9月4日,CDE官网显示,三生制药SA102-CAR-T注射液获批临床,用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该消息发布之后,次日三生制药股价暴涨18.24%,股价创出了历史新高。

对于利好的持续发酵,中金公司发布研报称,考虑股价已对创新药核心品种BD有一定程度反映,该行上调目标价39.9%至36.50港元,对应13.0倍2025年市盈率和14.2倍2026年市盈率。其上调三生制药的利润预期,并且维持公司“跑赢行业”评级。

侃见财经认为,随着创新药行业出海逻辑被验证,百济神州已经成功打样,创新药行业已从过去的技术引进,到现在的反向输出,这也预示着中国创新药“出海”正从量变走向质变。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