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Robotaxi落地。这个「落地」不是测试而是商业闭环。”
这就是2025年入局L4无人驾驶的新玩家,带来的具体目标。
哈啰Robotaxi,创办仅3个月的L4新势力,刚刚在2025外滩大会正式亮相。
首秀即“交车”,第一款Robotaxi车型同时对外发布:
而且即将入场测试,冲击无人牌照。
但这才是开始,哈啰Robotaxi联合创始人于乾坤,还表示目标是2年时间完成Robotaxi商业闭环。
什么概念?传统L4公司完成Robotaxi商业闭环,差不多用了10年。不走寻常路的特斯拉,也几乎用了10年才启动公测。
而哈啰Robotaxi,究竟为什么?
哈啰做了什么样的Robotaxi车辆、配置、能力三个角度来看,哈啰Robotaxi第一款车交出的答案是这样。
车辆本身,是和东风日产的启辰品牌合作打造的前装量产Robotaxi,据哈啰CEO杨磊透露,目前验证工作已经完成,启辰正在组建产线。
配置层面,主副两套计算单元,合并算力超过2200 TOPS,可以满足当前Robotaxi的技术要求,还为后面大模型升级提供了基础。
2200TOPS,支持14个高精度相机,8个激光雷达和6个毫米波雷达,以及近距离识别的超声波等等。
特别是哈啰还额外增加了弹性波传感器,遍布在车身的周边。能够实时感知到车身上的微小形变。
结合视觉和激光雷达以及其他传感器系统,系统能够对小擦小碰进行实时感知,大大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除了计算单元,执行器也是主副两套,在主系统失效的时候,副系统兜底策略是安全停车。通讯层面定制开发了双卡双通的5G TBOX,通过双运营商的网络实现稳定的车端通讯。
此外在电源、定位等等层面,哈啰都实现了双备份冗余。
这一套硬件方案加持下,哈啰首款Robotaxi可以实现最近10厘米,最远260米的远距离的感知范围,并且覆盖远、中、近及周边360度。
其实不用再向哈啰官方求证,第一款Robotaxi从座舱布置、传感器位置、原型车等等因素已经明牌,就是一款瞄准规模量产、收费运营的车型。
哈啰透露,官宣是在今年6月,项目真正启动则是去年年底,现在最新的进展,是这款Robotaxi已经进入专业场地接受“大考”,冲刺无人测试牌照。
整个进度条现在最保守计算也走完了1/10,哈啰的速度快到难以置信。
按照时间进度等比例换算,传统L4玩家相当于创业仅1年,仍在搭建团队验证技术路线;特斯拉在创业1年的时候,马斯克还没入主,团队还在作坊里用路特斯跑车底盘改装电动车……
而哈啰还透露了更加令人吃惊的规划:2年,Robotaxi落地形成商业闭环,意味着全无人、收费运营;走完其他玩家10年的路。
很容易被认为反行业的常识、反技术的常识、反用户的常识。
但哈啰Robotaxi联创于乾坤直言:如果认为技术发展、产业链条件都是一成不变的,才是反常识。
哈啰Robotaxi,到底怎么做哈啰很坦率:我们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哈啰Robotaxi联创于乾坤,此前长期在大厂主导Robotaxi项目,他认为过去3年是整个行业在产业链、技术体系飞速质变的三年,车型成本迅速下降,技术也从规则+高精地图主导,开始借鉴吸收大语言模型、强化学习的经验。
于是L4赛道开始分化出两条路线:Waymo代表的传统玩家,和特斯拉代表的新兴玩家。
哈啰Robotaxi,坚定选择了新路线,这可能也是于乾坤代表的传统Robotaxi人才,探索新技术最好的一条路径。
“毕竟哈啰Robotaxi刚刚起步,不用顾忌任何沉没成本”。
传统L4技术路线,哈啰的观察是存在一个很难解开的底层难题——规模化。
传统L4玩家打出的旗帜是“万无一失”、“超越人类”,所以在技术方案选择上,传感器要多冗余,还要有应对恶劣环境的自清洁功能;软件算法层面,不相信AI模型的参数规模“大力出奇迹”,而是一部分模型+规则+模块化+地图的技术体系。
天然就让它们的Robotaxi方案贵且更新迭代代价高,且泛化性相对较弱。而且事实是传统L4玩家的确没有谁能兑现“万无一失”。
于是L4出现了一个难解的死循环:
不跳出地理围栏,就没法向全社会证明安全性;而没安全性证明,监管又很难开放规模。哈啰Robotaxi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一段式端到端自动驾驶体系——过去两年由L2玩家广泛量产验证并取得突破,这就是所谓“技术巨人的肩膀”。
不过于乾坤强调,不是常见的自回归模型端到端,而是以扩散模型为输出核心的新范式。
自回归模型端到端的最大问题,在于它面对某一交通场景始终假设有一个最好的处理策略。这就让它的轨迹输出落地刻板单一。但是实际情况是同样一个交通场景,两个老司机的策略可能完全不同,并且都能安全通过,这就是所谓自动驾驶的多模态效应。
哈啰将多模态效应考虑进一段式V-A模型的动作规划,采用扩散模型的办法生成一条最佳轨迹。
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个前向过程逐渐添加噪声到数据上,直到数据变成完全随机的噪声,然后再通过一个后向过程逐步去除噪声,从而生成新的数据样本。
这种生成方式使得模型能够捕捉数据的复杂分布,并且可以通过控制噪声的添加和去除过程来生成多样化的样本。
既能解决以往规则主导的规划方式死板难落地的问题,又能一定程度给出端到端“黑盒”输出难以控制的解决方案。
解决“黑盒”问题的主要方法,哈啰和业内多部分玩家一样,从DeepSeek那里获得启发,即开始将强化学习作为主要训练手段。
实际上,哈啰Robotaxi的技术路线就是在验证自动驾驶“第一性原理”。
核心不在是否有激光雷达,而是要让车载AI具备和人类一样的能力、潜力,然后用它本身的理解认知能力去学习处理各种复杂任务。站稳了技术巨人的肩膀,“产业巨人”的肩膀才具备前提。
和车企合作一辆量产车同源的前装Robotaxi其实并不难,包括哈啰在内各家都有。
于乾坤透露,真正站上“产业巨人的肩膀”,在哈啰这里体现的不仅仅是和量产车共线生产,而是和车企共享自动驾驶采购供应链,目前已有车型中极具价格优势。
主机厂愿意提供这样的支持,同样也是从哈啰的技术体系中看到了Robotaxi的落地规模突破千辆级别,达到普通网约车一样的规模的潜力。
这可能也是为何2025年哈啰才开始创业L4,仍然有万亿巨头愿意投资押注。
已公开的有蚂蚁集团、宁德时代,据说不久后还有更加重磅的投资人官宣。
目前两家各自给予的支持,还不仅仅是资本层面,更深入到具体的技术研发、产品形态。
比如和蚂蚁集团同源,且关系密切的阿里云,给哈啰提供了万卡级别的集群,让哈啰整体AI技术训练、部署、云端服务有了算力、算法基础。
宁德时代则提供了Robotaxi的换电网络,以及专门为L4架构打造的滑板底盘,为哈啰Robotaxi的量产、运营提供硬件基础。
巨人肩膀上,哈啰自己又深耕出行平台多年,形成了这个赛道里独一无二的模式:特斯拉+Uber。
Robotaxi的“共享单车”时刻客观层面,L4/Robotaxi赛道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个玩家,从Day 1开始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背后的母公司不但已经盈利,还有成熟的场景生态——出行平台;两个事实上的万亿巨头股东提供资金、技术支持;自动驾驶产业链已经高度成熟;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前景、信心稳定在历史最高点;新的技术浪潮涌现,自动驾驶“终极答案”开始第一次被认真讨论并付诸实践。主观层面,Robotaxi赛道总共4种玩家,分别代表不同的类型和阵营,各自跟哈啰Robotaxi有重叠又不完全一样,哈啰模式博采众家之长。
传统L4玩家走传统“开城”路线,落地速度已经被证明不如新技术体系。
“无人车的经验可能不是积累,而是「包袱」”,面对革命性技术浪潮,哈啰认为像自己这样的新玩家能毫无负担地拥抱,占得先机。
至于纯网约车平台,实际只赚取用户对接、撮合费用,自动驾驶真正利润的主体——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取代传统司机成本——其实没能力拿下,严格地说不算Robotaxi玩家。
Robotaxi车企派,哈啰与他们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成熟的平台能力和经验,也不存在“卖车”和“无人驾驶服务”的根本矛盾。
而那些既有出行平台,又在自研的玩家,哈啰与他们最大的不同是开放,既有自研,又开放合作其他Robotaxi玩家接入。
所以哈啰的模式可以总结为:技术上奋力抓住大模型浪潮作为“赶超”的基础;商业上既有自研技术体系,又开放合作其他Robotaxi玩家接入。
表面上看有一个bug:和合作伙伴直接竞争,但就像哈啰说的,不能无视产业条件。
实际上对于Robotaxi“万亿级”市场规模的预估,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所有的传统出租车、网约车,甚至一部分私家车都被替换取代。
实际情况是现在的Robotaxi还在从千台级向万台级努力跋涉,规模小得根本不足以称其为一个赛道,一起把蛋糕做大是首要任务,远没有到零和竞争的阶段。
换句话说,哈啰现在在做的,是率先开启Robotaxi的“共享单车”时刻。
哈啰做共享单车时,ofo摩拜已吃下了最大红利,风口早就不是最佳,但哈啰奇迹般地走了出来。
Robotaxi赛道第一次闯进一个共享单车玩家,这是字面意义。
但和所有Robotaxi玩家不一样,哈啰不愿意将自己的Robotaxi业务包装成“高端”,并且直言“高端背后含义是不落地不普及”,而作为自动驾驶技术“初心”落地的Robotaxi,不应该一直是这样。
哈啰在2025年正式踏进AI行业,同样出人意料没有选择风口更大、故事更好讲的具身智能。
而是用最前沿的AI技术方法论,把Robotaxi拉下神坛,让Robotaxi真正能够规模化落地,不再是小规模、个别城市的试点应用。
举个例子,哈啰在共享单车运营过程中,把500多个城市分别划分成无数个网格,记录分析每个网格内的交通潮汐情况,再按照真实情况分配回收、管理车辆资源的网格员和后端调度网络。
这样在场景中“精耕细作”的经历,哈啰描述成在“泥土中摸爬滚打”。
而到了Robotaxi时代,网格内交通状况可以变成Robotaxi部署密度的直接依据,“网格员”的分配情况,可以直接作为换电站、充电桩的部署参考….
用精细到城市“网格级”的出行平台运营能力,把无人驾驶真正变成和共享单车一样的大众消费品。
这才是Robotaxi的“共享单车”时刻的深层含义。
而这个时刻,或许比外界预计的,还会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