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新能源汽车充电“叫外卖”,这门生意能成立吗? | 封面评论

IP属地 中国·北京 封面新闻 时间:2025-09-12 14:07:34


蒋璟璟

由于老旧小区私人充电桩安装难、公共充电桩数量不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等原因,一些新能源汽车车主存在“续航焦虑”。近年来,不少企业瞄准这一市场展开布局,“上门送电”服务正在多地兴起。车主通过手机下单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服务人员开着移动充电车到达后,就会根据订单信息给车辆“喂电”。(工人日报)

思路转换,似乎到处都是机会。所谓移动充电车,其实早已有之。以往,其主要用于应急供电、给工业设备充电等场景。而从技术角度说,用移动充电车给电车充电,没有任何的难度和门槛。真正存疑的,其实是商业层面的考虑,也即这门生意到底能不能成立、能不能赚到钱?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充电模式,本身的成本并不低。这部分成本,必然都会转嫁到终端的服务报价中,车主能否为之买单,这是一个问题。

从“创意”转化为“生意”,注定是个艰难的落地推进过程。从过往案例看,不少创业项目,都陷入了高开低走、无疾而终的轨迹,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听起来像那么回事,做起来则是另一回事”。现实中,不少老旧小区、非人口密集区确实“家用桩”不足、“公共桩”不便,移动充电车刚好可以适配这部分充电需求——这就是“听起来是那么回事”!至于说做起来呢?至少目前看起来,看不到这门生意获取规模化营收以及长远利润的可行路径。

“移动充电车”在原有场景下之所以成立,就是因为“买方”往往是不计成本的,比如说突发状况下的应急照明。与之相较,其在新场景下的应用,则是另一番逻辑。首先,“移动充电车”自己的储能设备获电就有成本,其电价未必能做到比居民用电价格低。再者,这种“送电上门”的模式,也必然会伴随不小的人力和运输成本。种种因素叠加下来,注定了其市场定价不会具有太多的吸引力。当下,一些公司通过补贴来实现“充电车”和“充电桩”同价,这种赔本买卖,注定不可持续。

其实,好多创业项目,都属于似是而非,越是细想就越是容易证伪。用移动充电车给新能源“卖电”,作为紧急状态下的应急补电,作为节假日服务区等地方的充电桩补充,当然是可行的。可若想将之作为一种城区内常态化充电方案进行商业化变现,或许还是想得太简单了。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