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型与配置“过剩”的时代,尚界H5成为名副其实的“超值神车”
在成都车展时期,尚界H5把最醒目的头条抢了下来。它以同级未有的智能与安全,预售1小时拿下2.5万单,18小时订单量突破5万台。9月8日,尚界H5更是创下了小订突破8万台的战绩,成为20万级SUV里罕见的“现象级”产品,堪称超值神车。
这款被称为“最具性价比的鸿蒙智行SUV”的车型,背后站着一个持续“加压”的人——余承东。他曾一度因资源所限婉拒这个项目。但最终,他选择以另一种方式介入:成为上汽的“磨刀石”。
在成都车展外,余承东与贾健旭组了一场“辣味十足”的“火锅局”,向外界透露了尚界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尚界H5不是幸运的爆款,而是一把被千锤百炼后“磨”出的利刃。
从立项那天起,尚界就被推到最高层来把关。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和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几乎隔天一个电话、隔周碰一次面,把标准一再抬高,打造出“最具性价比的鸿蒙智行SUV”。
他不是项目经理,却成了产品意义上的“总工程师”,用华为对体验的苛刻,反向磨砺上汽的体系能力。而贾健旭带领的上汽团队,接住了这场高强度、高频率的“顶层对谈”。在一件事上,双方达成了一致,他们要做一台能够重新定义“20万级智能汽车”基准的产品。
于是,尚界H5成了一款足以颠覆认知的车型,成为了一辆名副其实的“超值神车”。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驾ADS 4辅助驾驶系统、鸿蒙座舱,搭载超高性能192线激光雷达,定价16.98万元起。这是同级未有的配置水平,也是双方在极度紧张的资源条件下,靠极端的产品定义和管控效率,硬生生“磨”出来的结果。
来之不易的“第五界”
时间回到2024年初。刚刚重回上汽集团的贾健旭,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希望推动与华为的合作。上汽集团的开放和贾健旭行动力,让尚界品牌发出萌芽,但华为方面的回应却出乎意料。余承东坦言,“有很多车厂找我们。”当时的华为智选车已经布局了四个品牌,资源分配接近极限,“第五界”看起来遥不可及。
转机出现在2024年底的广州车展。尽管此前已被多次婉拒,贾健旭仍决心抓住这个机会当面沟通。他展现出十足的诚意,“我连老乡情都给他用上了。我们俩都是安徽人,我是小安徽。”
这份执着打动了余承东,两人终于在车展外相约了一场“夜宵局”。就是在这次饭局上,余承东和贾健旭把要实现“第五界”所需的资源、人手、供应链等现实问题,逐条摆上桌面,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深入对谈。
也正是在这次关键对话中,余承东感受到了上汽团队非同寻常的决心与执行力,而贾健旭也更深地理解了华为对于产品与体验的极致追求。换句话说,尚界H5之所以能成功,因为它不是被开发流程所“催熟”,而是被决心催生的一款产品。
敲定合作几天后,华为与上汽集团进入了一种少见的“高层直连”状态。余承东和贾健旭几乎隔天一个电话、隔周一次碰面,从产品定义、设计评审到供应链节奏,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有两人亲自介入。
这种互动的频率,超出了行业里常见的“签完协议交给二线团队”的做法,更像是华为与上汽集团开启了一场持续的并肩作战。而事实证明,“顶层直连”不仅是协作模式的突破,更是速度与质量得以并存的唯一解。
在敲定合作意向后,不到两个月,尚界项目就正式立项。这个品牌从一开始就被拉到最高层来把关,余承东在其中更像是“首席产品经理”,以极高标准直接参与。
合作确定后的第一次产品评审会,让所有参会者记忆犹新。“第一次造型评审,余总的评价让我背上都是冷汗”,贾健旭说。余承东对初版设计直言不讳:“刚开始拿出的这些产品方案,我们非常不满意。”
争议的焦点在于产品定义。传统车企的风格更注重机械素质和成本控制。余承东则强调:“现在年轻人非常关注颜值,关注情绪价值。产品上,外观的颜值、内饰的颜值必须要做好。”
很快,尚界团队把车拉到南京重新修改。连夜调整前灯、尾部线条、风阻系数,甚至细到座舱质感,第二次评审终于一次通过。
从那之后,余承东在上汽集团内部有了一个新外号——“磨刀石”。鸿蒙智行苛刻的标准让团队一度紧张,但在一次次被打磨后,尚界的产品定义逐渐成形:既要颜值,也要性能;既要空间,也要智能;既要成本控制,更要用户体验。
这种“磨刀”一般的严苛,不仅没有击垮团队,反而成为一种倒逼机制。上汽集团的工程师文化被逼着和用户思维贴合,华为的极致要求又被逼着落到工程闭环。这正是尚界能在短时间内打下坚实底子的原因。
这种投入延伸到了路测环节。此前,有路透拍到余承东与贾健旭一同试驾尚界新车。两人并肩坐在驾驶席与副驾,神情专注,时不时低头交流,像是两位“产品经理”在盯功能和体验。双方都在用更高的标准、更直接的方式来盯产品。
从设计打回重来,到高层亲自路测,这套由上而下的机制,让尚界的产品直接推到最顶层来决策,由此改变了这个品牌的节奏感。“磨刀石”式的领导风格,最终逼出了一个“不偏科”的产品。
也让一个原本资源紧张、注定难产的项目,在余承东、贾健旭两人手里加速落地,成了“最快出圈的鸿蒙智行”。所谓“速度奇迹”,不过是高层亲自挂帅的必然结果。而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就是尚界能够成为“稀缺”产品的原因。
逼出来的“一步到位”
尚界H5的诞生,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如何造好一台全民智能车”的极限实践。
在尚界项目里,华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造车逻辑。必须先确定用户能感知的体验,再用工程手段把它落下来。这就是余承东口中的“既要、又要、还要”。设计要好看,风阻还得低;空间要大,续航也不能掉;智能要全面,价格还得压到20万元以下。
这种“全科及格”的逻辑,是对工程体系和商业模型的双重拷问。一开始,上汽团队认为这些需求是“不可能三角”,但在反复打磨和对标用户需求的过程中逐渐达成共识,不妥协本身,就是这台车最大的卖点。
过去中国车市的智能化的“天花板”体验,永远被高端产品牢牢把持。20万以下的SUV用户,往往只能在空间、安全、油耗之间反复取舍,智能化配置大多停留在“够用即可”。
在尚界H5身上,“超值”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把本该属于高端车型的能力,直接带进了主流区间,也成为鸿蒙智行家族对“智能平权”的极限尝试。
具体而言,这是一台同级未有的车,它第一次把华为乾崑智驾ADS 4辅助驾驶系统下放进大众车型,成为标配。拥有它的智驾能力,意味着用户可以在城区、地库甚至乡镇道路上都能享受到“到哪都能开”的便利,让泊车不再是难题,让高速出行更轻松、更安全。
换句话说,智能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和安全带、气囊一样的基础权利。这也让尚界H5成为名副其实的“超值神车”,在它身上,智能化首次变成20万级SUV的入门门槛。
这种“同级未有”的智能化水平,在横向对比中显得格外难得。合资SUV在20万区间依旧强调机械素质,智能化水平从来不是其优势。许多新势力品牌虽然在智能上敢于尝试,但受限于小体量下的成本和规模,很难真正打进主流价位。
当今中国车市不缺车型,不缺配置,不缺口号。真正稀缺的,是一辆在合适的价格段,能实现“一步到位”的好车。
造一台这样的车,是对车企能力的终极考验。对消费者来说,它是一台车;对行业来说,它是一份考卷,考的是一个品牌能否在最残酷的价格区间,保持完整的优势。
这正是智能汽车时代的本质要求——用户不再接受单一长板,而是要求“全科优秀”。在这样的环境下,尚界H5以16.98万元的起售价,把华为乾崑智驾ADS 4辅助驾驶系统、鸿蒙座舱和192线激光雷达变成20万以内车型配置,相当于直接重写了20万级SUV的体验坐标,让顶尖智能驾驶与鸿蒙生态成为全民可享的体验。购车的用户还能享受现金补贴4.5亿,订车的人越多价格越低,这样的优惠力度可以说是同级未有。
表面上,尚界H5是“最具性价比的鸿蒙智行SUV”一次教科书级的首秀,再次印证了其“超值神车”的市场定位,但在更深处,它回答的是一个被整个行业反复追问的问题——在车型与配置“过剩”的时代,怎样制造真正的“稀缺”。
“谁做谁亏”的难题
被尚界解开
能在20万级实现“一步到位”,尚界靠的不只是设计层面的坚持,更靠组织与分工的支撑。余承东坦言:“鸿蒙座舱、ADS 4成本太高,谁做谁亏。”这是华为此前迟迟不进入20万以下市场的原因。
但对上汽集团而言,70年的造车经验、完整的供应链和成本控制能力,正好能够填上这个成本的缺口。于是,双方分工逐渐清晰。华为负责把智能化的上限顶住,上汽集团负责将智造水平和制造成本降至可接受的范围。
为此,上汽集团为尚界品牌组建了专门的独立团队。目标5000人,目前已有近3000人到位。同时,首期投入60亿资金,还建起了专属尚界的超级工厂。同时,华为也调配出独立研发团队,集中在上汽集团智造基地所在的安亭。
合作造车,双方意见相左是不可避免的状况。但华为与上汽集团解决方法是抓大放小,核心分歧由高层直接定,不让一线团队陷入拉扯。这避免了组织内耗,把磨损留给高层,把效率留给团队。这套机制,也推动尚界项目在不到两个月内定型,也让智能模块第一次完整落到20万元级车型上。
这种模式,被两人概括为“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华为把智能化的上限顶住,上汽把规模化的底盘铺开。前者决定高度,后者决定广度。而尚界H5的意义,在于第一次把这两端同时拉满,让最智能的车不只停留在高端市场,而是步入千家万户的日常。
这种合作模式,也改变了传统车企与技术供应商之间的“灵魂论”之争。五年前,上汽和华为曾有过一次公开交锋:上汽明确拒绝华为的自动驾驶整包方案,直言“如果将灵魂交给第三方,上汽将沦为躯体”。
所谓“灵魂”,指的就是新能源时代最核心的软件能力,尤其是智能驾驶。它究竟应该掌握在车企手里,还是在科技公司手里?这样的争论,其实是一次主导权之争。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时代,价值观巨变。究竟谁来决定一台车的价值?是车企凭借平台、制造和成本控制,还是科技公司凭借算法、数据和智能驾驶。
尚界的出现,为“灵魂之争”提供了新的答案。智能驾驶依旧是核心,但它已从单一主体的归属,转变为双方能力叠加后的共建成果。上汽的平台与制造体系,叠加华为的算法与技术优势,共同塑造了这台车的灵魂。
过去焦点停留在“谁会失去灵魂”,如今更重要的是如何把灵魂真正落地。这意味着“灵魂论”从争夺主导权,正式走向合作模式的进化。也正是因为双方合力“塑魂”,才实现了华为和上汽的深度协同,让“一步到位”的产品变成现实,也让“智能平权”落在实处。
尚界H5的成功也反过来验证了,“灵魂归属”的命题从不是只固守一条路,而是在坚守自身核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开放合作、双向赋能,实现“灵魂”的共生与进化,打造出真正伟大、“一步到位”的好产品。而这一次,华为与上汽集团的合作,不仅为尚界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跨界合作样板。
在对谈的最后,两人聊到了“尚界”的LOGO。它的外轮廓是一个六边形。余承东说,这代表着“六边形战士”——在智能、空间、安全、续航、颜值、成本这六个维度上,都要做到不偏科,真正实现“既要、又要、还要”
“六边形”还有另一层象征意义,它是可以不断扩展的。今天是华为乾崑智驾ADS 4辅助驾驶系统、鸿蒙座舱和大空间,明天可能是能源补能、生态互联、服务体系。LOGO画下的是一个框,但框里能装进多少新的可能,要由未来的用户和市场来回答。
作为一款“超值神车”,尚界H5不只是为鸿蒙智行拼上了最后一“界”的拼图,更为整个行业立下了一个新的参照系。20万元级SUV可以长什么样,智能化的门槛该定在哪里。当高阶智驾和鸿蒙座舱成为基础配置,合资品牌再强调机械素质已难打动用户,自主品牌也必须重新思考智能化的普及速度。
它更可能触发一场产业层面的“价值重排”。从定价逻辑到配置标准,从用户认知到竞争格局,都会因尚界的入局而被迫改变。而尚界H5不仅将成为鸿蒙智行百万销量目标的新担当,更将成为行业变革的加速器之一。它也让未来中国汽车的价值版图,呈现出一些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