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上海创智学院,如何以“创智”向未来?

IP属地 中国·北京 澎湃新闻 时间:2025-09-12 20:24:12

翻看打车软件过去一年的记录,刘鹏飞发现自己大概有350天都在上海创智学院。他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副教授,也是创智学院的全时导师。每一个在创智和学生一起面向AI前沿头脑风暴的时刻,他都深深感受到“科研不再是孤独的征程,而是志同道合者的集体攀登”。


上海创智学院 本文图片 上海创智学院供图

罗剑岚2025年刚刚回国,此前在Google X、deepmind、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具身智能方向的研究工作。如今他是智元机器人的首席科学家,也是创智学院的全职导师。他相信依托创智能够将“论文原型”放大为“体系标准”,让技术向上“捅破天”,向下“能落地”。

2024年9月,上海创智学院正式成立,以培养最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为初心使命和目标定位,积极探索以锚定国家战略、引领科技前沿、创造普惠价值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年后,2025年9月12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来到这里调研。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人工智能发展寄予厚望。希望上海创智学院胸怀“国之大者”,坚决扛起为国担当、勇为尖兵的使命责任,从落实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抓好学院建设发展,加快培育一批“顶梁柱”科技人才,努力在关键技术突破、掌握战略主动上发挥更大作用。

支撑这份雄心的,是上海创智学院高度聚集的“创造力”和“智慧”。 师资力量足以说明,学院正在切实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击碎高校围墙将“产学研”真正拉到一起。通过“核心师资+产业协同+动态兼职”的方式,学院链接31所参建高校、科研机构、头部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共有81位全职全时导师,130余位兼职导师,120余位产业导师,平均年龄在36岁左右。

从师资力量到算力资源、创投资源,创智构建起来的,是一个高密度人才、高密度认知、高密度资源集聚的环境。如此特殊的学校对于学生的选拔亦不走寻常路,“破界式选才”实施“项目制”实战遴选,以创客大赛、训练营等形式为主战场。目前学院已举行5次招生营,3300余人报名,最终录取800余人,覆盖45个专业。

所有这些“创造力”和“智慧”聚在一起,便不再以“师生”为界。刘鹏飞说,他是把创智当成“家”的,大家不再只是“老师”和“学生”,更像是战友,一起在AI认知革命的前沿阵地并肩作战,一起在智能的新大陆无畏探索。这里聚集的,是一群真正相信“改变世界不是空话”的人。

一年时间飞快,这群人已经在让世界变得不同。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前沿,这些“创造力”和“智慧”正在真正地“创造”“智能”。9月12日的首届创智未来大会上,7项重大成果现场发布,涵盖认知智能、情境智能、具身智能、科学智能、基础设施等多个人工智能核心领域。


学院师生互动。

刘鹏飞团队的“能动”认知智能项目旨在解决当前大模型普遍存在的局限性,致力于实现大模型从“思考”到“创新”的决定性跃迁,赋予AI“能动性”。项目成功研发了“AI x AI超智能”科研体系,该体系通过创新的AI自主科研框架和人机异步交互界面,首次实现了支持AI进行长达数天深度思考与协作的科研模式。

邱锡鹏团队提出全球首个规模化全流程机理可解释框架,直面大模型“黑箱”难题,揭秘AI大脑思考逻辑,首次在大模型注意力分解上取得领先成果,突破了国际难题。蔡盼盼团队开发ORoboSoul面向具身智能路线收敛平台,让机器人获得前所未有的泛化能力,迎来具身世界模型的“AlphaFold时刻”。

如此种种,“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到价值,从价值到普惠”的价值追求正在创智人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中得以践行。而创造力、创造,再往前一步就是创业;智慧、智能,再往前一步就是整个智能产业。站在创智学院的立场和视角去观瞻,是必然要有此视野的。


上海创智学院导师队伍

2025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提到“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而创智学院,必将是人工智能生力军的重要基地。

总书记调研那天,创智学院2024级直博生王殿仪也在现场。这位“00后”博士生如今是学院火炬项目“智绘深思多模态智能体”的CEO与核心研发人员。项目三个月一迭代,初步实现了模型内生图文深度思考和中华文化深度表达功能。其中提出的多模态高效训练算法和模型架构,成果发表于国际会议并获得高度认可。王殿仪说,过去对AI创新的理解更多是“沿着导师既定方向做论文”。而来到创智之后,科研更“自驱”,实践更“落地”。

以学生为中心、以前沿为牵引——这一直是创智学院秉持的理念。学院努力探索前沿研究和产业价值密切链接的模式,目前已签约50余家头部及独角兽企业,获得企业捐赠或资助累计已达5亿元人民币。依托创智未来中心打造从培育到创业的全方位支持与加速体系,已孵化10家师生创业企业,吸引了各类资本近5亿元人民币的注入。

人工智能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2024年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累计60款生成式AI大模型完成备案。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规模以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1180亿元,同比增长29%,利润增长65%。

作为上海的一张AI“金色名片”,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年来到第八届,汇聚来自73个国家的800家企业,展出3000余项前沿技术成果。2018年以来,上海实现AI企业、产业规模、人才数量“三个倍增”。上海创智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了今年大会的智能教育论坛,在2025年这个全球智能教育元年,正式发布了“启创·InnoSpark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1.0”。


9月12日,上海创智学院举行首届创智未来大会。

在徐汇,“模速空间”作为全国首个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载体,已经入驻企业100余家,形成人工智能“北斗七星”核心矩阵和群星态势。而在模速空间超千名从业者中,近三分之一是28岁以下的年轻人。必须指出的是,创智学院与模速空间相去不远,和“北斗七星”更有紧密联系。稀宇科技创始人闫俊杰曾做客学院“创智讲坛”,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戴国浩更在12日的创智未来大会上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

一个直观的事实是,在上海近一年无数与AI相关的技术突破中和展示舞台上,创智学院频频亮相。学院正在将自身深深嵌入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中,打破传统框架束缚,打破固有思维壁垒,让整个人工智能的“产学研”体系经由这个平台血脉相连。未来的创智将会是愈加强壮的一颗心脏,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人工智能腾飞注入蓬勃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