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蚂蚁的第三次跃迁

IP属地 中国·北京 虎嗅APP 时间:2025-09-12 20:24:25



在那些看似已经固化的市场,奇袭正在发生。

比如支付。

9月11日,支付宝公布数据,支付宝碰一下的用户已超过2亿。而这距2024年6月7日,第一笔碰一下交易达成算起,用时不到一年半。

此前,支付宝“碰一下”花了321天,实现第一个1亿用户;而第二个1亿,仅花费前者一半的时间,增速明显加快。当初,扫码支付达到同等规模,用了整整30个月。

对于一个2亿用户规模的服务应用来说,俨然已经再造了一个新入口。

这个入口散布在中国400多个城市、涵盖5000多个品牌以及上千万大中小微商家。

它不像那种脉冲式的互联网目光聚焦效应,对于2亿用户来说,是一个新的街坊邻里、每日见面的新伙伴。

事实上,在互联网用户增长整体放缓的今天,支付宝的“碰一下”,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这是20年移动支付演化的新形态,也意味着一种新交互方式的诞生。

历史经验表明,一种真正符合直觉、降低认知负荷的新交互方式,一旦与成熟的技术和正确的商业模式结合,很可能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催生出全新的产业和生态。

正如iPhone通过多点触控这种“直觉式交互”,降低了用户使用先进技术的心理门槛,使智能手机从极客的玩具变成了大众的日常工具。这成为移动互联网得以普及的前提。

因此,与其把“碰一下”看成支付方式的小变革。还不如发现它所验证的“直觉交互”模式,正贯穿在蚂蚁的未来战略。

在AI走向普及的时代,支付要做到泛在,就需要尽可能拟人化。“碰一下”“看一下”“说一下”这些更加本能的交互方式会日渐普及。

“碰一下”仅是一个开始。

而那个大家所熟悉的蚂蚁,借着这个关键一跃,它又回来了。

“碰”,一条新增长曲线

“碰一下”成为新入口,实则是蚂蚁一场“蓄谋”已久的战略下注。

缺少微信的社交属性和抖音的娱乐流量,蚂蚁不得不在场景深度中创新,依靠极致的体验实现新的升维竞争。

事实上,作为国内二维码支付的首创者,支付宝在起跑线时就具备了先发优势,并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和后来者微信支付逐步成长为中国最大的两家数字支付机构,造就了中国超过80%的数字支付渗透率。

第一个吃螃蟹者要掀桌子,这是创新者的姿态。

在上一波从PC支付走入到线下支付的窗口期,NFC、蓝牙、短信、插入式刷卡、刷脸、指纹,甚至声纹这种更具科幻感的形态,支付宝从没间断过创新实验。

一般来说,在一个线下购物场景中,你完成一次支付需要5步:第一步解锁手机屏幕,第二步打开微信/支付宝,第三步点击付款码,第四步把付款码扣在商家的扫码机具之上,第五步直到听到“滴”声,付款流程完成。

转机要到2023年,国外的支付市场已经NFC化,而国内2000元以上的手机也普遍支持NFC。

蚂蚁内部讨论,是否已经到了迎来近场交互的关键时刻?

这年,蚂蚁内部成立了一个代号为“N”的独立创新项目。代表NFC,底层,是条码支付。这,就是“碰一下”的前身。

项目团队成立不久,就快速用塑料外壳和简易线圈凑出第一代碰一下原型机,去杭州下沙大学城作了个了实地测试。他们惊讶发现,年轻消费者喜欢这种支付方式。

这让蚂蚁对“N”的投入更加坚决。

不过,市场留给蚂蚁的机会窗口稍纵即逝。抓不住,便前功尽弃。

因为,你要改变几亿人十多年炼成的扫码支付习惯,要打破的,是一种肌肉记忆,要重建的,是一个生态。

“碰一下”的体验必须是超预期的,能一下子能俘获普通用户、商家乃至整个生态的好感。而整个推广的过程,需要是一场极高投入的“饱和式攻击”。

首先,从支付机具上,它就必须足够特别,有细节质感,让人有“碰”的冲动,并且扫码灵敏、安全。

蚂蚁与合作的“果链”供应商、玻璃盖板龙头蓝思科技合作了第一代碰一下支付设备上,为了让它达到预期的质感,花了两个月,试了上百种方案后才推出市场。

再来,就是确保产品性能的可靠性及与手机的适配性了。

由于长期缺乏NFC的用武之地,NFC的场景生态一直很局限,除了刷公交就是刷门禁。以至于这个功能成了缺乏关注的“无人区”:性能优化少、场景服务缺乏。

为此,“碰一下” 团队用了两个月,说服华为、OPPO这些主流手机厂商对“碰一下”做了体验优化。华为甚至联合支付宝,在其手机和手表上实现了“锁屏也能碰”“熄屏也能碰”。

在过去一年多的各类新手机发布会上,NFC终于翻了身,和“碰一下”一起作为亮点被展示出来。

为了让手机在“碰”的瞬间,机具能够顺畅响应,蚂蚁找来国产芯片上市公司复旦微电子专门定制了一款芯片,要求是,速度快,手机碰上,支付宝界面马上弹出,同时,不能让手机到处找信号。

光快还不行,安全是支付的底线,这恰是支付宝的压箱底,凭借全球最低的支付资损率叠加“你敢碰我敢赔”,安全问题很快解决。

有意思的是,因为碰一下,NFC这个手机阑尾,意外又毫无悬念地“起死回生”了。甚至,由于“碰一下”的带动,A股现在有了一个包含制造、芯片、手机更新、服务迭代等产业的“碰链概念股”,规模万亿。

产品和体验之外,营销推广投入也没落下。

其地推目标是,在一个县市,实现“处处可碰,人人在碰”。

就这样,蚂蚁在400多天中,完成了一个2亿用户的增长奇迹。

“碰”:交互即入口 服务行业值得重做一遍

这个“奇迹”诞生背后,是蚂蚁持续的战略定力,打磨细节的耐力,凶猛投入的决心。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则是蚂蚁团队回到第一现场,用第一性原理重新洞察交互行为。

消费心理学专家、浙江大学的周欣悦教授曾表示:“‘碰’是人类最原始的肢体动作”。刚出生的婴儿最初就是通过触碰来探索和认知这个世界的。

这意味着,“碰一下”这个动作几乎没有任何学习成本,它是一种深植于我们行为模式中的本能。

只有接近本能的应用,才有机会做到足够广谱。

我讲两个故事。

去年,视障用户泰延在一家推拿店碰到了“碰一下”支付,他听到设备发出“支付十元”,辨别到方位,将手机解锁后往上一碰,支付成功。



泰延一下子呆了。原来完成支付,只需要划一次开屏解锁。

在碰一下出现之前,完成一次支付,需要边听读屏软件提示,边在手机上摸索。找收款码更加挑战,需要“拿着手机瞎晃”碰运气。对商家,他们常说的话就是,“麻烦您拿我的手机扫一下支付宝吧。”

西班牙小伙小米(Mikhail)来华旅游,十分用不惯扫码支付。他很不理解,中国的支付为什么是进入app之后找码扫的方式。到了这儿,连花钱都需要重新学一遍。

“碰一下”彻底拯救小米,他说:用这个我脑子不用转,直接付。他还跟老家的人推荐再去中国玩,“免签、退税、支付宝碰一下,去中国必备”。

用不惯扫码支付的可不止他这一个老外游客。因为,欧美不同于中国,移动支付普及率并不高,当地人还是更适应现金、信用卡、手机NFC这样的支付方式。

而这几种方式,都是手伸出去,直接碰一下接触的方式。这是本能。

“只有万物都可以碰的时候,万物接入碰的体系足够简单时,才可以实现一个新的入口,碰哪里就会读哪里”,蚂蚁集团副总裁李佳佳曾说。

现在的碰一下,有了1000多个应用场景,不止可以手机碰,还能手表碰,能碰支付,还能碰快递、碰红包、碰骑车。



蚂蚁还在继续延伸“碰”的可能性。

上个月,分众联合支付宝,在北上广深等20多个城市的40万电梯广告周围用上了“碰一下”。当用户对广告内容感兴趣,想领优惠券或试用时,只要碰一下广告周围,手机就进入专区让用户领取。

通过碰一下,分众将静态单向的广告变成了动态双向的互动服务,实现了品(品牌曝光)效(用户转化)合一。试点期间的数据表明,广告主之一的三得利在上海、杭州点位的日均碰触活跃率提升了65%,杭州用户领券率高达68.6%。

市场很快明白了其价值所在,分众的股票应声大涨。

面向AI时代,支付也一定会再做一次

“碰一下”意味着什么?

开篇我们就说了,它是一种直觉交互的呈现。

这种交互,让支付行为不再需要用户“主动思考如何操作”,而是变成了一个无感、融入场景的自然动作。这标志着支付交互从“图形用户界面(GUI)交互”向“自然用户界面(NUI)交互”的转变。

未来的AI与人,所要发生的交互,也会是这种链路极短的直觉式交互。你下达一个口令或动作,AI立刻交付结果。

蚂蚁更大的图谋,也就在这里:面向AI的未来,全方位的推出各种直觉式交互的支付产品,面向的是商业生态链条上的每一个参与者。

此刻,除了碰一下,支付宝还有了“看一下”。

今年6月,Rokid Glasses首次联合支付宝实现“看一下支付”,小米AI眼镜、夸克AI眼镜、雷鸟X3 Pro等紧随其后,陆续接入支付宝从“看一下支付”到安全风控体系的一整套能力。

现在,支持“看一下”的Rokid Glasses ,支付流程只需三步:
1、佩戴 Rokid Glasses 时说一句:“乐奇,付钱 10 元”;
2、Rokid Glasses 识别支付宝收钱码;
3、佩戴设备用户说:“确认支付”,即可完成付款。



这样的应用,连用户的双手都解放了。在结合了“看一下”支付功能之后,智能眼镜终于有了更有普遍使用场景的功能,而不仅仅是小众用户把玩的“无用”小工具。

仅这一个功能的叠加,就有可能推动智能眼镜进一步的推广开去。

就在昨天的外滩大会上,蚂蚁又亮相了一个基于“说”的AI应用——AI付。

它的使用场景在于,当你想喝一杯瑞幸咖啡,你打开了瑞幸的AI智能体,对它说:“帮我买一杯冰拿铁,中杯。”接着说“帮我支付”即可。整个过程中,就像和店员对话一样自然。



碰、看、说之外,蚂蚁不断推出新的AI支付产品。它们表面上功能各异,实则都朝着一个核心目标努力:让支付变得更简单自然。

不妨看看支付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你可以把它想象成 AI世界里的“标准支付插座”。过去,AI应用要收钱必须写复杂代码、对接支付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现在支付宝提供统一插座,开发者只需“一插即用”,立刻拥有支付能力。

比如你有偿让AI诗人写一首月亮的诗。AI诗人通过MCP协议接入支付宝“支付插座”,生成订单并给你一个确认链接。你点一下即可完成支付,坐等AI诗人完成创作。

此外,支付宝还推出了更有“人味儿”的 “AI 打赏”。在阿里云百炼上,开发者们的「Agent 应用」可直接获取用户打赏,金额将会被转到开发者个人支付宝钱包账户内。

这两者都给开发者带来了更灵活、感性的变现方式,为AI创业提供便利。

你或许会问:AI支付,这安全么?

当然,支付安全并不仅仅限于支付,在这之上,是一整套的风控体系和兜底的赔付承诺。

以“看一下支付”为例,便捷之外,蚂蚁还引入了声纹识别术,用来确认操作者是否为本人,从而避免身份被冒用。同时继续承诺“你敢付我敢陪”。

一个命题验证后的迁移

如果说碰一下是支付宝的自我分化迭代,那么,这个具有21年国民级应用的内部,还有什么宝藏值得用AI再造一次吗?

答案是,医疗健康。

十几年来,依靠医疗支付的入口,支付宝链接了3600多家医院,涉及多个医疗服务的数字化环节,这些可以用AI串起来再造一次吗?

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开幕式上,蚂蚁集团CEO韩歆毅分享了蚂蚁在AI医疗健康领域的思考和实践,他指出,蚂蚁致力于通过AI为医生提供重要支持:帮助专科医生拓展能力边界,向 “全科医生” 靠近;成立医疗健康实验室,进行AI赋能MDT多学科会诊等前沿探索。

“AI医疗唯一的出路就是人机结合”,韩歆毅表示,“我们希望能让名医分身有术,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和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同时让大量的基层医生有很好的助手。”

今年6月,以支付宝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长期积累为基础、以蚂蚁医疗大模型为核心,蚂蚁集团推出了AI健康应用AQ。



目前,AQ已经服务1.4亿用户,其中近六成来自小城乡镇,这意味着AQ正试图用科技助力医疗服务资源均等化。

过去,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居民想看个专家号,过程艰难。

现在,他们只需动动口,就能随时通过AQ问“大专家”的AI分身,24小时“不下班”。

蚂蚁这家公司有着独特的社会价值使命,无论做支付或者医疗健康,它希望的是能解决真正的用户痛点。

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个公益愿景,而是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

如果你往深看:蚂蚁的AI创新,并不是简单的产品优化,而是要在AI时代重塑其核心价值链(流量→支付→结算→数据→风控→商家关系)。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R.H. Coase)提出的“交易成本”概念是理解这一切的关键——它告诉我们,任何交易都要付出寻找、谈判、履约等各环节的隐形代价。

而每一次的创新,都是对整体交易成本的一次巨大削减。以支付为例:

在中国当代商业史上,蚂蚁已经引领了支付创新领域的两次跃迁:



第一次,以2003年作为起始点,支付宝所代表的快捷支付催生了电商崛起。

“担保交易 + 支付宝账户”的模式,极大的降低了陌生人交易的信任成本,从而成为电商繁荣的基石,以及中国互联网平台的“底层基建”。

第二次,肇始于2011年,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代表的二维码支付,推动了中国支付的线上化和数字化。

这大大提升了线下交易的效率,并催生出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创新的大爆炸时代。

如今,支付宝正在通过各种“直觉交互”模式的支付方式,试图将各类交易中的连接成本降到最低,在创造好体验上拔足狂奔。

这也许正在成为,中国移动支付第三次跃迁的启幕。

此刻,站在AI时代到来的前夕,作为起家于支付的蚂蚁,从家底开始自我革新,逐渐推演到衍生业务的普惠价值,这本身就是值得关注的一个中国商业案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