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网络大V罗永浩的一条微博将知名餐饮企业西贝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场争论从个人吐槽迅速升级为全民热议,牵动了餐饮行业、法律界和广大消费者的神经。
01
一条微博引发餐饮界风波
9月10日,罗永浩与四位同事在北京中粮祥云小镇的西贝门店用餐,五人点了13道菜。餐后,他在微博吐槽:“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同时,他呼吁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此微博迅速引发热议,话题阅读量飙升至数千万。
面对质疑,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立刻从新疆喀什赶回北京应对危机。经一夜复盘核查,他确定当晚罗永浩所点13道菜均非预制菜。
9月11日,西贝紧急召开媒体发布会,贾国龙坚决否认使用预制菜,强调“西贝现在门店100%没有预制菜,一道都没有”。他还宣布将正式起诉罗永浩,并承诺自9月12日起,全国370家门店全部开放后厨供参观,同时上线“罗永浩菜单”专题页面,方便消费者检验和点选。
为自证,西贝于9月12日开放全国门店后厨给媒体和消费者参观。多家媒体记者前往各地西贝门店探访。郑州郑东万象城店采用明厨亮灶模式,顾客能实时观看菜品制作全流程;上海吴江路湟普汇店设开放式后厨,现场屏幕滚动播放菜品制作视频;在西安核心商区的一家西贝门店,记者在厨师长陪同下参观后厨,看到员工手工准备饺子皮、炖制牛骨,还有新鲜黄瓜、未经加工的生牛骨等原料。
然而,面对西贝的强硬回应,罗永浩并未退缩,在社交媒体悬赏十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悬赏令发出后,有博主晒出印有“北京西贝天巡派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字样、2.5公斤装的“小牛焖饭牛肉包”图片,产品类型为“熟肉制品(非即食)”,注明“非直接提供消费者”,这成了罗永浩反击中的首份“疑似物证”。
西贝虽通过发布会、开放后厨等方式自证,媒体实地探访也显示门店多为明档现炒,但许多消费者仍不认可。在这场争议中,舆论分成两派。餐饮创作者、连锁餐饮从业者等专业人士多支持西贝,反驳罗永浩观点。依据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对预制菜的定义,他们指出中央厨房配送的预处理原料不属于预制菜,当下连锁餐厅普遍用中央厨房保证口味统一和出餐效率,不能把“提前切菜”与“预制成品”划等号。
而支持罗永浩的消费者坚信西贝全用预制菜。有消费者称:“西贝用预制菜大家都知道,之前说等20分钟,结果5分钟菜就上齐了,不是预制菜能这么快?”还有网友细致质疑:“面筋是不是配送来的汁水直接浇?凉糕是不是成品配送?那些番茄味菜品,后厨哪有那么多锅能一份份现炒?”
即便有媒体探访及行业人士声援,网友依旧不买账。评论区有人纠结预制菜定义,盼官方给出通俗解释;有人不满西贝未说明中央厨房与门店制作环节的具体分工。从目前舆论热度看,这场西贝预制菜之争,涉及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餐饮行业透明化标准及公众人物言论边界等问题,若无一周左右时间充分探讨、明确界定,恐难平息。
02
大众对预制菜的认知存在根本偏差
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官方定义与大众常识之间的巨大差异。实际上,西贝与罗永浩之间围绕预制菜的争议,本质上是消费者与企业对“预制菜”的认知存在根本偏差。
2023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从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范围。
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其中不包括主食类。简单来说,预制菜是经工业化预加工,需加热或熟制后才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且制作过程不允许添加防腐剂。像简单加工的净菜、即食食品、凉拌菜以及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都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按照这个规定,西贝的菜品确实不属于预制菜。贾国龙表示,依据国家对预制菜的严格定义,西贝门店的菜品并非预制菜。西贝中央厨房预加工后配送到门店的只是原料,比如羊排切割成标准形状,后续烹饪环节都在门店进行。而预制菜是成品,是将熟食加工好、冷冻,拆包装后加热就能直接食用的。并且,按照规定,西贝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也不在预制菜范围内,像主食类、面食类允许在工厂制作,不属于预制菜。西贝官方甚至将通知文件的抬头和关于连锁预制菜的表述拼接并打印成一张纸,以此表明自身未使用预制菜。
然而,罗永浩和部分消费者却不这么理解。消费者的理解主要分为两种:
一是主观感受层面,在罗永浩看来,菜品没锅气、有复热口感的就是预制菜,所以他推断西贝的菜品全是预制菜,不少网友也持类似观点。
二是很多消费者认为非现场制作的就是预制菜。只要不是现场新鲜现炒,即便只是预先加工处理、提前准备好配送,再简单加工的,在他们眼中就是预制菜。比如有网友质疑西贝的面筋是配送来后浇汁水、凉糕是成品配送、番茄味菜品不是一份份现炒的,这就体现出消费者觉得预制菜是提前做好,而非厨房现场烹饪的。
由此可见,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理解还比较片面,更多停留在主观感受阶段,和官方定义存在较大偏差。
造成这种双方对预制菜理解偏差的根本原因,一是官方在宣传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定义预制菜,使得双方在认知上产生割裂。如许多业内人士所言,“预制菜国标依然缺失,每个人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定义预制菜,这也是罗永浩和西贝产生争论的原因之一”。虽然国家在2023年对预制菜有了明确范围界定,但相关标准仍有待完善,且向大众普及宣传的力度不够,使得大众难以准确把握预制菜概念。
二是企业方在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方面做得不够,没有充分做好告知、通知和普及工作。如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林岳表示,“这次预制菜的争议,实际上并不是预制菜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消费者很希望知道自己花的钱与心理预期能不能和菜品匹配,根深蒂固的思维就是贵的菜不应该是预制菜,这种心理落差往往是造成用餐体验不好的原因。”
三从时间周期来看,在去年才出台预制菜国标,该定义的普及时间较短,很难在短期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地告知消费者预制菜的概念并完成普及工作,所以短期内出现这种争议在逻辑上有一定必然性。
这其实并非西贝一家企业的问题,而是预制菜概念普及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西贝算是无辜卷入这场风波,成为了靶心。
所以不少懂行的餐饮老板力挺西贝,他们坦言当前行业普遍不景气,企业经营面临多重压力,罗永浩作为公众人物,未做调研就仅凭主观评价,甚至可能影响企业生存,这种行为是不负责任的。
当然,此次事件之所以持续发酵,与罗永浩和贾国龙的行事风格直接相关,二者截然不同的处事逻辑,进一步推动了舆论的扩散。
从罗永浩来看,作为早期网红,他的行事风格本就以直接、敢言为特点——遇到自认为不合理的事会主动发声,若认定企业存在问题,更会持续关注、不轻易搁置。这种特质很难简单用“率真”或“为民发声”概括,但在他过往经历中,类似因个人判断而公开质疑的情况并不少见。
此次事件里,他正是基于自身对“预制菜”的认知,判定西贝使用预制菜,随后在网络上公开表达质疑,并凭借自身的公众影响力,直接将此事推上热搜,引发了初始的舆论浪潮。
而作为耿直的西北汉子,贾国龙的处事逻辑则呈现出“笨拙”的求真感。面对罗永浩引发的热搜争议,他没有选择行业常见的圆滑公关话术,而是直接以事实为依据回应:依据官方对预制菜的定义,西贝并未使用预制菜。这种回应方式,既彰显了他作为坚守行业37年的“老兵”对产品品质的执着,却也让西贝陷入了“自证清白”的风波——由于缺乏公关话术的缓冲,争议并未被平息,反而将事件推向了更广泛的公众视野,最终形成了更大范围的讨论与曝光。
这场风波揭示了预制菜行业的三大困局:标准缺失导致认知混乱(如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是否算预制菜)、企业告知义务模糊(是否需标注预加工环节)、消费者对价格与价值匹配度的敏感。
03
主动透明的沟通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现在,餐馆用预制菜出菜快、省事,已经越来越普遍。但最大的问题就是:顾客根本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不是预制菜,感觉被蒙在鼓里,所以越来越不信任饭店了。
想解决这个问题,其实路子很清晰,就是得让顾客能追来源、看过程、知详情、自己做主。只有把“透明”这件事做到位,大家才能吃得明白、放心。餐饮行业要想长远发展,靠糊弄是不行的,必须用真诚换信任。如中国食品分析师朱丹蓬所言,预制菜占餐饮市场比例已超30%,未来的关键不是抵制,而是建立“明明白白消费”的信任机制。
对于行业而言,清晰的国家标准、严格的标识规定、可靠的质量追溯体系是消除争议、赢得消费者信任的根本。当前,国家层面正在积极完善预制菜标准体系,包括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制菜》和《预制菜术语与分类》等基础标准,为行业提供明确指引。
有消息称,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这将是预制菜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时代”的关键节点。
同时,强制性标识要求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关键。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已明确要求餐饮服务提供者将预制菜信息明示告知消费者。此外,建立健全预制菜的检测方法和评价体系(如广东省推出的《预制菜感官评价规范》五维指标),也为监管提供了亟需的技术支持。
对企业来说,主动透明的沟通是赢得市场的关键。正如老乡鸡的实践所证明,坦诚告知消费者菜品的加工情况,不仅能减少误解,更能建立信任。其经验主要包括:
第一,老乡鸡会发布菜品溯源报告,将菜品全链条透明化呈现。比如去年,老乡鸡就发布了菜品溯源报告,把菜品从食材源头到餐厅出品的全流程信息完整公开,覆盖1218家餐厅、226个SKU、873种原料及305家供应商的详细信息,包括食材产地、供应商资质、检验报告、加工工厂及是否经过复热预制等内容,让菜品的真实情况清晰呈现。
第二,老乡鸡在门店公示菜品的加工分类,用颜色区分来强化消费者识别。在老乡鸡的门店内,设有醒目标识,将菜品的加工方式分为三类:绿色代表餐厅现做,比如生鲜、生制类菜品;黄色代表半预制,比如厨房自制或外采的半熟食材如预处理好的肉块;红色代表复热预制,即经中央厨房制作后冷链配送至门店、需加热食用的产品如部分包子、米饭。就连罗永浩在2025年的直播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第三,老乡鸡开通了实时监控直播间,将中央厨房和餐厅后厨的实时操作场景呈现给消费者。比如直播间会展示现做菜品的制作过程如炒菜、炖汤,以及中央厨房对半预制菜品的加工环节如分份、包装,以此增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此外,老乡鸡还主动披露预制菜的占比及详情,打破信息差。它会在官网、公众号等多个渠道,向社会公开预制菜的菜品占比——明确告知消费者复热类菜品仅占1.7%,仅有两道,分别是笋干烧肉和秘制扣肉饭,其余菜品均为现做或半预制;且每个月会发布自查自纠报告,披露菜品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情况,进一步提升透明度。
正因为这些操作,即便老乡鸡使用了预制菜或复热加工的菜品,也没有引发消费者过多反感。这一点,值得众多餐饮创业者学习。而这件事也揭露了一个现实:消费者从来不是讨厌预制菜,而是讨厌企业不尊重他们的知情权——没有通过合理方式,将预制菜使用情况、菜品真实制作流程等信息透明化展示,让消费者自主选择。这也是很多人对预制菜相关争议产生过激情绪的根本原因之一。
未来,餐饮企业若想规避类似争议,应积极借鉴这些创新透明的实践,例如通过颜色标识、线上直播、详细菜单备注等方式,清晰区分并告知菜品制作工艺,将选择权真正交还到消费者手中。这不仅是合规的要求,更是企业构建长期品牌信任的智慧之举。
写在最后
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引发的争议,早已超出单家企业口碑之争,折射出餐饮行业的发展痛点。消费者纠结“没锅气是否为预制菜”,商家强调“中央厨房预处理不算”,本质是官方标准与大众认知错位,更暴露行业透明化不足。西贝开放后厨仍难消质疑,说明靠公关自证治标不治本,唯有公开“预制与否、加工环节、原料来源”,才能打消顾虑。
老乡鸡用颜色标识、直播后厨、披露预制菜占比等做法,已证明透明化是构建信任的关键——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消费者反对的从不是预制菜,而是“花现做菜的钱,吃不知情的预制菜”。
当前预制菜占餐饮市场超30%,行业发展不可逆。未来,监管完善国标、企业升级透明化,核心都要“让消费者知情、自主选择”。唯有如此,才能让预制菜从争议焦点转为效率优势,平衡行业工业化与消费信任,实现高质量发展。毕竟,食客吃得明白、企业做得坦荡,才是餐饮长久发展的双赢之道。(联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