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中国社科大刘晓春:AI时代未成年人保护需转向调控型

IP属地 中国·北京 南方都市报 时间:2025-09-13 22:07:12

9月12日下午,2025外滩大会“规范AI内容共筑清朗生态”见解论坛在上海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刘晓春以“人工智能时代未成年人保护的理念转型”为主题发表演讲,从未成年人使用人工智能应用的行为特点切入,剖析传统保护模式困境,提出从“限制型”到“调控型”理念转型的路径。

本次论坛由南方都市报社、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中国互联网协会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刘晓春在外滩大会见解论坛上作主旨演讲。

刘晓春指出,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已构建较为完备扎实的法治基础,但实践中仍存在内容侵害、沉迷、个人信息泄露及网络素养不足等问题。进入AI时代,这些挑战加剧,未成年人使用AI工具呈现四大鲜明特点:一是高强度个性化交互,易对情绪、陪伴和价值观产生强大影响;二是一对一私密交互,有害内容难以监测且与隐私保护存在矛盾;三是由“内容受众”转为“生产者”,如未成年人会使用AI 工具创建“暗黑系男友” 等极端人设的智能体;四是AI成为“枢纽窗口”,可通过其接触世界并跳转平台,冲击传统保护边界。“AI拉平了创作能力,却也进一步扩大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数字能力倒挂。”刘晓春强调。

传统“未成年人模式”试图为未成年人人划出“净土空间”,但实效存疑。该模式面临三层信息困境:信息收集上,平台识别未成年人需监护人授权,否则不合规;信息处理因缺乏合法基础,对未成年人用户画像 “如临大敌”;信息输出因数据不足,无法精准适配需求。

“AI不仅带来挑战,更提供了保护升级的技术机遇。”刘晓春倡导未成年人保护应转向“更开放式的调控型模式”——借助AI强大的个性化信息处理能力,在获取知情同意、严格限定目的的前提下,允许平台精准识别未成年人身份并构建用户画像,针对性防控风险,如对小学生与初中生输出差异化内容,防范特定场景下隔空猥亵等高风险;兼顾发展促进,输出适配成长需求的个性化教育内容。她明确,调控型保护需分层构建:身份识别层夯实风险防控基础,风险防范层聚焦特定群体与场景,发展促进层助力成长需求,家长赋能层则通过技术手段提供“非敏感使用报告”,破解监护缺位问题。

制度保障方面,刘晓春呼吁三方面发力:法律上确立保护目的下个人信息处理合法性;政府建立风险防控指引,与平台协同发挥各自信息优势,构建协同治理机制;搭建激励家长参与治理的制度框架。同时,需建立循序渐进的评估机制,为AI企业留出合理容错空间。“在AI发展过程中一边推进、一边监管,需要各方共同发力。”刘晓春总结道。

采写:南都N视频见习记者 张文嘉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