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预制菜国标上线,西贝们的后厨秘密锁不住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陈阳 投资者网 时间:2025-09-16 09:55:22
“5个人,830块,15道菜,几乎全是预制菜。”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的一条吐槽,瞬间引爆了整个餐饮圈。他不仅晒出了消费单据,更直指西贝的核心价值——“现做”的品牌根基,呼吁立法强制餐厅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

《投资者网》张静懿

5个人,830块,15道菜,几乎全是预制菜。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的一条吐槽,瞬间引爆了整个餐饮圈。他不仅晒出了消费单据,更直指西贝的核心价值现做的品牌根基,呼吁立法强制餐厅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

面对指控,西贝的回应来得又快又硬:创始人贾国龙公开宣称100%无预制菜,宣布起诉罗永浩,并开放后厨供参观。之后,西贝就预制菜事件发布致歉信:深刻意识到西贝的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较大差异;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

一场看似是个人与企业间的口水战,瞬间升级为一场关乎消费者知情权、行业标准模糊性以及餐饮市场未来走向的博弈。当复热感遇上自证清白,我们吃进嘴里的究竟是什么?谁又该为真相买单?

当自证清白变成自曝其短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罗永浩对西贝用餐体验的公开质疑。他指出菜品份量少、价格高,并存在明显的复热感,从而推断其几乎全是预制菜。

事件初期,贾国龙的回应极具企业家式自信:援引国家2024年3月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预制菜管理的通知》,强调预包装+加热即食才是法律意义上的预制菜,而西贝的中央厨房配送半成品,需经门店厨师切配、爆炒、收汁等复杂工序,因此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从专业定义来看,这套辩解近乎无懈可击。但问题在于,消费者不认定义,只认感知。

当媒体和公众涌入后厨进行直播探访时,画面并未如预期般呈现明火灶台的烟火气,而是充斥着电磁炉加热冷冻食材的场景。更有员工被拍到用通下水道的漏勺处理厨具,厨师承认部分羊排赏味期跨三餐。西贝最初发布的《致顾客信》因内容矛盾,在发布半小时后被紧急删除,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

西贝的策略,本质是用工业标准对抗大众认知。但这种技术性辩解,在公众朴素的认知里显得苍白无力。消费者认为,无论是否二次加工,只要食材经过长时间冷冻保存(如保质期18个月的海鲈鱼、24个月的西兰花),并在门店直接复热,就应被视为预制菜。

真正让西贝陷入被动的,并非使用预制菜本身,而是拒绝承认自己已经改变。早在2022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的报告就曾估算,西贝的预制菜使用比例高达80%。彼时的西贝,尚未将现做作为核心品牌资产。如今,当它靠天然手工慢工出细活的标签,做到62亿营收、3766万客流时,它的供应链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

而罗永浩,他从不否定预制菜的价值,并在后续直播中表态:我支持标准化,支持效率,反对的是隐瞒。因此,罗永浩悬赏10万元征集证据的行为,成功撬动了大量网友提供西贝堂食袋装冷冻菜品的照片,更直观地冲击了西贝纯手工的品牌形象。

结果很清晰:舆情数据显示,仅6%的网友支持西贝,47%支持罗永浩推动的明示诉求。许多注重食品安全的宝妈群体明确表示不再让孩子吃西贝,因为她们在儿童餐中发现了速冻玉米羹等预制成分;另有部分消费者态度更务实:只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预制菜提升效率、稳定口味的优势可以接受,但价格必须匹配价值,就像肯德基模式,明确告知即可,不搞暗箱操作。

这场持续数日的交锋没有赢家,但输掉的,是信任。西贝围绕草原羊肉手工莜面慢炖汤底构建的品牌资产,在短短三天内出现了难以弥合的缝隙。尽管西贝2023年营收创下超62亿元的历史新高,全年接待顾客达3766万人次,但事件爆发后仅三天,其营业额损失据称已超过600万元,部分门店客流甚至腰斩。

从躲猫猫到打明牌的行业转向

如果说西贝与罗永浩的交锋是风暴眼,那么真正决定未来走向的,是风暴之外的政策云层,国家正以惊人的速度,为预制菜行业划定新的规则边界。

2025年9月,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评审,即将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同时,市场监管总局正加速推进《餐饮环节预制菜明示管理办法》的立法程序。这意味着,是否使用预制菜不再是企业可以自由解释的内部流程,而是必须向消费者披露的法定信息。

地方层面也已率先行动,江苏、广东等地已率先试点强制标注。老乡鸡在菜单上明确标注现制半预制复热;麻六记在小程序上线菜品溯源功能,扫码可见原料来源与加工方式。这些动作不再是营销噱头,而是企业应对监管、赢得消费者信任的生存必需。

行业内部的分化也愈发明显:西贝、巴奴、吉祥馄饨等传统头部,仍在试图用工艺复杂度模糊边界,但面对监管压力,态度已从坚决否认转为逐步妥协。老乡鸡、海底捞、太二酸菜鱼等则主动拥抱透明化,甚至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它们明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做得多快,而是说得清楚。

政策推动的背后,是万亿预制菜市场的结构性变革。

据艾瑞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5165亿元,预计2027年将突破8000亿。其中,B端餐饮采购占比超70%。这意味着,预制菜早已不是要不要用的问题,而是怎么用、怎么说的问题。

未来的行业赢家,绝不会是最会炒菜的餐厅,而是能做到这三点的品牌:

1、清晰告知消费者食材来源与加工路径,不隐瞒、不模糊;

2、敢用透明换信任,让定价与预制/现做的价值匹配,不搞溢价陷阱;

3、愿意公开供应链成本,而非将成本差异隐藏在现做的溢价里。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过去十年,餐饮业的效率提升靠的是中央厨房和冷链。未来十年,它的信任重建,要靠‘明示’和‘溯源’。

9月14日晚,罗永浩发文:停战。期待法规尽快出台。次日,西贝暂停后厨参观,改称可通过明档观看。这场持续五天的舆论风暴,留下了一样更重要的东西:规则的雏形。

未来,每一位走进餐厅的消费者,看一眼菜单就能知道这道菜是现炒还是复热。而这就是这场风波,留给我们最深的回响:不仅推动了行业的透明化进程,更让知情权从抽象的诉求,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消费权利。(思维财经出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