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人形机器人热度再升温! OpenAI继续招兵买马 从ChatGPT迈向“会干活的AI”

IP属地 中国·北京 智通财经 时间:2025-09-16 10:30:11

智通财经APP获悉,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报道称,美国科技巨头微软斥巨资支持的ChatGPT开发者OpenAI最新一波的人员招聘浪潮显示,这家估值高达5000亿美元的人工智能独角兽似乎在寻求利用其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以及生成式AI应用软件专长,进一步推进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实际投入应用以及社会渗透规模,并且力争成为全球具身AI大趋势的领军者。

知情人士透露,由 Sam Altman掌舵的AI领域领军者OpenAI已招募了一批专注于开发用于控制具身AI端的最顶级AI应用研究人员。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这家人工智能独角兽尤其聚焦于人形态或者绝大部分类似人形态的机器人最核心大模型开发或者整套机器人系统开发。该公司尤其聚焦于训练出能够为力争在物理世界中应对极度复杂情况的人形机器人提供驱动力的机器人AI大模型。

所谓的“具身AI”,指的是以“AI人形机器人”为核心代表的具身AI这一最前沿科技领域,这也是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以及特斯拉创始人兼CEO马斯克最为看好的未来科技赛道。英伟达正以GR00T+Jetson Thor+Isaac 搭建人形机器人“软硬算一体”标准,马斯克豪言Optimus (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将成为特斯拉长期价值的主引擎,他多次称Optimus终将贡献特斯拉大约80%价值。

知情人士表示,OpenAI还发布了多条招聘信息,寻找专注于机器人的高级工程师。最近一位新入职者是Chengshu Li,他于今年夏天从斯坦福大学加入 OpenAI。他的研究涉及开发出能够完成多项家务的专业人形机器人。

不久之前,OpenAI在今年的更早些时候首次发布了聚焦硬件系统的人形机器人资深工程师岗位,包括一名EE高级传感工程师、一名机器人机械工程设计工程师以及一名TPM专业经理。

Altman曾经在六月的一篇博文中阐述了他对人形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以及人类社会的终极愿景。

OpenAI掌舵者Altman表示:“如果我们必须用传统方式制造最初的一百万台人形机器人,但随后它们可以运营整条无比庞大的产业链与供应链——包括开采和精炼矿物、驾驶卡车、运行工厂等——以制造更多的机器人,而这些机器人又能建造更大规模的芯片制造设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等,那么人类社会进步的速度显然会截然不同。”

人形机器人——马斯克与黄仁勋持续加码押注的科技领域

随着全球发达经济体进入“从缺岗位到严重缺劳力的时代”,老龄化与服务业人力短缺迫使自动化从产线走向更通用的“人形机器人形态”、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全面加速更新迭代,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兼具模仿人类行为、深度学习与思考以及与人类进行自然且高效率沟通等诸多强大能的具身AI或将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最大规模承载体。

9月7日,全球电动汽车领军者特斯拉(Tesla)正式开通名为“Tesla AI”的微博账号,并发布首条内容:“我一直在努力改善自己的身材”,配图为新版Optimus人形机器人。

从已公开的诸多图像来看,Optimus 2.5版本在外观上更接近人体形态,关节设计更为流畅,尤其是手部形态无限接近人类灵活度,金属外壳更加光滑,外部线缆和执行器数量明显减少,整体结构显著优化。有媒体报道称,特斯拉已在美国旗舰工厂试点生产线上开始生产Optimus 2.5人形机器人,推进速度可谓超市场预期。

就在特斯拉的“伟大宏图4.0”发布之际,马斯克重申了机器人业务在特斯拉的战略地位。他表示,FSD和Optimus的规模化将是最为重要的事项,因为未来特斯拉大约80%的价值将来自Optimus机器人。

华尔街金融巨头摩根士丹利表示,如果特斯拉能够完美攻克“完全无人的自动驾驶技术”(即FSD技术),人形机器人全面普及只是时间问题。“我们交流的大多数汽车和机器人专家都认为,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远大于当前全球汽车总市场(TAM)。”摩根士丹利分析团队在一份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写道。

关于擎天柱的产能规划上,马斯克也给出了具体目标: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生产数千台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初期这些机器人将在特斯拉工厂内进行生产工作测试。“如果一切顺利,我们明年(2026年)计划将产量提高至2025年的10倍,也就是大约5万-10万台;后年将进一步提高至10倍,也就是50万台起。”简而言之,若马斯克“画的新饼”能顺利落地,则2027年擎天柱的产量将是2025年的100倍。

与特斯拉截然不同的是,近年来持续加码布局人形机器人的英伟达聚焦于做“具身AI的算力与平台型供应商”,即所谓的“铲子+操作系统”,在云端训练、边缘推理与物理仿真工具三线协同:即大规模出售机器人训练/推理系统所需的大规模AI GPU集群 + 边缘计算模组 + Isaac仿真与工具链,服务全行业的人形机器人玩家。

黄仁勋预言:继AI之后,机器人将成为英伟达最强劲增长引擎

黄仁勋自今年以来不止一次表示,继人工智能大模型之后,机器人技术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将是这家人工智能芯片超级巨头的最大规模潜在增长市场。

“我们在全公司范围内拥有许多重大增长机遇,AI 与机器人技术是其中最大规模的两项,总体市场规模可达数万亿美元。”黄仁勋在英伟达年度股东大会上回答股东提问时表示。

如上所述,英伟达聚焦于云端训练、边缘推理与仿真工具三线协同,因此对于英伟达业绩前景来说,人形机器人时代将带来云端训练与推理集群需求持续放大:人形需要海量模态数据与“感知—控制”联合训练,带动Blackwell以及更加先进架构级别的AI GPU集群需求持续上行;边缘算力出货扩张也将是一大趋势:Jetson AGX Thor 面向人形的本体推理(VLA/本体平衡/抓取/多传感融合),成为“机器人上的GPU算力设备”,配合GR00T等模型形成端到端的英伟达生态解决方案。

英伟达致力于将基于物理世界进行3D全方位动态化模拟与现实世界仿真的全新NVIDIA机器人技术融入科技企业的机器人模型开发与训练进程,因此英伟达旗下Isaac/Isaac Sim/Omniverse平台则有望成为“仿真+数据生成+机器人策略验证”的机器人工业标配,平台订阅与开发者生态有望带来高粘性经常性营收数据与基于软硬件一体的愈发强劲护城河。

“我们正在迈向这样的时代:全球不久后将拥有数十亿台机器人、数以亿计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以及数以万计可由英伟达软硬件生态技术驱动的超级机器人工厂。”黄仁勋表示。

Markets And Markets近日公布的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仅仅约20亿美元,到2029年有望迅速扩张至152.6亿美元规模,复合年增长率有望超过39%。该研究机构表示,2024年开始,人形机器人将广泛渗透至家庭护理、教育,以及医疗保健护理与手术辅助、汽车制造以及危险程度较高的制造业等多个行业,有望大幅提升各行业经营效率。

国际大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在一份研报中表示,人形机器人将在未来十年内迎来大规模机器人生产和广泛应用;德银分析团队预计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750亿美元,以及到205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万亿美元,全球销量可能突破7000万台。

根据德意志银行的分析报告,2024年将是人形机器人在工厂及仓库应用测试蓬勃发展的开端,而2025至2026年将是人形机器人生产加速的关键时期。特斯拉、Figure AI以及Agility等聚焦于人形机器人的科技公司已经设定了积极的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