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行业发展呈现加速度。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12日,全市场ETF规模从去年年末的37319.89亿元增加至52447.07亿元,年内新增规模超过1.5万亿元,达15127.18亿元。按ETF市场万亿规模突破的时间节点分布来看,今年来已接连突破4万亿元和5万亿元两个整数关口,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早在2020年10月,国内ETF总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共用时16年;到2023年8月首次突破2万亿元,用时3年;而到2024年9月突破3万亿元时,这一时间已缩短至一年左右。今年4月18日,国内ETF市场规模达到4万亿元,用时7个月;到8月25日,全市场ETF规模达到5.07万亿元,正式突破五万亿元大关,迈上新一台阶。而此次ETF市场迈入5万亿时代,仅经历了约4个月,时间大为缩短。
对此,有分析人员认为,中国ETF资产管理规模或将在2024至2030年间以28.6%的年化复合增速增长至17万亿元,占公募基金总规模的22%。ETF的规模扩张往往会增强市场流动性,随着其规模进一步增长,中国ETF市场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据新经济e线了解,在结构性牛市下,投资者加速涌入ETF市场。“买股票不如买ETF”正在成为A股投资者指数投资新的趋势,叠加近期行业内资金流向发生的变化,ETF的发展轨迹也在不断演变。
ETF新里程碑
站上五万亿的台阶无疑是国内ETF市场新的一个里程碑。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12日,全市场ETF共有1293只,总规模为52447.03亿元。其中股票型ETF总数1026只,规模达35201.06亿元,占比67.12%。
在近一个月内的发展上,ETF整体规模增加5563.35亿元,增长11.87%,主要为股票型ETF推动。具体来看,主题指数ETF增加9只,规模增长1489.17亿元;规模指数ETF增加12只,规模增长1612.73亿元;行业指数ETF产品数量虽然并未增加,但规模增长428.69亿元;策略指数ETF增加3只,规模增长52.57%亿元;风格指数ETF增加1只,规模增长19.82亿元。
除此之外,跨境ETF也在近一月内增加7只,规模上升1390.5386亿元,增速达到20.26%。
新经济e线获悉,ETF实现历史性跨越的背后,折射出了国内资本市场生态的深刻变革,行业产品日益多元、投资生态持续完善。近1300只产品构成的“投资工具箱”不断丰富,既覆盖了宽基、行业、主题等多元领域,又能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配置需求,成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与此同时,以中央汇金为代表的“国家队”持续借道ETF流入市场,也为行业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从上半年的操作轨迹来看,中央汇金整体持仓稳健,而其全资控股的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则大举进攻,强势增持宽基、中小盘及科创类ETF,中国国新则侧重于央企主题产品。万亿级持仓背后,华泰柏瑞、易方达等头部沪深300ETF成绝对主力。
此外,“国家队”还通过华夏、易方达等资管计划将资产配置延伸至了医药、芯片、白酒等行业赛道。
另一方面,外资今年亦加速净流入A股,其中,ETF已成外资进入的重要通道。根据基金披露半年报,巴克莱银行所持有ETF数量从去年的135只跃升至200只,而瑞银集团的持有数量从57只增加至141只。外资除了直接持仓中国境内市场的ETF以外,还积极投资海外市场的中国主题ETF。
国家队持续补充“子弹”,叠加险资等长线资金积极布局、以及外资持续增配,多路资金合力“添柴”及市场赚钱效应带动的净值提升下,ETF市场仅用4个月就实现了五万亿大关的突破。
对此,有观点指出,ETF规模扩张往往会增强市场的流动性,但随着ETF规模的进一步增长,纳入和剔除成份股所带来的短期股价波动受被动资金进出的影响或也将加剧。
资金流动显分化
新经济e线注意到,在快速发展的ETF市场内部,资金的流动正在出现变化。
整体来看,当前国内ETF市场的资金流向分化明显,宽基类ETF持续被减持,而行业和主题类ETF则呈现出显著的资金流入,A股资金持续流出而港股资金得到增配。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2日,A股宽基ETF自7月以来累计净流出已超过2000亿,达到2301.62亿元;而行业和主题类ETF则分别获得了445.59亿元和721.67亿元的净流入。同时,以港股为主的跨境ETF也获得了大规模的资金进入,累计达到1669.13亿元。
而在近一周内(9月8日-9月12日,下同),宽基ETF资金净流出约221.29亿元。从指数维度来看,科创50、沪深300与中证1000流出较多,而中证500则逆势录得超10亿元的净流入。在产品层面,华泰柏瑞中证A500ETF、南方中证500ETF、易方达创业板ETF、富国中证A500ETF及南方中证A500ETF吸金居前,单周净流入均超过5亿元。
行业ETF方面,总体净流入为83.11亿元,但资金也在不同板块上出现分化。其中,周期制造板块表现突出,主要集中在CS电池、细分化工、SSH黄金股票、新能电池等相关指数;金融板块亦获得了可观的净流入,证券公司相关产品最为受益;而消费板块资金净流入方向相对分散,CS创新药、医疗器械与中证畜牧等吸金较明显。相比之下,TMT板块资金则持续流出,科创芯片、中证全指半导体及国证芯片指数流出较多。
而在主题ETF方面,根据Wind统计,近一周内资金净流入达97.36亿元,同样是CS电池、SSH黄金等指数受到较多资金关注。
跨境ETF近一周则延续了资金净流入趋势,合计流入额达209.25亿元。港股市场仍是资金配置重点,港股通互联网、港股创新药、香港证券、恒生科技、港股通科技与港股通非银等指数均录得超10亿元的净流入,显示出港股科技、创新药及大金融方向依旧是ETF资金青睐的加仓方向。
对此,有观点认为,当前ETF市场资金正在从被动配置逐步转向结构性机会的挖掘。资金结构的分化下,市场风格悄然转换,除了风险配好发生改变外,也反映出市场对行业前景与主题投资的认可度正在逐步提升。
牛市买指数
在当前结构性牛市背景下,借道指数投资已深入人心。而ETF被视为市场的“搭台人”,为行情的形成及发展注入了基础动力。在此之中,投资者的策略也在随着市场变动,而“买股不如买ETF”正是其中一大体现。
新经济e线获悉,近期,在社交平台上可以频繁看见投资者讨论“买股不如买ETF”的观点,反映出更多投资者开始倾向于通过ETF进行投资。这一趋势显示出投资者对持有股票的信心减弱,尤其是在牛市期间。
从属性来看,ETF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其产品丰富性、渠道便利性及较低的投资成本。与传统主动型基金相比,ETF的被动管理特性使得其在市场压力期间,赎回风险相对较低。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投资者分散个股风险,还为长期投资提供了有效途径。
有分析指出,投资者从主动基金转向ETF,会降低大规模赎回迫使基金进行抛售的可能性。与主动型基金相比,被动型基金在收益不佳后遭受大规模赎回的可能性更低,因此被动化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市场压力期间基金大量赎回所带来的风险。
在此之中,个人投资者对于ETF产品的选择也存在偏好。
数据显示,个人投资者偏爱高成长赛道,主要集中在医药、新能源等行业主题型产品,以及创业板50和科创50等聚焦科技创新的宽基ETF。与其风险偏好及对行业趋势敏感度高度契合,这类产品波动性较大,主题鲜明。反之,机构投资者则更青睐于大盘宽基及稳健投资策略,主要投资于跟踪中证1000、上证180、中证800及沪深300等宽基指数的ETF,持仓占比均超过90%。
有观点认为,ETF的发展将会强化“龙头”风格,尤其是ETF权重股重要性提升。ETF天然偏向权重股和龙头股,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或存在虹吸效应,因此,在本轮居民资金入市的方式发生改变后,市场风格可能更向“龙头化”趋势演变,成长风格的贝塔将会从微盘、小盘成长扩散到中大盘成长。
总体来看,当前市场正处于风格切换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ETF资金分化、主动型公募基金换手,以及海外降息预期的交织,使得投资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但也孕育着新的机会。
业内人士指出,投资者在此时期应避免过度追逐短期热点,而应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和持仓结构优化,抓住行业成长与政策支持带来的中长期机遇。在聚焦消费电子、资源、创新药、化工和游戏等方向的同时,债券市场的稳定收益特征同样不可忽视,只有在波动中保持耐心和理性,才能在结构性机会中稳健前行。
微信号:netfin888;有任何建议欢迎后台留言。
爆料/投稿/合作:netfin888@126.com,并留下您的联系方式。转载需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新经济e线为胡润百富优秀财经自媒体。新经济e线已入驻今日头条、雪球、一点资讯、新浪财经头条、搜狐号、百度百家、企鹅号、网易号、和讯名家、蚂蚁财富社区、同花顺同顺号、东方财富财富号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