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北京时间2025年11月1日4时58分,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轨道上,中国空间站的舱门缓缓打开,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二十号乘组指令长陈冬,与三名队员列队迎接新抵达的“天宫家族”成员。历史时刻得以见证:这是航天员陈冬与张陆的第二次在太空相遇,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第七次“太空会师”。
![]()
11月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拍摄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会师后拍摄“全家福”照片的实时画面。(新华社)
北京时间10月31日23时44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拔地而起,划破夜空。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于11月1日3时22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3.5小时,创造了神舟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最快纪录,整个交会对接过程运行稳定、控制精准。
3.5小时精准对接的“进阶密码”
从神舟八号首次交会对接需耗时2天完成在轨交会对接,到神舟二十一号3.5小时实现自主交会对接,神舟飞船稳步进阶,成为能适应复杂环境、兼具高可靠与多功能的天地往返载人航天器。
封面新闻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获悉,此次神舟二十一号采用的3.5小时模式,并非颠覆性的“大版本”升级,而是在V2.0框架下针对载人任务需求的适配,可视为技术迭代的V2.1版本。它沿用了V2.0成熟的自主导航与变轨控制框架,借鉴了天舟七号货运飞船验证的3.5小时方案经验,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天舟五号实现的2小时方案,3.5小时模式对系统条件要求更宽松,更贴合载人任务高可靠性需求,体现了技术优化与任务需求的深度契合。
提速升级的背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以下简称八院)产品新增开展10余项的模拟飞行测试,并结合数十项故障预案开展多轮系统级联合演练,全面验证了处置策略的匹配性和有效性。
作为交会对接的关键产品——对接机构,是一套机电差动式对接系统,可通过缓冲装置能够消耗不同位移方向的碰撞缓冲能量。
八院工作人员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早期神舟八号采用固定阻尼刚度的机械式传动缓冲系统,好比“固定硬度的弹簧”,只能应对特定力度的碰撞,对接适应范围较小。“如今,对接机构已优化为‘刚柔并济’的受控阻尼缓冲系统,面对不同吨位、不同情况下的对接工况,都能实现灵活缓冲、精准对接,大幅提升了对接机构的对接适应能力,为后续任务筑牢可靠技术基础。”
![]()
神舟二十一号。(受访者供图)
截至目前,对接机构已在轨完成37次对接、32次分离任务,均取得圆满成功。据封面新闻此前报道,神舟十二号至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均采用6.5小时交会对接方案。
神舟飞船电源系统如何“延寿升级”?
随着空间站任务的扩展,神舟飞船在轨总飞行时间延长的要求逐渐提上日程。作为神舟飞船的供能“心脏”,电源分系统在保障电源功率、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未雨绸缪。
据八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应急电源、返回着陆电源、返回舱火工品电源和轨道舱火工品电源所采用的锌银电池进行了“重点升级”。包括隔膜改进,提高电池强度和耐腐蚀性,并优化锌银配比,通过减缓隔膜氧化为电池使用寿命“续航”。
同时,电源分系统进一步优化了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控制方式,设置了防止电池过充、过温以及过放“三重保险”。
此外,为适应此次快速交会对接任务,电源分系统细化完善了应急处置方案、修订15项应急预案,进一步提升了任务的可靠性。正是依托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飞船团队以“复盘-改进-再验证”的循环持续推进技术完善,才使得神舟电源最终满足在轨飞行时间延长的任务需求。
中国空间站上演“老友记”
“这是我和张陆第二次‘太空会师’了。”陈冬对刚刚进入空间站的张陆说,“都很熟悉吧。别着急,空间站有很多新的变化,等着你慢慢发现。”
两位指令长的渊源可追溯至三年前。2022年11月30日,他们分别作为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参与了中国航天史上的首次“太空会师”。
如今,这场天上重逢已是中国空间站的第七次航天员聚首。
张陆重返中国空间站,不禁感叹“有种熟悉的感觉”。他对神舟二十号乘组表示:“空间站被你们打理得非常整洁,感谢你们的工作。”
对于武飞、张洪章而言,中国空间站是全新的工作环境。“有家人欢迎我们的感觉特别好,特别温馨。”武飞表示,相信在神舟二十号乘组的帮助下,他们可以很快适应太空生活。
张洪章也说:“我们期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他表示,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他们要向神舟二十号乘组学习,做好交接工作。
面对新抵达的队友,陈中瑞直言“很开心”,王杰也表示:“太空相聚的机会很难得,你们的到来让我们感觉非常高兴。”
中国空间站的“太空会师”历史始于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乘组6名航天员齐聚“天宫”,留下了永载中国航天史的合影。
从首次会师到第七次相聚,中国空间站已从“一居室”逐步扩建为“三居室”,航天员驻留条件显著改善。回顾历次会师,乘组结构也反映了中国航天员队伍的发展:神舟十六号乘组首次包括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三类型航天员。神舟十八号、神舟十九号乘组则由第二批和第三批航天员组成,平均年龄不到40岁,显示出航天人才梯队建设的成果。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后续,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在轨轮换。其间,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完成各项既定工作。
在空间站驻留期间,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将开展多项实(试)验与应用,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安装,以及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任务。
神舟二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从“零”的突破迈向“优”的跨越。国人探索太空的步伐正越走越稳、越走越远。此次任务是中国2025年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的收官之战。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有28名航天员、44人次进入太空执行飞行任务。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