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外媒关注中国汽车反内卷:外国品牌在华命运不会改变

IP属地 中国·北京 观察者网 时间:2025-09-16 18:37:02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价格战还能停下来么?”9月15日,英国《金融时报》以此为题,对近期中国综合整治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的概况进行报道。

随着近日《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的发布,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重点关注中国汽车行业的反内卷进程。

此前于9月13日,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其中重点强调 “进一步规范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包括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强化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督促重点车企落实好支付账期承诺等等。此外,《工作方案》还要求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规范行业数据信息发布,依法打击虚假宣传、商业诋毁等行为。


零跑汽车生产线 视觉中国

不过《金融时报》认为,虽然中国对汽车行业的内卷式竞争踩下刹车,但并不会改变行业的发展方向;车企的竞争也不会终止,而是由简单粗暴的价格战转向更加良性的技术竞争;同时,反内卷也不会改变外国品牌在中国的命运;而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和竞争力将进一步加强。

多重因素推动综合治理

2024年,中国汽车销售3143.6万辆、同比增长4.5%,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今年1—8月,中国汽车销量达2112.8万辆,同比增长12.6%。

但与此同时,价格战已经让整个行业承压多年。据《经济学人》援引野村证券的数据,过去两年中国市场平均汽车价格下跌了19%,降至约16.5万元。一些车型的一次性降价幅度约为35%。

“成功需要获得规模,获得规模需要降价,因此规模比利润更重要。”《金融时报》援引克莱斯勒亚洲区前负责人、汽车资讯公司Automobility创始人比尔·拉索(Bill Russo)的话说。而这也成为残酷价格战的导火索。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前五个月,中国汽车行业净利润同比下降12%至1780亿元。据路透社援引LSEG涵盖33家中国上市车企的数据,该行业的净利润率中位数从2019年的2.7%降至2024年的0.83%。

同时,供应链上游成为内卷受害的重灾区。2024年车企的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周转天数平均达到182天,接近国际车企账期的2倍。

此外,内卷还导致许多汽车经销商走向破产。《纽约时报》报道称,价格战导致经销商的库存价值持续缩水。该报还提及今年6月长三角地区四省市经销商协会联合发布的《关于敦请主机厂改善长三角地区汽车经销商经营困境的函》,其中提到部分主机厂变相强制经销商按照其定价规则,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新车。

在此背景下,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着手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特别是今年6月,国务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实行,旨在推动实现行业公平竞争和良性循环,同时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9月,工信部等六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而近期发布的《工作方案》,则是有关部门综合整治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的最新指示之一。

揭示发展新导向

《工作方案》中另一个受到关注的要点,是设置了“2025年力争实现全年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的目标。

包括路透社、新加坡亚洲新闻台等多家外媒,以及Cryptopolitan、Mitrade等金融机构都注意到,此次《工作方案》中提及的年销量目标,低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于今年年初预测的3290万辆。此外,新能源汽车销量也比中汽协此前预测的1600万辆更低。

Cryptopolitan援引Rho Motion的数据经理查尔斯·莱斯特(Charles Lester)表示,这一放缓趋势是补贴调整和竞争加剧的结果。但他补充说,季节性趋势通常会提振需求,中国汽车的销售额可能会在第四季度反弹。而随着年末的临近,外界对政府的新一轮补贴计划如何推出,以及3230万辆的销量目标能否实现同样极为关注。

分析人士认为,2025年销量目标的降低,实际与《工作方案》中提出的2026年“行业运行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的目标相契合。《工作方案》首次将“质量效益”与“产业规模”并列,释放出从量向质转变的明确信号。

另据工信部网站消息,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作方案》准确把握国内国际经济、产业发展趋势,深入研究有利和不利因素对汽车行业的影响,提出的多项目标是科学合理和能够实现的。

《金融时报》也援引拉索的话表示,虽然有关部门可能会采取行动“踩刹车”,但并不想改变汽车行业的整体走向。路透社、Cryptopolitan等多家外媒与金融机构也认为,《工作方案》体现了中国现在将更加注重公平竞争,推动市场更加有序。

重构行业新生态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不仅关乎中国汽车行业整体生存状况,更决定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工作方案》的逐步落实,中国汽车产业在未来数年将发生显著变化和多重影响。

产业链健康度将得到改善。在政府相关部门推动下,自6月以来,已有多家车企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以内。而在不久前的9月15日,中汽协发表《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并得到十余家主要车企的积极响应。

分析人士认为,遵守账期承诺虽然短期可能使车企现金流管理承压,但长期看,有助于其摆脱依赖挤压供应商账期的低效竞争模式。

行业优胜劣汰加速。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曾在今年德国慕尼黑车展期间表示,中国汽车制造商有近100家需要“淘汰”:“即使最终只剩下约20家,也还是太多”。而在政策推动下,竞争力低下的企业将被更快出清,同时促进资源向优秀企业集中;而拥有更先进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汽车将持续获得支持。如《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到,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推动道路交通安全、保险等法律法规完善。

瑞银投资银行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则认为,虽然价格战和汽车制造商挤压供应商造成了混乱,但当下的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享受更好的车型,这本身就是市场竞争带来的技术进步的结果。

外资品牌持续下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至2025年前四个月,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已从2020年的34%攀升至69%。而曾经主导市场的外资品牌,其市场份额也因价格战加速下滑。

《金融时报》认为,即使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也不会改变外国品牌在中国的命运;《经济学人》也援引瑞银专家帕特里克·胡默尔(Patrick Hummel)观点强调,外资企业“无法在价格战中与本土企业竞争”。

海外业务加速发展。《金融时报》预计,在行业竞争和政策变动的双重压力下,中国汽车企业将加速出口。今年1-8月,中国汽车出口达430万辆,其中包括150万辆新能源汽车,高于2020年全年的不到100万辆,继续领跑全球。该报援引高盛分析师预计,随着出口增加,中国汽车行业的供需平衡将有所改善,新能源汽车工厂的使用率将从2024年的61%上升到2026年的81%。

《金融时报》认为,虽然中国有关部门以坚定决心对内卷式竞争展开综合整治,但过去几年持续的价格战,已迫使国内最优秀的企业变得更加精简、高效和创新,这意味着中国最强大的企业将在国内外同步蓬勃发展。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