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奔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山东商业航天领域“高光时刻”不断涌现。以“海上发射牵引、工业基础支撑、产业链协同”为依托,山东构建起“海上发射服务—星箭核心制造—空天信息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全力加快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图片来源/海阳市委宣传部
■王彩娜
向海问天,山东商业航天产业捷报频传,太空经济从愿景正走向现实。日前,由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的捷龙三号遥七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将吉利星座05组11颗卫星送入轨道,创造了中国海上航天高密度发射的新纪录。
9月15日,中国自主研制的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在海阳东方航天港海上平台完成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此次试车成功标志着海阳东方航天港已具备液体火箭全系统试车保障能力,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从“陆地依赖”向“陆海协同”升级。
商业航天是指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动,涵盖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卫星应用、太空旅游等领域,其技术辐射面广、产业带动力强、关联产业多、产品附加值高,正成为大国竞争的新领域、科技比拼的新阵地、产业角逐的新赛道。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航天”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竞逐商业航天新赛道,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四川等地加码布局,出台专项政策或行动计划支持商业航天关键技术创新、产业化落地、生态建设、场景开拓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发布的《“十五五”商业航天发展思路与路径》报告认为,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正实现快速发展,并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
商业航天加速腾飞,山东占有重要一席。以“海上发射牵引、工业基础支撑、产业链协同”为依托,山东构建起“海上发射服务—星箭核心制造—空天信息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目前,烟台聚焦海上发射组织与火箭配套制造,济南主攻卫星研发与地面设备制造,青岛侧重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应用,三地已初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集群格局。
在山东,看似从零开始的商业航天产业,其实深扎于数十年来构筑的制造基底与资源禀赋。如以零部件配套企业身份切入商业航天领域的济钢集团,在卫星总装制造、卫星核心部件、火箭动力测试三大板块构建起覆盖“研发—生产—测试”的航天产业生态链,具备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研发的空间行波管可将微波小信号放大十万倍,同时建成20吨级、100吨级发动机试验台及动力系统试验台,现已成为山东省航空航天骨干企业、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链主企业。
在商业航天加速发展、发射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海上发射凭借经济、便捷、灵活等优势成为商业航天的新焦点。作为我国第五处火箭发射基地、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海阳东方航天港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固体火箭产业基地,并且力争年内实现液体火箭海上的全国首飞,持续巩固山东省海上发射核心优势,加快打造国际一流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
48小时即可完成火箭“出厂即发射”的全流程,从海阳东方航天港的发展轨迹或可窥见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态势。经过5年发展,东方航天港招引了30个、总投资322亿元的航空航天产业项目,在34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聚了“卫星、火箭、发射场”三大要素,锻造了“海上发射服务、火箭总装总测、空天信息服务”三大核心能力,搭建了“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四位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体系。
三核引领、多点支撑、开放合作……《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力争到2030年全省培育航空航天重点企业达到300家,打造10个左右特色鲜明的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形成5个以上优势突出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雁阵形集群。
掘金星辰大海,山东大有可为。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