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刘溪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二十年前,世界500强榜单上中国企业屈指可数;近年,中国却以一百多家的数量屡屡登顶全球。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在其中功不可没。
工业4.0的浪潮席卷全球十年有余,然而,中国制造业正站在一场深刻的“效率革命”十字路口。今年,“整治‘内卷式’竞争”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背后是产品价格下探、利润空间压缩的现实挑战。企业该如何应对?
2024年,英伟达、台积电、强生医疗这些制造巨头却以48.8%、39.4%、36.9%的超高净利率,在全球制造企业中独领风骚。其核心在于以技术壁垒和持续的创新摆脱低价竞争。
纵观这些顶尖的创新企业,几乎无一例外,提升利润率的法宝都在于提升组织效率,挖掘人的潜能。
在谷歌办公区,会议室被60个开放协作社区取代。所有人随时坐下讨论,搭配实时OKR看板,沟通永远“在线”。组织效率提高了,员工才能有20%自由时间,去探索“兴趣项目”。3M则凭借“15%自由时间”制度,诞生了Post-it便利贴、Scotch透明胶带等数款年收超十亿美元的明星产品。
它们证明了一件事:创新的主体永远是人,而高效的组织是让人发挥潜能的基础。
组织变革和人的潜能释放不是一句口号,更需要一个能贯穿管理、协作与创新的操作系统——而飞书,正成为越来越多制造企业所选择的破局支点。
为什么大型制造业纷纷选择飞书?他们又会开展一场怎样的基于“人”的创新尝试?
一、海信借飞书“消灭低效会议”
近日,海信集团启动“信鸿3.0”升级,引入飞书作为8万员工的统一协作平台,开启了一场基于人和组织的效率革命。海信这一举措定位为“AI时代敏捷高效办公的破局之战”。
作为一个年营收高达2153亿元,且一半来自海外的世界500强企业。海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贾少谦说:
“飞书在人工智能时代,为中国的工业、中国的企业带来很好的服务。我们看到飞书能够将各种信息整合,大幅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尤其是海信在全球有几十个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以及海外七个大区,未来如果能把信息化、标准化和飞书的效率提升结合起来,将对海信是非常好的体验。”
作为一个如此庞大的制造巨头,如何应对传统管理中的“熵增”难题,让AI能力真正渗透到产线、班组与设备中,激发并沉淀一线劳动者的智慧——这一切的确极具挑战。
海信之所以选择飞书,源自对飞书AI能力的充分认可。
在内部测试中,海信重点验证了飞书的知识问答、智能会议纪要、多维表格AI分析等功能。海信尤其重视飞书及其AI能力对提高会议效率的帮助。公司内部明确规定,要通过飞书的“会议材料提前关联日历”“AI妙记自动生成智能会议纪要”“任务功能跟进落地情况”等功能“消灭低效会议”。
贾少谦说:“通过飞书,能够感受到整个企业的管理效率正在进行改善和提升。海信期待能够成为飞书应用的新样板。”
2017年开始,字节跳动全面使用飞书,是企业在应用爆发和员工数量飞速增长期,在组织协同和管理一线的痛点处,自然生长出来的产品。
由于其深度定制与出色的问题解决能力,自2017年上线以来,已获得理想汽车、海底捞、泡泡玛特、名创优品等一众企业青睐:TOP30的新能源车企,超六成用飞书;TOP10美妆品牌,7家用飞书;基于IDC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TOP4销量扫地机器人公司,石头科沃斯追觅小米,都是飞书的客户。
正因为飞书成长的故事和这些新锐企业息息相关,所以大家对用飞书的企业印象停留在“和字节跳动基因相似的公司”上。但今天,作为AI时代的生产力平台,一批制造业“重量级选手”纷纷接入:
鹏飞集团每天400场班前会借助飞书AI实现质量检测,中天钢铁利用飞书多维表格+AI进行设备故障预警,雅迪通过飞书实现“随手拍”高效响应一线问题,公牛用飞书AI三个月打造自建AI客服机器人“公牛智服”……
随着家电巨头海信宣布8万员工全面启用飞书,加上早已深度使用飞书的另一巨头海尔,一个清晰的信号浮现:
一批大型制造企业,正在集体将飞书作为自己新时代的“数字底座”。
这就引出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传统印象中距离互联网行业遥远的大型制造企业,正在密集选择字节跳动旗下的协同工具飞书?飞书在互联网行业的经验可以复制给制造业吗?飞书又如何帮助它们实现AI在复杂制造场景的落地?
二、为什么是飞书?制造巨头们的三大共识
1. 解决信息熵增:破解复杂协同难题
制造业的组织协同之难,藏在漫长的产业链条与繁杂的角色分工里:研发的图纸要同步到车间,供应链的物料信息要对接到海外工厂,市场端的需求变化要反馈给技术团队。会议、邮件、电话、微信……在“人-人”的被动对齐中,会议开也开不完,信息还不断衰减,“熵增”和协同的难题让组织效率越来越低。
该如何把员工从协同困境中解救出来?飞书的解法是:用数字化能力搭建起“无需会议也能高效对齐”的管理底座,让复杂项目每个环节可视、可控、可预测。
2024年,蔚来汽车建了1000个换电站,遍布全国48个区域。数十上百个换电站同步开工,政府审批、电网布局、供应商协调、施工报备……
这些散落在众多群聊中的文件管理和内容沟通,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复杂工程。
基于蔚来自研的Powergo选址系统、火山引擎datawind看板功能,再结合多维表格搭建出项目管理系统,蔚来将整个项目线上化管理,利用AI能力让组织沟通从“人为的复杂信息传递”升级为“算法的精准流转”,让极端复杂场景下的“并行管理”变得简单轻松。通过这套系统,蔚来建设1000个换电站的时间从1058天缩减到355天。
李斌感叹道:“智能电动汽车应该是最卷的行业之一了,如果没有飞书帮助整个组织提升效率,我们不可能在产业竞争中生存下来。”
作为全球化的工程机械企业,柳工集团在全球拥有20多个制造基地、17000多名全球员工,沟通协同难度可想而知。利用飞书打造全球数字化协同平台,柳工将海内外业务全链条拉通,自主搭建超400个业务应用,需求响应效率提升5倍。
飞书打造的不是“线上会议室”,而是“云中协作社区”——在这里,即便跨越部门、跨语言也可无障碍实时交流,系统还能瞬间生成直观图表,精准提炼重点,自动精准推送责任人。
从“人-人”的被动对齐到“人-AI-人”的主动协同,飞书的OKR、多维表格等把人从低效事务中解放出来,让协同从“语言的重复碰撞”,进化为“思维的直接交锋”。
这背后指向的逻辑,与3M、谷歌等创新企业推崇的理念不谋而合:当复杂协同的效率足够高,员工才有精力去完成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2. AI不再悬浮:深入产线、班组与设备
制造业的AI赋能,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炫技,而是要扎进安全、生产、运维的核心环节,解决实打实的现实问题。
飞书搭建起了从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到SaaS(软件即服务)完整的生态能力,尤其是在SaaS层从战略管理到研、产、供、销、服、包括职能部门,飞书可以为企业量身打造产品解决方案,将AI深度嵌入到企业的工作流当中,成为员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AI体现在实打实的业务指标优化上,下沉到产线的“最后一米”。
“飞书有一句话叫‘先进团队 先用飞书’,而我们则是‘地下组织也用飞书’,因为我们的蓝领和黑领工人占到了全公司人数的70%。”鹏飞集团的副总裁郑梓豪说。
作为一家营收超千亿,以煤炭、焦炭、化工等业务为核心的重工业型企业。鹏飞集团每天有15000名矿工下矿,每天要召开400场煤矿班前会,但旗下20余座煤矿分布在不同地区,如何确保会议准时高效,避免代签补签?
利用飞书的多维表格、AI分析能力以及集成平台功能,鹏飞集团在2个月内从0到1搭建起了覆盖全集团的煤矿安全数字化管控体系——“AI会议质检”系统。矿工通过井口墙面防水二维码扫码签到(杜绝代签)。
使用飞书开会后,AI会议质检系统会自动完成“是否指定安全责任人”“是否明确设备操作规范”等7项核心指标检查,会议达标率从70%跃升至95%,抽查会议质量时间从几小时缩短至5分钟。
鹏飞集团用飞书多维表格搭建“AI会议质检”系统
在中天钢铁的轧钢生产中,轴承异常频发,一旦发现不及时整条生产线就会宕机。过去,只能靠老师傅听音棒贴齿轮箱听响声判断故障。
飞书用多维表格+AI搭建的“设备故障预警系统”,自动采数据、实时报警、历史故障归因,一键搞定。将设备故障处理从“被动抢修”转为“主动预防”,工厂停机一年减少了40次,能多生产钢材达8000吨。
曾经,小鹏汽车一个月需要开1.2万场会,耗时高达1.4万小时。飞书的文档协同,让其2024年的非必要线下会议减少了30%。2025年上半年,小鹏全员生成的飞书AI智能会议纪要超63万份,日均生成3500份,极大提升了组织效率。
To B类产品,核心是要将“客户成功”放在首位。飞书之所以获得企业的认可,就是将产品能力转化为具体的业务数字的提升,为企业降本增效。
3. “自下而上”提效:让一线员工成为数字化的主角
把“人”从复杂中解救出来还不够,飞书还要让AI能力落到“人”身上,让人享受AI时代的职场红利,从而完成一场自下而上的效率革命。
飞书多维表格、aily等能力能让所有普通用户都能像搭建乐高一样,0代码,几分钟就搭建出轻量化的业务系统。让听到炮声的人做决策,让使用产品的人做产品,不但大大提升产品的适配率,也让人的价值被放大。
在雅迪安徽生产基地,中级精益工程师魏云借助飞书多维表格与AI技术,实现了对上千亩厂区内7大生产部门、50个班组的精益巡检高效管理。
传统方式依赖专人每日步行超2万步巡查,需手动拍照、整理Excel、通知整改,流程繁琐且易引发工人抵触和沟通“扯皮”。他们开发的新系统允许一线员工、巡检员和管理者通过手机随时拍照上报问题,AI自动分配任务并跟踪整改进度,同时分析数据以发现高频问题和管理盲点。
该系统将传统“人盯人”管理转变为数据驱动、全员主动参与的模式,上线后工作效率提升75%,2025年上半年整改节约成本95.4万元。
雅迪精益现场管理多维表格仪表盘AI智能分析部分页面
数智化还要让每个岗位都长出“新肌肉”。郑煤机集团的一线员工,利用飞书多维表格,自主搭建业务应用。刀具管理、物流调度等,这些解决长期流程割裂问题的应用,正是员工在“痛点”现场完成的。这些微小却实用的创新,为郑煤机全年直接减少管理成本约40万元。
为了充分实现技术赋能,郑煤机已经和飞书连续两年举办效率先锋大赛。培养出了100多名先锋,产生优秀落地实践50多个,一线实际业务实践超300个,股份公司、煤机板块、亚新科板块等20+单位报名参与。实践覆盖生产、研发、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业务领域,开启了AI人才加速器。
东明石化总裁李治说:“我们现在经过IBM搭建的体系,再借助飞书的产品功能与AI能力提供业务管理和革新落地的高效工具,并为内部人才搭建效率先锋大赛等交流展示提效成果的平台,能充分地把大家的自驱能力激发起来,想不自驱都难。”
目前,东明石化已通过飞书创建业务数据仪表盘5万余个,每日超千人使用多维表格协同处理业务。
山东东明石化首届效率革命大赛决赛现场
飞书不是简单地交付工具,而是也在客户身边“长期陪跑”。
作为中国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佼佼者,汇川科技也深知要摆脱传统的增长方式,不能再依赖于劳动力数量,而是要提升劳动力的“质量”。所以他们和飞书一起举办效率先锋大赛,覆盖人数达到2万多人次,涵盖业务、IT、办公等多个领域,从下至上地点燃了员工自主业务提效的热情。
自2023年飞书启动“效率先锋”以来,过去2年飞书和先进企业一起办了552场大赛,认证了42832个效率先锋,搭了160万个轻量级系统。飞书在点燃行业的AI之火,也在成为企业员工新时代的职场底气。
如今,已有200多家企业的1000多个岗位,在招聘需求中明确将“飞书效率先锋”列为优先录用条件。
AI解放的不只是员工,当员工的潜能被释放、创新被沉淀,企业家才能从被动地聚焦听报告、救火,变成聚焦发展和未来。
三、当听到炮声的人不仅能做决策
随着飞书在制造业场景渗透的不断下沉,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被制造业先行者的系统效能触动、被真实数据打动,纷纷接入飞书,开启组织效率改革。
当飞书“闯入”大型制造业,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降本增效的案例,更是一种深刻的创新范式转移。
过去,企业的创新更多依赖于顶层的战略设计和少数精英的研发部门。而今天,飞书的实践揭示了另一种可能:通过一个足够简单、灵活的数字化底座,将创新的能力和工具,直接赋予了身处一线的普通员工。
当听到炮声的人,不仅能做决策,还能亲手打造解决问题的“武器”(如雅迪和郑煤机的员工自建应用),当无数一线员工的“微小创新”得以被看见、被沉淀、被放大时,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才真正被调动。
创新,源于“人”,成于“人”。当飞书“闯入”大型制造业,他们正一起用成效印证:创新萌发于企业内部员工的潜能,也诞生于对客户与用户的持续洞察与负责之中。
排版| 小禾| 正风轮值主编| 夏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