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
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七届中国金融科技论坛上,业内专家围绕人工智能赋能金融创新展开深入探讨。百融云创高级副总裁陈立宇受邀出席,并在主题演讲及圆桌对话中,结合实践案例分享了AI推动银行智能化转型的路径与价值创造。
进入2025年,一场由大模型驱动的生产力变革正在上演。有统计显示,全球近半数金融机构已经启动大模型应用建设。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AI在行业端落地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投入、产出失衡的挑战。
在陈立宇看来,要让AI技术真正在场景中落地并产生价值,首要解决的是“价值衡量标准”问题。他表示,“AI的价值判断应锚定‘KPI’这一核心指标。”也即人工智能真正辅助甚至承接部分KPI任务,而这是AI技术从概念验证真正走向落地的关键前提。
那么,如何将AI与KPI真正对齐,形成可衡量的应用路径?以银行机构为例,陈立宇提出,应围绕三个核心流程重构业务逻辑,搭建一条从业务升级到价值落地的智能化转型机制。
首先是业务流程AI化。银行业务体系由多个专业化流程构成,不同流程对应不同职能部门,各部门又围绕具体岗位KPI开展工作。本质上,每一条业务流程都是由一系列连贯的业务活动组成。以信贷业务为例,从前端客户获取、中期反欺诈与信用审核,到授信审批及贷后管理,整个流程涵盖多个关键环节,需由特定岗位人员分阶段执行。这其中,有大量的规则明确、标准化、重复性强的业务可以通过AI予以替代或者辅助人工来完成,从而实现全业务链条的自动化与智能化,驱动业务效率全面提升。
其次是业务Know-how AI化。银行在长期运营中积累了大量隐性的业务规则、风险判断逻辑与客户服务经验,这些“Know-how”构成了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将这些专业知识提炼并转化为可被AI理解与学习的结构化形式,使模型具备类似资深从业者的业务理解与判断能力,是推动智能化转型深入发展的关键路径。
陈立宇认为,实现业务Know-how的AI化,不仅依赖于底层算法与模型能力的持续优化,更需要畅通“经验提取—知识图谱构建—模型训练与迭代”的全流程,从而实现经验的智能传承与决策自动化。
最后是建立AI价值交付的标准化评估体系。陈立宇表示,衡量AI应用成效,不能停留在算法精度、响应速度等技术参数上,真正的评判标准应是其是否在大规模、真实业务场景中稳定落地,并持续为银行带来降本增效、风险管控与客户体验提升等核心业务价值。
随着数智化转型步入深水区,传统的系统化能力已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业务需求。为此,百融云创聚焦行业的关键痛点,前瞻性提出打造“硅基人军团”,即“让AI Agents像人类一样完成KPI”,进而全面强化AI在场景端的落地应用。
例如,当前银行业普遍面临着“三低一高”困局:即利率低、息差低、收益低、不良率高。在此背景下,贷后管理便成为银行稳健经营的关键环节。传统做法往往是在M1阶段即启动委外催收,交由人工坐席跟进。但随着不良率的上升,传统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
而百融云创在为多家金融机构打造的基于AI驱动的贷后解决方案中,引入了“硅基人军团”来突破传统人工作业的“不可能三角”。
如前所述,百融云创构建的一站式贷后解决方案涵盖“业务流程AI化、业务Know-how AI化、AI价值交付”三大维度,全面助力金融机构实现从流程到能力、从人效到成本的智能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