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滴滴、T3 、曹操等多家网约车平台宣布降低抽成比例,进一步保障司机权益,效果如何?近日,在一期以“抽成问题反馈”为核心议题的网约车评审会上,60余名司机、专家学者与媒体代表齐聚,围绕抽成透明度、司机收入、平台运营等焦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在沟通中厘清争议根源,探索行业优化方向。
抽成透明与实际收益成网约车司机核心诉求
活动现场,来自西安的孙师傅、深圳的张师傅展示了各自8月的账单,其中显示的抽成比例分别为6.9%和18%。部分司机针对抽成与实际收益提出了质疑。
有司机提出,“账单只显示司机到手多少钱,乘客付了多少却看不到,抽成的比例怎么算出来的?”“特惠单单价本就低,却感觉抽成比快车还高,平台是不是在拿司机的钱补贴乘客?”也有司机表示,对大单抽成29%印象深刻,对0抽成、负抽成订单毫无印象。
前段时间,各平台纷纷宣布降低抽成,有司机提出疑问,“平台抽成看似降了,为什么我的收入没增加?”一名从事网约车10多年的驾驶员表示,“大家还是没有看到本质,司机端收入有自己的定价方式,无论抽成比例多少,都不影响驾驶员的收入。真正影响司机收入的,是单量和单价。”
平台承诺将优化透明度,增强司机保障权益
针对司机提出问题,平台代表一一作了回应。
滴滴平台一名负责人表示,平台抽成的计算逻辑为“(乘客实付金额-附加费-司机实收金额)÷乘客实付金额”,其中附加费不参与抽成;月抽成则是(乘客月实付金额-月附加费-司机月实收金额)÷乘客月实付金额所得。出现负抽成、0抽成,多因平台发放优惠券补贴乘客,“比如乘客本应付25元,用券后实付20元,司机仍按计价规则得20元,平台抽成便为0。而如果平台发放了10元优惠券,乘客用券后实付15元,司机仍按计价规则得20元,平台就是负抽成。”
一般来说,在叫车热区,平台多发司机奖励,鼓励司机接单,在需求冷区,多发乘客优惠,拉动更多订单。补贴影响了最终乘客支付金额和司机到手收入,也就影响了计算出的抽成高低。
针对司机对“特惠单抽成高于快车”的质疑,平台表示,或将在下半年抽成优化中纳入考量,平衡司机收益与乘客需求。此外,平台还承诺,接下来还将增加抽成透明度,将抽成更多地用于增加司机福利。
滴滴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 年,滴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为 14%。抽成不等于利润,平台抽成中的大部分资金通过补贴反馈司乘,还用于包含了平台系统维护、支付与结算费用、安全保障、客服、保险与理赔、合规与税费等各项费用,因此,抽成并非单纯进入平台利润,而是用于维系整个服务生态。
专家观点:跳出抽成争议,聚焦供需与差异化竞争
司机、媒体、专家代表也分别提出了众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如加强账单可视化展示,让账单更简约简洁;如遇到负抽成、不抽成的订单时,平台可进行语音播报加深司机感知;如在账单中自动帮助司机计算并展示上月司机总收入金额和对应的乘客实际支付的总金额;如在司机收入上,期待平台能落实好降抽成,让司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收益等等。
一名长期研究网约车行业的专家表示,当前网约车行业面临的核心矛盾是“运力过剩与需求分流”,抽成争议本质是“收入下降后的一种情绪表达”。数据显示,近年来网约车司机数量大幅增长,而城市公共交通覆盖率提升、居民出行选择多元化,导致单量被分流,“即便抽成比例下降了,若单量减少、单价降低,司机收入仍难提升”。
有专家建议,司机应跳出“拼抽成”的思维,转向“差异化竞争”,“比如专车司机通过提升服务品质、优化车内环境,获得高于快车司机的收入;平台则需引导司机提升服务能力,而非单纯纠结抽成比例,通过“做大出行市场蛋糕”实现多方共赢。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此次评审会虽未彻底解决抽成争议,却为各方搭建了理性沟通的桥梁。未来,随着账单透明度提升、服务差异化探索,网约车行业或能在平衡司机收益、平台运营、乘客体验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一步。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