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水晶
买买买的万辰需要停下来消化了。
进入零食赛道短短四年,万辰用合资+收购的模式快速堆出门店规模,旗下四个品牌门店数量突破万家。但万辰集团正在承受与之匹配的系统性代价。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资产负债率已达81.54%,而在最新一笔近14亿元控股来优品的交易完成后,预计将进一步上升至90.97%。这也是90后接班人上任后第一次大手笔的支出。
作为转型零食连锁的半路玩家,万辰最早采取的是轻资产的合资路径:2022年起,先后与陆小馋、好想来、来优品、吖嘀吖嘀团队成立合资公司,以合作方式进入量贩零食赛道。
但随着品牌布局成型,合资模式逐步让位于控股:2023年800多万收购老婆大人、2024年掏将近3亿控股好想来,2025年又拿了14亿收购来优品股权。
从合资到控股,扩张话语权的背后,是收缩的利润缺口。过去两年,万辰营收增速极快。2023年同比暴涨1592%,从不到6亿元跃升至93亿元;2024年再次增长247.86%至323亿元。
2023年仍亏损8292万元,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94亿元,净利率仅为0.9%。截至2025年5月,公司营收41亿元,净利润1.42亿元,净利率微升至3.5%。
利润迟迟上不来的核心原因,是组织消化能力跟不上。不同品牌之间SKU结构、门店模型存在差异,区域团队之间资源调配效率低。
2024年公司管理费用高达9.8亿元、销售费用14.3亿元,分别是2022年的30倍与71倍。管理费率3.0%,高于行业中同为万店体量鸣鸣很忙的1.0%。
这不仅是规模扩张带来的自然负担,更是体系整合滞后导致的内耗外溢。
从轻资产合资到重资产控股,万辰完成了零食连锁第一阶段的资本堆叠;但如果不能解决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与效率问题,万店规模带来的营收膨胀,很难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利润。
真正的门槛,不在能不能开一万家店,而在能不能管好这万家店。
可见膨胀的万辰还需要进一步消化万店规模,才能拿到属于规模效应下的利润表现。从父辈手中接过万店规模的王泽宁,这场由90后接班人主导的规模消化战,才刚刚开始。
01更敢赌的90后接班人
2025年8月,王泽宁主导万辰集团以13.79亿元的价格收购来优品(南京万优)49%股权,交易完成后,公司对该子公司的持股比例由26.01%提升至75.01%。这是王泽宁成为实控人后,第一次用真金白银做出的判断。
从过去两年的数据来看,这家被收购公司跑得并不慢:2023年营收31.19亿元,亏损4100万元;2024年营收增长到77.12亿元,实现净利润2.46亿元;2025年前5个月营收已达41亿元,净利润1.42亿元。
但贵这个词,可能依然绕不开。
在这一背景下,万辰内部采取了品牌并行、赛马验证的方式试水新业态。
从品牌进度来看,来优品团队最早启动探索。2024年10月在河南开设来优品省钱超市试验门店,用来测试全品类折扣模型。试点门店的数据反馈直接推高了公司内部对这条路径的信心。两个月后,合肥门店落地;再到2025年1月,第一家旗舰店正式开业,定位是家庭社区购物目的地。
整个门店模型验证连出,节奏非常明确。
对比来看,好想来的动作明显更慢。直到2025年1月才推出全食优选门店,主打法是社区食品超市,在零食之外加了生鲜、烘焙、日化个护等更多日常消费品类。目前已完成3.0、4.0、5.0三个版本迭代,其中3.0版刚进入全国招商,4.0和5.0仍集中在江苏区域做模型调整。
从时间线来看,来优品明显更早进入折扣业态试验阶段,并已在多个城市完成模型跑通。因此,这笔14亿的大额收购不仅是对其业绩能力的认可,也可能是对内部赛马的管理激励。
当然这笔收购也带来实打实的好处。一方面,绑定创始团队利益,有助于稳定经营节奏;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厚万辰的整体财报表现。
但现金流压力同样不可忽视。根据《备考审阅报告》,本次交易完成后万辰集团2025年15月的负债总额增加22.52亿元至65.81亿元,资产负债率将由67.57%上升至90.97%,且由于本次股权收购的借款资金的财务费用影响,万辰集团的净利润将下降1.86%至6.56亿元。
这并非万辰首次承压前行。自2022年转型以来,公司资产负债率已从44.02%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79.85%。可以说,借钱赌增量几乎是写进万辰增长DNA里的底层逻辑。
但如今不再是赌品牌爆发的阶段,如何更快的消化这些并购资产,提效或许才是万辰当下的头等大事。
03 还在消化的万店规模
万辰的万店成绩单,在业内显然是行业头部企业。陆小馋、好想来、来优品、吖嘀吖嘀四大品牌统一成好想来品牌零食后,零售网络横跨下沉与核心市场,门店总数接近万家。
但规模之外,组织能力仍在适应这张被迅速铺开的网。
财务端的信号很明显:2024年,销售费用14.3亿元,管理费用9.8亿元,分别是2022年的71倍与30倍。这不是常规增长,更像是一次硬吞下万店规模带来的系统性增长负担。
支出增长的主因是组织本身人员、管理、复制门店的标准化体系,以及并表带来的多种内耗因素。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