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朋友:杠杆游戏!
撰文|蜜妹
这是@闺蜜财经的第1715篇原创
图片来源|AI自动生成
西贝之后,又一家餐饮企业站上舆论风口浪尖。
最近,有媒体在杭州门店的太二酸菜鱼实测发现,点单后仅7分钟,包括酸菜鱼在内的三道菜便已上齐,这极致的效率引发舆论质疑其是否使用预制菜。
另一边,社交媒体上关于“沈阳太二酸菜鱼门店全部关闭”的消息不胫而走,太二官方客服随后证实了这一消息的真实性。
这两件事看似不相关,却共同指向一个事实:太二酸菜鱼,这个曾经餐饮界的“现象级品牌”,似乎正褪去光环。
01
太二酸菜鱼的创始人管毅宏,1995年在海南开设了一家山西面馆,后发展为“九毛九”品牌,主打西北菜。
2010年后,九毛九抓住购物中心红利,快速扩张。但2014年首次出现月度亏损,促使管毅宏反思“大店模式”的局限性,决定转向“小而美”的单品类门店。
2015年,管毅宏在全国调研后,选择酸菜鱼作为突破点,创立子品牌“太二酸菜鱼”。其策略是:差异化定位,主打“酸菜比鱼好吃”,强调酸菜的地道与工艺;标准化出品:自建供应链,模拟重庆地窖环境腌制酸菜;门店模型小:面积控制在100平方米左右,降低租金和人力成本,提高坪效。
在蜜妹印象里,太二一开始是靠营销出圈的。就像这个名字一样,有点“中二”风格,其打造的“二老板”“小二哥”等IP,设置“不接待4人以上”“不外卖”等霸道店规,制造较多话题性与社交传播点,强化了品牌记忆。
再加上商业模式方面,太二采用合伙制,极大激发了店长积极性,推动门店扩张。
总的来说,太二酸菜鱼的崛起,是品类红利+商业模式创新+品牌人格化营销三者叠加的结果。
它从九毛九的“第二增长曲线”,成长为集团上市的主引擎,也成为中国餐饮史上单品类品牌快速扩张的经典案例。
在此背景下,2020年九毛九集团携太二酸菜鱼在港股上市,首日涨幅50%,市值超过138亿港元。太二成为集团核心盈利来源,2021年上半年贡献集团92.8%的经营利润。
02
然而,三年河东三年河西。
太二成功地带火了酸菜鱼这个品类,但也亲手将自己拖入了红海竞争。如今,从商场大店到街边档口,从正餐到快餐,酸菜鱼品类已极度内卷。
市场数据显示,早在2023至2024年,酸菜鱼品类关店数量就高达约16860家,开店与关店几乎持平。这意味着市场已高度饱和,新进入者的空间被极度压缩,品牌间的竞争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图表来源|窄门(特此感谢!)
太二作为曾经的头部品牌,近年来似乎营销创意枯竭,仍停留在重复品牌话术的阶段,未能与Z世代建立新的情感连接,所以非但未能利用马太效应进一步巩固优势,反而其市场份额正在被蚕食。
再加上太二常年维持在70-80元的客单价,在部分二、三线城市可能缺乏足够的价格竞争力。
在众多竞争者中,对太二构成最大威胁的,莫过于以“鱼你在一起”为代表的快餐酸菜鱼品牌:定位大众化快餐,选址更灵活,主打性价比和出餐效率,客单价仅为太二的一半左右。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鱼你在一起”碾压之太二,似乎没有悬念。
03
“顶梁柱”太二式微,直接拖累了母公司九毛九的业绩。
最新披露的2025年中期报告里蜜妹看到,太二2025年上半年收入19.48 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2.48亿元缩水13.3%,这一降幅超过集团整体10.1%的营收下滑幅度。
门店网络也在收缩。截至2025年6月底,太二自营餐厅数量从去年同期的612家锐减至547家,半年内净关闭65家门店,相当于平均每3天就有1家门店停业。
可见沈阳的这种收缩并非局部个别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
运营效率的下滑同样值得注意。太二的翻台率从2024年同期的3.8次/天降至2025年的3.1次/天,意味着单店日均接待顾客批次减少近两成。
更需警惕的还有同店销售额:约19%的下滑幅度远高于门店数的同期降幅,说明现有成熟门店的经营质量正在下滑。
客单价上半年太二从71元微增至73元,不过也无法抵消客流流失带来的业绩缺口。
与主营业务的惨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九毛九集团货品销售收入同比大增140.4%,从 5496万元飙升至1.32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从1.8%提升至4.8%。
这部分收入主要来自通过第三方平台销售的太二酸菜鱼预制产品,其高速增长既是集团开辟第二曲线的努力,也反衬出线下门店业务的结构性衰退。
如此来看,对于九毛九和太二而言,当下似乎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继续沉湎于过去的那套打法,无疑是死路一条。最新搞的“5.0鲜活模式”的方向值得肯定,但执行力度亟待加强。
太二未来的出路如何,就看它对自我的革命有多狠了。
文章仅供讨论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本 文未注明图片均来自于公开披露,特此说明和感谢!
本文为闺蜜财经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联系请加微信alioyer(备注:闺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