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洞察新兴科技、连接全球创新力量的平台,《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旗下的 EmTech 峰会系列已在波士顿、北京、伦敦、巴黎、香港、新加坡、新德里等全球多个科技创新枢纽成功举办。自 2018 年首次落地中国,EmTech China 迎来了近百位世界级科学家及科技公司领袖,他们站在奋发的中国科技创新舞台上,探讨从实验室到产业、技术突破和全球合作等重要话题。
今年,EmTech China 来到在 9 月 12-13 日为期两天的峰会中,以“中国未来”为主题,紧紧围绕着技术突破所需要的现实资源,聚焦全球合作新未来。现场汇聚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多国科学院院士及产业领袖在内的数十位全球顶尖大脑,共同探讨新兴科技从概念突破到产业落地的关键路径。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盛会,更是一次关于未来的深度思考。在当前全球科技与产业格局加速重塑的背景下,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未来已来——一个需要基础科学加速突破、新兴技术颠覆性爆发、实验室到市场整合创新、全球合作破局共赢的未来。
基础科学的前沿:从源头创新到加速落地
本届峰会的一大亮点,是基础科学领域的顶尖学者们带来的前沿洞见。在主旨分享环节,201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Andre Geim、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美国“五院院士”John A. Rogers 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分别从二维材料、分子医学、生物电子学和纤维材料等领域出发,介绍了各自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思考。这些分享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趋势:基础科学的创新周期正在缩短,源头性创新突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与产业应用的衔接。
201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Andre Geim 教授分享了他在二维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他指出,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正从实验室走向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将在电子、能源和医疗等领域引发颠覆性变革。
图丨201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Andre Geim 主旨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则聚焦于分子医学,他强调,随着我们对生命过程的认知深入到分子层面,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将成为可能,未来的医学或许将不再仅仅以器官来划分科室,而是以关键分子靶点(如 PDL-1、P53)来定义。此外,核酸适体等新兴技术也将为攻克癌症等重大疾病提供全新的武器。
图丨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主旨演讲
美国“五院院士” John A. Rogers 教授展示了生物电子学的迷人前景。他所研发的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能够与人体无缝集成,实时监测健康数据,甚至实现治疗干预,这为未来的医疗健康描绘了一幅科幻图景。
图丨美国“五院院士”John A. Rogers 主旨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则从纤维材料的视角,探讨了智能纤维与人工智能的相互赋能。她认为,未来的纤维将不仅仅是衣物的材料,更将成为集感知、计算、交互于一体的智能终端,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
图丨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主旨演讲
新兴技术的颠覆性力量
人工智能无疑是本届峰会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在“AI 大爆发的中场竞速”议题中,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专家们就 AI 的未来展开了深入探讨。京东集团副总裁、首席数据科学家郑宇指出,城市计算正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中汲取力量,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身智能将是城市计算的下一个重要方向,它将使我们能够更高效、更精准地感知和管理城市。Zilliz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谢超则从数据爆炸的视角,分析了 AI 时代的数据处理挑战。他认为,非结构化数据是 AI 应用的金矿,而向量数据库等新型数据基础设施,将为挖掘这些数据价值提供关键支撑。深势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张林峰展望了 AI 在科学发现中的巨大潜力。他认为,AI for Science 将成为继理论、实验、计算之后的第四种科学研究范式,加速新材料、新药物的发现进程。
除了人工智能,“可持续未来的基石”“从代码到物理世界”等议题还深入探讨了量子计算、合成生物学、清洁能源等前沿议题。在“新兴科技的下一个浪潮”议题中,星环聚能创始人、CEO 陈锐分享了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最新进展,他认为,随着新材料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商业化可控核聚变电站的实现正在加速。沃兰特航空创始人、CEO 董明则描绘了低空经济的广阔前景,他相信,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将重塑我们的出行方式,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城市交通网络。
从更加智能的机器人到量子计算,从细微的生物学发现到宏大的宇宙探索,与会专家为我们擘画了一个清晰可见的未来。在不断涌现的新兴科技浪潮中,创新的机会潜藏对可持续未来的信念中。
从实验室到市场:跨越创新的“死亡之谷”
如何将前沿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为商业价值,是科技创新永恒的课题。在“新兴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路径”圆桌对话中,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魏凡杰的回答言简意赅:“关键是创业者。”他认为,技术本身在高校中并不稀缺,但真正能驱动转化的,是那些具备坚定决心、善于协调资源的创业者。他观察到,当前科学与产业的边界正变得前所未有的模糊,这为专注于早期和前沿科技的投资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从前沿科学到产业的转化,这条道路充满挑战。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 Antonio H. Castro Neto 教授从科研人员的视角,分享了他创办多家公司的经验。他认为,科学家创业需要拥抱企业家精神,并与产业界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两届奥斯卡科学与工程奖得主 Mark Sagar 则强调了从一个令人惊艳的技术演示到一个稳定可靠的商业化产品的巨大鸿沟。他指出,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任何微小的改动都需要大量验证,这使得产品化的速度远比外界想象的要慢。安踏集团科研创新部高级总监王欣指出了两大核心矛盾:一是科研的不确定性与商业追求稳定回报之间的矛盾;二是科技价值到用户价值之间的“翻译”问题。他认为,企业的科研团队必须扮演“翻译官”的角色,深刻理解用户痛点,将技术语言转化为产品语言。
对此,剂泰科技创始人兼 CEO 赖才达为成功跨越鸿沟定义了两个关键角色:“翻译者(translator)”和“整合者(integrator)”。他认为,“翻译者”要能将前沿科技的价值向最终用户清晰地阐释;而“整合者”则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多种已验证的成熟技术与新技术相结合,通过大数据和 AI 赋能,去解决过去的痛点。他将这种模式称为“整合式创新”,是化繁为简、将宏大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实现步骤的有效路径。
本场圆桌对话的主持人——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付小龙在总结中强调,大家的经验分享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翻译”。无论是科学家、企业家还是投资人,都在进行着广义的“翻译”工作:将对技术的深刻理解,翻译成产品,翻译成商业模式,最终翻译成能被广大用户接受并使用的价值。这正是跨越实验室与市场之间鸿沟的关键所在。
图丨“新兴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路径”圆桌对话
新时代的全球合作:在变局中开新局
在全球地缘政治与技术壁垒日益复杂的背景下,科技领域的全球合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变局中的全球合作”高峰对话中,Geim 爵士坦言,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开放的,无论是哪个国家,都不可能“故步自封靠自己”来完成所有的科学事业,而阻止或隔离其他国家参与到科研中,是一种“非常不聪明的做法:,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呼吁,科学家们应超越政治分歧,继续保持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校长则从历史的维度,回顾了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的成功经验。他指出,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等项目的成功,都离不开广泛的国际共识、巨大的资源投入和开放的合作精神。他强调,在当前形势下,更应加强科学家之间的联系,搭建更多交流平台,共同推动科技进步。
在谈到如何促进当下的国际合作时,丁奎岭校长提出了一个借助一对化学概念进行了比喻,即“connection”与“function”。他以化学的本质类比,化学世界由“connection”和“function”两件事构成,国际合作也是如此。他强调:“如果没有 connection、科学家之间没有 connection,哪有合作、哪有化学反应,no connection、no reaction、nothing happened。”他认为,EmTech China 这样的平台就是非常好的链接平台,能够让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在此链接,从而产生合作的“功能”。
图丨高峰对话:变局中的全球合作
从基础科学的源头活水,到新兴科技的产业浪潮;从全球合作的宏大叙事,到技术商业化的具体路径。一个清晰的共识贯穿始终:技术的价值正回归其对产业的实际贡献与对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本次峰会的举办地上海静安,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实践场。这里所汇聚的完整创新链条与活跃的产业生态,为峰会激荡出的前沿思想提供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佳土壤。峰会的落幕并非终点,而是一个产业实践新起点的标志。在这里达成的共识、建立的连接,将有望借助静安完善的产业生态与服务体系,加速从思想火花向商业价值的转化。EmTech China 所凝聚的全球智慧,与“活力静安”“创新市北”的产业动能在此交汇,将共同为全球科技创新版图,贡献富有建设性的中国智慧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