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亿港元、3万亿港元,腾讯、阿里的港股市值,近期双双突破四年来新高。作为中国科技行业的旗帜性企业,巨头市值的修复是产业信心反映在资本市场的鲜明写照。
股价波动往往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在全球经济复苏和资本市场回暖的宏观环境之外,仍然能为腾讯、阿里股价的强力反弹找到更多的自我驱动:业绩稳健+战略升级。
比如从二季度财报看,腾讯、阿里的营收利润均处于稳健增长的道路上;从最新业务进展看,腾讯刚刚举办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并宣布全面开放AI能力。权威调研机构9月数据显示,阿里旗下通义模型在中国企业级大模型市场中占比17.7%,位列第一……
财务亮眼、产品热闹,反馈到资本热情,水到渠成的不只是腾讯、阿里。
2025年是中国科技行业的“大年”。从年初大模型DeepSeek一夜爆红,到宇树等人形机器人企业和产品频繁出圈,再到京东、美团、阿里打响“即时零售大战”——人工智能尤为突出,消费互联网也呈现久违的竞争气象。
更为重要的是,以AI大赛道和大厂大手笔为代表,一众科技公司敢投入、能赚钱,顺应趋势、尊重业绩,是全球竞争背景下决胜未来的强心剂。
阿里方面,今年2月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7月阿里旗下淘宝闪购宣布启动500亿元补贴计划,加码即时零售竞争;腾讯方面,财报显示,自2024年四季度AI战略加速以来,腾讯累计资本开支已达831.6亿元。AI已经成为腾讯的“新业务基因”。
过去几年,是中国互联网的盘整期。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下,平台企业展开了组织、战略和业务重构。
一方面,腾讯、阿里要夯实社交和电商等基本盘,持续应对字节、拼多多等新兴力量的冲击;另一方面,要尽快找到新的业务引擎和增长曲线,避免技术爆炸可能导致的竞争缺位。
从结果看,大厂证明了自身迭代升级和造血修复的能力。
令人欣喜的是,以押注AI为主流趋势,腾讯、阿里、百度等巨头级别企业都秉持了开放共赢的心态,紧跟竞争势头又予以创新企业生存空间。比如大模型,腾讯、阿里几乎所有产品都接入了DeepSeek,同时分别提供自研大模型混元和通义——摈弃了十余年前互联网战场惯用的“排他”策略。
AI涌现、国产替代浪潮、消费大变局,摆在巨头和创业者面前的,机会崭新且相对公平。
但无论创新爆款还是规模优势,腾讯、阿里等巨头应该承担更多责任、贡献更多力量,它们原始积累雄厚,它们牵动供应链产业链,它们毕竟是行业标杆。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