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文烨豪
编辑| 王 潘
上世纪五十年代,乐高从木制玩具转向塑料积木之初,积木虽已能稳固拼插,但掌门人哥特弗雷德却摇了摇头——在他看来,这样的积木仍然缺乏一种“灵魂”。
一系列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的探索后,乐高找到了那个答案,甚至为此创造了一个专门的术语——咬合力(clutch power)。
正如《Brick by Brick》所写:“当两块积木被拼在一起时,它们‘咔哒’一声就合上了……这就是乐高的魔法。”而这声咔哒,透着一股对极限的执念。
这份执念,OPPO与天马的工程师同样拥有。
彼时,为了把边框收窄到1.25毫米,OPPO不断在材料与工艺的搭配上反复尝试,新的搭配,虽然实现了四等边窄边框的极限,但贴合处,却总有气泡冒出。
而这,也让规模化量产被迫多了一道关口。
双方团队,选择把问题拆开来,一层一层地啃——工艺端优化设计;设备端重新设定结构角度;材料端收紧原料标准,一次次推翻、再试。
在外界看来,为了一毫米的边框反复拉扯,似乎没有必要。但在OPPO的技术观里,只要空间存在,就得追到尽头。
而在OPPO Find X9系列里,OPPO再一次把“尽头”推远——把技术创新,视作一场没有终点的自我追问。
胶水味,与咔哒声
OPPO新品宣传期间,天马副总裁赵奇峰的口袋里,一直揣着一部OPPO Find X8手机。摸得到的重量,让他很自然就想起那段忙碌的日子。
这款手机最显眼,正是那道被压到极限的四等边窄边框。
亦如OPPO携手瑞声,在声学领域打造出集成度最高、体积最小的扬声器;OPPO与天马对屏幕边框每一毫米的精研收窄,背后同样凝聚着双方工程师的智慧与汗水。产品介绍里不过一句话的成果,唯有亲历过这段研发历程的人,才知悉过程中的磕磕绊绊,以及无数日夜的枯燥与坚守。
据赵奇峰回忆,为了收窄边框,工程师们曾不得不直面一些取舍与平衡。
例如,更窄的边框,能带来更好的观感,但同时也意味着缓冲空间被压缩,屏幕遭受外力冲击时,受力自然会加大,因此手机摔落后,亮线和花屏亦随之更常见。
美观与实用,往往是一个鱼和熊掌的命题,而OPPO的选择是,二者得兼。
解决的办法,是通过OPPO的LIPO芯片级封装技术,在最薄弱处灌胶,让它像琥珀一样固化,从而再加一道保护。
OPPO的封装思路,既保住了极窄的边框,也提升了整体的强度。与此同时,得益于屏幕与芯片的紧密融合,无论是轻薄度,还是色彩表现与刷新率,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改善。
但技术创新,总像是和人过不去,设计难点刚被攻破,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二次封装的过程中,工程师发现,天马的封装材料和OPPO的封装材料,总是粘不牢,甚至出现界面分离的现象。
很快,OPPO、天马以及双方材料厂商的专家,凑到了一起,研讨论证。
多番讨论后,问题逐渐清晰——双方虽在前期考虑到了不同胶水间的兼容性,但胶水在固化后,界面特性亦会改变。而天马的BPL胶水与OPPO的LIPO胶水,在接触面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正是界面分离的元凶所在。
首发最窄边框技术的任务压着头顶,时间很紧,而这一插曲,又并不在双方原本的预想中,焦虑是难免的。
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几方的专家联合攻关,对着配方、反应公式一点点抠——热固之后表面会生成什么?光固之后界面会留下哪些残余?这些成分和另一种胶水遇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白板被写满又擦掉,如此往复,空气里弥漫的胶水迷雾,亦渐渐变得清晰。
一个半月里,新材料被快速共创出来,瓶颈被解决。与此同时,与之并行的多项工艺、结构、材料创新,也逐一落地,良率恢复稳定,量产瓶颈得以攻破。
最终,这些改动拧在了一起——OPPO,成为了行业里,首发最窄边框技术的厂商。
去年年底,OPPO研发、供应链等团队的伙伴,来到了武汉,与天马一起庆功。
庆功宴现场,桌上摆着一排定制的可乐罐,上面印着“Find X8大卖成功,天马 OPPO加油”等话语。
每个人都拿起一罐,铝盖被一只只手扭开,“咔哒”的脆响、气泡涌出的声音,与庆贺的笑声混在一起,慢慢冲淡了过去一年的紧绷。
赵奇峰记得当时涌上心头的情绪:客户点头认可,市场也给了回应,过去一年里,那些与OPPO一道攻坚技术的匆忙日子,似乎终于有了落点。
OPPO后来公布的销量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Find X8系列的表现,远远超过了前一代产品,生命周期里的总销量,大约是Find X7系列的2.5倍。
但技术永远是朝前发展的,这也就意味着,留给人们举杯的时间并不多。可乐的气泡散去,宴会归于平静,大家又会马不停蹄地迈向下一道创新的坎。
而摆在他们眼前的,是Find X9系列更进一步收窄边框的挑战——新的执念,已被点燃。
OPPO的问题,总是很难答
来到中国这些年里,Henry Kim同OPPO的交情甚深。
作为三星S.LSI中国区副总裁,他曾参与过当年双方在济州岛的“团建”,甚至就连中文,也是在与OPPO团队的来来往往中,一点点学会的。
同样令他难忘的,还有一位OPPO的工程师。
据Henry Kim回忆,某天,他与OPPO的技术交流会上,氛围本来很“务实”,但有一位OPPO的工程师忽然聊起自己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增井光子的《动物的眼睛》。
对方不是闲聊,而是认真讲起书里关于不同动物眼睛的取舍,聊到自然界并不存在所谓“完美的眼睛”,聊到生物如何在漫长的演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看见方式”。而知晓这些差异,能提升自身对影像的理解。
这并非孤例。过往同OPPO的会议上,OPPO抛出的话题,总是让三星团队有些意外——三星准备的,更多是现有产品的内容,但OPPO丢过来的,往往是更底层、更哲学向的追问。
2015年,OPPO就曾提出一个当时看来并不稳妥的概念,即“四合一”(像素合并技术)。
在当时,行业普遍认为,像素尺寸已逼近极限,供应链对其的探索亦逐渐放缓,但“四合一”技术却在手机影像领域,硬生生凿开了一条支流,让供应链的研发脚步重新向前。
几年后,九合一、十六合一相继出现,像素则被压缩到0.7微米、0.5微米——几乎所有手机影像厂商,都在循着OPPO的来时路,继续往前走。
而在三十岁的节点上,OPPO不再追问“像素还能压缩多少”,而是抛出了一个更底层的问题——什么才是画质?
它的回答层层递进:支持动态三曝光的大底广角,2亿像素超清长焦,把清晰推至极致;丹霞色彩镜头与哈苏的携手,则让色彩冷暖、光影流动,被更真实地交还——清晰、还原与审美并置为一体,构成了Find X9给出的回答。
而类似的提问与追问,几乎贯穿了OPPO的过往。
合作伙伴常说,OPPO是智能手机体验领域的激进代表——总是不满足于眼前的指标,而是不断追问能不能做得更好。
联发科无线通信事业部资深总监李俊男记得很清楚,和OPPO的合作中,对方总会冒出一些“反常识”的需求,比如要求芯片底层开放更多参数、接口,或是试图绕过平台通用算法,调用底层资源。
站在芯片厂商的视角,李俊男最开始也觉得这不合逻辑,但OPPO的回答总是很简单:用户需要。
最难忘的一次,是为了“极夜成像”。
这意味着,要在几乎没有光的环境下,依旧拍出清晰、低噪点的人像。而这,对芯片的ISP架构和算法而言,是一次远超常规的挑战。
那段时间,实验室的灯几乎没熄过。
互驻办公的双方工程师,每晚都坐在一起,调试ISP参数与算法接口。电脑风扇的嗡鸣与泡面的味道,经常盖过了夜色。
难题最终被攻破的那一刻,窗外已泛起鱼肚白,有人长舒了一口气,有人则揉着酸胀的眼睛,盯着屏幕发愣。接着,不知是谁先拍起了手,很快,更密、更响的掌声,铺满了实验室。
科技叙事总爱用的“黎明时刻”,在那一瞬间,是具象的。
而被点亮的,不只是彼时的天光,还有另一种研发逻辑的雏形。
回头看,那次合作不仅成就了一款产品,也改变了行业的研发逻辑。此后,越来越多的芯片厂商开始开放底层能力,与手机厂商一同定制、共创,浪潮渐成。
这种推动,赵奇峰同样深有体会。
作为国内首个屏幕双产线模式的一端,天马内部,有一条OPPO专属的标杆产线。
对于这条产线,OPPO有着诸多定制化需求。而其中一个需求,一度让赵奇峰费解——当时,在自动检测环节,设备拍照存档周期通常是一个月,最长也不过90天,再往上,就意味着额外的存储成本。
OPPO却坚持要留档半年。
面对供应链的困惑,OPPO并没有只在对面“发号施令”,而是拉着天马,从用户视角往回推——一块屏幕,从下线到首销、再到市场稳定,往往需要半年。这期间,倘若终端用户对屏幕有所反馈,而最初试产环节的图档却已删除,就失去了追溯与改进的可能。
而延长留档周期,看似增加了成本,实则是为技术迭代留下一扇门。通过用户反馈与算法判断的相互对照,使检测不再只是一次性的“合格筛选”,而是转向工艺、算法的持续优化——从过往的“终点”,变成新的“起点”。
“为新技术保留再进一步的可能”有如醍醐灌顶。
自此,“半年”成为了新的标准。而顺着这一路径,下一代产品也已走到了台前——Find X9系列,有望成为今年行业中最窄的物理四等边手机。
对“本分”的追求与“极致精神”的推动下,OPPO与天马携手在显示行业默默耕耘,回过神来,才发觉原来脚下早已是更高的地方。
梵高的向日葵
制造业语境里,企业和供应商的关系,往往是“甲方—乙方”,甚至是“压榨—被压榨”。
可不少与OPPO长期打交道的人眼中,这层关系早就有了别的形态,更像是朋友、战友,甚至是一家人。
在代理商Marco看来,同OPPO合作了这么多年,双方的关系已然超出了生意本身。
据Marco回忆,2012年,功能机退场、智能机上位时,功能机库存好似石头压在胸口,让他每天止不住地焦虑。对此,OPPO的反应不是甩货,而是兜底——现款现货、调价补差、保证利润,彼此共进退。
那一刻,代理商们看见的不是“算计”,而是“本分”。自那以后,大家的心境也变了——有人关掉满城的杂牌门店,只留下三十多家OPPO专卖店;而在 Marco心里,这份工作,也渐渐成了一辈子的事业。
关系的推进,既需时间,也靠一种更深的契合。
OPPO内部,有一个素朴,却始终坚持的共识——供应商不能亏钱。在行业上升期,这自然是顺水推舟,但当外部压力骤然袭来,这份责任,也显得格外沉重。
2023年的某个下午,一位广东供应商向OPPO制造负责人聊起近况时,话里透着焦虑——行情太差,实在赚不到钱。
而这,正是彼时广东许多民营制造业企业的侧写。不同于诸多生来就沾着外企的影子的江浙工厂,广东企业的故事往往要粗粝得多——许多人是“农民上岸”,租个厂房,买几台设备,招一批工人,就把厂子开了起来。
在“凭胆子吃饭”的年代,这种粗放换来了爆发,也将广东企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尝尽红利。可随着时代变迁,问题也随之而来——规模虽大,却缺乏精细化管理,最终,机器停转,破产、关厂的消息不断传来。
OPPO和它的许多供应商,都曾出身于这样的土壤,面对行业风浪,“供应商不能亏钱”的原则被拾了起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若想真正走远,这批企业迟早要跨过一道坎——从“敢干”到“会干”。OPPO更多是作为“过来人”,站在坎的另一头,伸手去拽他们一把。
自2023年供应商“倒苦水”之后,OPPO开始在两家合作伙伴身上,试点自己的精益生产体系。经过一年的验证后,“精益联盟”正式立项,OPPO派出专家驻场,帮助对方拆解流程、优化工艺——把技术外溢从零散的“偶然”,变成牵引产业升级的“必然”。
所有这一切,都是无偿的。
在这之前,广东品美智能精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品美”)曾请外部咨询团队来在某条产线上推进精益生产改造——但相比OPPO,咨询机构一要花钱,收费不低,二则对于制造业理解不深刻,更不用说具体到品美所在的结构件领域,“改造”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真正落到产线工艺上,能否见效还是未知。
OPPO团队入驻后,“手把手”的专家指导,辅导品美在工艺、流程层面降本增效,亦逐渐改变了品美管理团队观念——以前他们总以为,老办法就是唯一的办法。后来OPPO把一整套体系摆在你面前,你才意识到,原来真的有更好的解法。
至今,已有9家企业加入“精益联盟”,上千人次,亲历过其精益文化的传递。
这或许也是OPPO与其他公司最大的不同——有的企业高喊着“护城河”,却对合作伙伴暗自防备,OPPO显然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梵高的画里,热烈的向日葵从不独生,而是彼此簇拥着盛开。OPPO,也像这样——不独自燃烧,而是带动伙伴一起,向阳生长。
Find X9系列,正是OPPO这三十年凝聚出的回答——一朵既属于OPPO,也属于所有伙伴的花。
微信号|TMTweb
公众号|光子星球
别忘了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