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9月,比亚迪在英国狂卖11271辆,将MINI和特斯拉甩在身后,也把英国做成了比亚迪海外最大市场。
虽说在英国31.29万辆的当月销量大盘中,比亚迪只排第15名,但凭借逆天的880%同比增速,成为英国汽车业现象级话题,成功惊动了娱乐小报《太阳报》。
《太阳报》在报道中承认了比亚迪实惠的价格和智能化功能,但把主要原因归结为关税:欧盟对中国新能源车征收高额关税(后被最低价格机制代替),由于英国不在欧盟,让中国人钻了空子。
但事实是今年以来,比亚迪在整个欧洲市场呈现势如破竹的态势,在多国汽车销量榜单上,都留下了“Where is Elon Musk”的问号。
在英国市场,比亚迪在今年3月就有一波750%的同比逆天增长,推动一季度销量超过去年全年。
整个欧洲市场,比亚迪上半年销量7.5万辆,也超过了去年全年的5万辆。
高增长的推动力并非车海战术,而是一款插混车型——比亚迪SEAL U(国内宋PLUS)。
插混后来居上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Seal U欧洲销量达到32802辆,堪称大爆款。作为对比,比亚迪其他三款重点投放车型Seal(海豹)、Dolphin(海豚)、Sealion(海狮07)销量均未破万。
和国内市场相比,Seal U在欧洲定价不算亲民,比国内高出一倍。
以德国为例,Seal U定价41990欧元,高于大众ID.4。虽然低于Model Y,但毛坯升级版Model Y上市后直降5000欧元,也比Seal U便宜。
比亚迪SEAL U(宋PLUS)
9月英国前十畅销车型中,SEAL U卖了5373辆,仅次于本土汽车品牌沃克斯豪尔的CORSA(英国版欧宝CORSA),也是唯一上榜的插混车型。
而在8月欧洲前20款畅销车型中,Seal U(纯电+插混)也在老牌列强云集的榜单中跻身第八名,落后于ID.3、Model Y等老网红[1]。
放眼整个欧洲汽车市场,比亚迪增速尤其明显。虽然销量绝对值不算突出,但考虑到欧洲市场大盘近乎停滞,品牌间的销量结构变化反而更值得关注。
今年8月,欧洲汽车销量79万辆,同比微增4.7%,而比亚迪相比去年同期大增215.7%,销量11455辆。
今年前八个月,欧洲新车销量869万辆,同比增幅甚至不到1%,比亚迪销量反而暴涨近300%,达到95940辆[2]。
以前八个月销量来看,欧洲排名前三的品牌分别是大众、Stellantis和雷诺,同比增长最高的是雷诺的5.9%。负增长最多的两名是捷豹(-83%)和特斯拉(-32.6%),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搞了一些抽象行为。
捷豹去年底发布的概念车Type 00
比亚迪在欧洲改头换面,恐怕还是要归结于产品组合的变化,尤其是SEAL U车型的销量。彭博社的报道中,就将比亚迪在欧洲的突破归因于经营策略的变化[3]:
一是投放海豚这类廉价车型,吸引年轻买家;二是本地化的经销体系;三是插混车型的上市。
在绝大部分欧洲国家,Seal U是比亚迪投放的唯一一款插混车型。
今年8月,Seal U插混版在欧洲销量为3892辆,超过了大众途观、沃尔沃XC60和福特Kuga等车型,是名副其实的插混销冠。在前8个月销量中,也仅有沃尔沃XC60略微领先Seal U。
不是欧洲人不喜欢纯电,实在是欧洲自有国情在此。
欧洲人的理想
今年以来,插混车型的增速持续领跑欧洲新车市场,连续多月跑赢大盘。
要知道欧洲各国对插混车的补贴已普遍收紧。欧洲运输与环境组织(T&E)最近还呼吁各国终止对插混车进行补贴,理由是“插混车是假电动车”。
但按照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布的口径,8月欧洲新车销量相比上年同期礼节性增长4.7%,燃油车继续衰退,插混车型以56.3%的增速一骑绝尘。
欧洲纯电车渗透率在2020年后高速增长,但2023年后大幅放缓,渗透率长期维持在15%左右。虽然新能源(纯电+插混)车型占比依然在提高,但增速平缓。
去年以来,插混车型在欧洲大受欢迎,虽然有政策原因,但主要还是客观的市场需求。
纯电车型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遇到了一个棘手的现实问题:充电设施建设不足。
截至今年二季度,欧洲公共充电桩数量突破105万台,约为中国的四分之一[5]。但同期,电动车的增长速度更快:2017至2023年,欧盟纯电车销量增长了18倍,充电桩只增长了6倍[4]。
同时,欧洲的充电设施还面临“结构不均衡”的问题。
一是地域分布不均衡。欧洲充电桩安装量最多的市场是荷兰,接近20万台。而在欧盟28国中,德国、法国、荷兰的充电桩数量就占了总量的51%。
以意大利为例,每千辆电动车只有3台充电桩。充电桩安装量少和分布极为不均,难免让欧洲消费者对环保事业望而却步。
二是充电桩类型不均衡,交流充电桩数量远远多于直流充电桩。
两者的区别在于,交流桩对应慢充,充满60度的电池得十几个小时,更适合家用;直流桩对应快充,适合高速和公共场所,不用占桩太长时间。
以荷兰为例,虽然充电桩数量够多,但交流桩占比超过96%,德国也超过76%,快充桩比例太低。
国内电动车品牌都喜欢往挪威跑,不是因为北欧人热爱环保,而是挪威的汽车零关税政策,加上挪威的直流充电桩占比在欧洲最高,达到42.4%。去年挪威新车销量中,90%是电动车。
作为对比,中国36个大城市中,直流公用充电桩占比为66.9%[7]。全国公用充电桩中,直流桩占比也超过40%,结构相对均衡。
这种情况下,插混就成了一个务实的消费选择。
理论上来说,插混车集燃油车和电动车的优势于一体,既有燃油车的续航,又符合欧洲碳排放法规,可油可电的特点,也满足了长途和短途出行的差异化需求。
同时,大部分欧洲车企的插混车型都是基于畅销燃油车型号魔改,智能化水平一言难尽,反而给比亚迪等国内车企留下了差异化空间。
从去年底开始,比亚迪就在日本和欧洲调整了车型结构。在这之前,比亚迪面向海外市场的车型主要为Atto 3(比亚迪元)、Dolphin(海豚)等纯电车型,但今年的投放重点换成了插混车。
按照Rho Motion的报告,中国汽车品牌出口欧盟的新车中,插混车型的比重都在提高。
虽然增程车也能解决充电/续航焦虑,但在欧洲,这个生态位被插混车型和丰田普锐斯这类混动车型占据,导致增程车卖不动。
同时,欧洲车企普遍视增程为过渡技术,研发热情不高。当然,真实原因恐怕是一旦上马增程,老牌列强多年研发的发动机,就会从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变成平平无奇的增程器,影响利润。
和欧洲类似,增程在国内一度也被视为过渡技术,但在电池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时期,反而缓解了消费市场在“过渡期”现实的续航焦虑,从而创造了理想汽车的崛起。
比亚迪在欧洲气势如虹,也是因为抓住了欧洲市场的“过渡期”。考虑到欧洲的基建效率,这个过渡期恐怕不会太短。
参考资料
[1] Europe EV Sales Report — Second Best Month Ever for BEVs,CleanTechnica
[2] New car registrations: -0.1% in August 2025 year-to-date; battery-electric 15.8% market share,ACEA
[3] China’s EV powerhouse BYD accelerates into Europe’s heartland,Bloomberg
[4] Charging ahead: accelerating the roll-out of EU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infrastructure ,ACEA
[5] Europe passes 1 million public EV chargers,EVBoosters
[6] Chinese car giant is set to OVERTAKE iconic British best-seller after eclipsing Tesla and BMW,the SUN
[7] 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辑:李墨天
责任编辑:徐珊珊
封面图片来自ShotD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