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前段时间,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求职困难的消息引发热议。在“日新月异”都不足以描述AI迅猛发展的当下,大语言模型可以用来编程,人们不禁要问——传统王牌专业不吃香了吗?高校计算机学科如何有更多原创突破,应培养怎样的学生?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1975年成立,是中国高校最早成立的计算机系之一。与其一脉相承、半年前宣告成立的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作为学校新工科布局中的核心板块,将如何作答这道思考题?
“AI只是替代了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一些中低端岗位,而社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始终迫切。”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执行院长杨珉告诉记者,人才培养要顺应国家战略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因此,作为一个长远目标,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一方面要培养计算机和AI专业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要支撑复旦大学培养AI双学位复合型人才,推动各行业产业技术进步。
相较工科强校,复旦发展计算机学科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底蕴深厚的理科积累,可以更加深入地认知和思考计算机关键技术中的抽象问题。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其科研文化与生俱来的多元和包容特质,使之更有耐心支持长周期研究,科研人员这才坐得住“冷板凳”。
这也是复旦计算机学科在关键理论、技术突破中做出独特贡献的原因所在。1956年我国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诞生于复旦,正是得益于数学和物理两个学科的交叉。1995年在学院设立了上海市首个“计算机博士后流动站”。2023年国内第一个对话式大语言模型MOSS来自复旦邱锡鹏团队,不同于OpenAI背后强大的资本推动,仅比其晚了几个月推出的MOSS一问世即开源,令人刮目相看。
1956年5⽉26⽇《解放日报》头版报道“我国第一架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MOSS的背后,有着复旦计算机学科经年的积累。
邱锡鹏本科毕业于复旦化学系,算是“半路出家”,师从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吴立德。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吴立德就创建了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开发了国内首个中文自然语言开源系统。1982年,吴立德在人工智能顶级学术期刊TPAMI发表论文,这是中国大陆学者在该期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1984年上海科技成果展览会上,邓小平听取关于复旦计算机科研工作汇报。
MOSS的背后,还有着对年轻人创新的支持。
“现在对于科研人员的考核多为定量,我们一直在探索定性+定量的新路径,推行代表作,奉行长期主义。”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党委书记王新告诉记者,考核不是目的,让更多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竞相涌现才是最终目标。就拿对邱锡鹏的考核来说,不会去看他发了多少论文,而是关注他的团队处于什么状态、正在解决什么科学问题以及需要什么帮助。学院借鉴国际通行的制度,结合学科特点开展长周期考核;为不同类型的人才设置多种赛道,进行多元化评价。
比尔·盖茨(前排左2)访问复旦大学网络与信息工程中心。
这里对于人才有着清晰的“画像”,看重的是其学术水平,而不是人才“帽子”。破格引进之下,青年研究员黄橙目前承担了学院院长助理的工作;徐扬教授不仅连续三年在国际会议发表学术成果,还与华为合作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常规路径下,应届博士毕业生几无可能入职一流高校。今年起学院对于崭露头角的应届博士生可超常规引进,并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
如今大语言模型可以用来辅助编程,高校计算机学科又该如何培养学生?
“这一次,从学制到培养方案的改革,我们下了空前的决心。”杨珉说,学院正在探索“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新模式。
过去,绩点在学生评价中占了很大比例,学生们也都忙着卷绩点。从2025级本科生起,学院推行的本研融通改革淡化了绩点排名,突出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要求。
不管是“3+5”的本博融通还是“3+3”的本硕融通,学制都比传统路径少了一年。与过去的本研贯通相比,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贯通是分段培养,而融通是整体规划、长周期培养。学院以系统化思维重新设置课程,至今停开数十门课程、增开二十余门新课程,包括到国外游学一学期。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学院早年间就不要求专业硕士发论文,并与多家头部企业共建了实践基地。本科生将在二、三年级时进入实验室轮转,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实践。
交互式图形学实验室研发的面向移动终端和集群计算的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
作为新工科建设的“试验田”,学院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推动计算机与文社理医交叉,开设了41个本科生双学位以及10个博硕双学位,这在全国高校史无前例。所谓博硕双学位,比如一位生物学博士,可凭借其人工智能相关成果申请人工智能专业硕士学位。
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今年公布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复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学科全球排名第39,相较3年前跃升32位。
50年前,计算机技术正处于大发展前夜,为国家所急需,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应需而生。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也为国家所急需,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同样应需而生。
不同的时代,相同的使命。为构建“从0到10”的系统创新能力,学院已在计算机系统、基础大模型、AI赋能交叉应用以及AI安全领域4个维度做了重点布局。
面向未来,复旦计算机人踌躇满志,要用最简单的计算机字符“0”和“1”,让更多“中国方案”持续涌现。
原标题:《大语言模型可用来编程的当下,复旦计算机人如何创新出发|科创观察员》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黄海华
题图黄海华 摄
内图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