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保加在超市旁边开的驿站,成为远近村民网购下单的地址。 张建摄
重庆,云阳,晨雾还没散尽,李春花的电瓶车已碾过了最后一段碎石路。车筐里,装着用气泡膜裹得严实的纸箱,里面是邻居张朝英奶奶盼了三天的新锄头——这位73岁老人前几天在坡上干活,旧锄头断了木柄,村里没处买,春花说“在拼多多上点几下就有”。
这个藏在大巴山深处的小山村,是拼多多十年里服务的亿万用户场景之一。2015年,拼多多在上海诞生,谁也没想到,它将在未来十年深刻改变中国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生活方式。十年间,这个从拼单模式起步的平台,陪伴中国网民规模从6.88亿增长至10.32亿,见证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从10.8%跃升至26.8%。
▲吉克古千跑遍了美姑县的每一个乡镇,并在合作团点张贴海报宣传。 李靖摄
过去十年,每个像张朝英这样的普通人,每个“手机点几下”的消费瞬间,每个包裹的流转,都藏着普通人生活的改善与时代的进阶。正如这个“拼”字,每一个用户,每一项需求,每一笔消费,都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块“拼图”,共同拼出普惠时代的宏大画卷。
新跨越:从“不会买”到“离不开”的十年
四川凉山美姑县的彝族小伙吉克古千,大约十年前第一次接触拼多多。那还是在微信上,朋友分享了一个链接,他点进去直接下单,“都不用比价,上面东西价格最实惠,点一下就下单,比赶圩还方便,10元钱能买三双袜子。”
十年前,从农产品赛道起步的拼多多,以拼单模式敲开下沉市场的大门,用“多实惠+好服务”的平台策略,满足了更多过往被忽视的需求。2016年9月,拼多多用户规模突破1亿,2018年上市前夕突破3亿,2020年,年活跃用户数达到6.8亿,到2023年6月,年度活跃买家数已破9亿。拼多多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完成了全民网购的 “扫盲”。
用户规模的增长,最初从年轻人尝鲜开始,渐渐普惠到偏远地区“不会网购”的老人,这些父辈祖辈的生活,因为拼多多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感受到了更多生活的美好。
▲李春花将在拼多多上“代购”的电器送到老人家里。程艺辉摄
73岁的张朝英,就是通过95后邻居李春花认识了拼多多。她住在距重庆主城区四五小时车程的小山村里,几年前做了乳腺癌手术,身体大不如前。前不久,家里的电饭锅突然罢工了,做不了饭,张朝英碰到村里的“网购能手”李春花,说“想买个新的,但要便宜些”,李春花当场打开拼多多,找到了价廉物美的产品。当指示灯亮起红光时,熟悉的烟火气又回到了老人家的灶台。
此后,酱油、蚝油、垃圾袋、手套、锄头……这些琐碎的生活必需品,都通过拼多多一件件送到了老人手中。价格实惠,东西好用,张奶奶和老伴用着,心里是说不出的踏实和欢喜。
拼多多在2018年的《致股东信》中描述过“观察及想象中的拼多多应该是什么样子”——在这里,用户可以用最划算的价钱买到想要的东西,同时也会在里面收获很多快乐。2021 年的致股东信又重申了这份初心——“普惠、人为先、更开放”。
吉克古千虽然很早就接触了网购,但却是网购的“拖延症患者”,不是因为没钱,而是美姑县交通不便,网购通常要5-7天收货,取货还得去县城的快递站点。但2023年多多买菜的落地,彻底治好了“拖延症”。当吉克古千收到下单次日达的阳光玫瑰时,他才相信“新鲜水果能隔天到山里”。原来,受地势和气候条件影响,美姑当地只能种玉米、土豆等作物,家家户户吃最多的就是酸菜炖土豆,但多多买菜的出现,让鸡蛋、水果、绿叶菜不仅应有尽有,而且第二天就能到货。如今这位彝族小伙的生活已离不开多多买菜:“周五下单毛肚、鸭血,周末全家吃火锅,100块钱够七口人吃饱。”带来方便的同时,他也希望将这份便捷带给更多人——他成了全县17个乡镇的多多买菜配送商,每天能送出300多板鸡蛋,“相当于1万多个,这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李春花教老人们使用拼多多。 程艺辉摄
数据见证着十年跨越的广度和深度。截至2024年,中国网购用户达9.74亿,其中拼多多的用户数占中国网民规模的80%;多多买菜已覆盖内地除西藏外的30个省级行政区,提货点开进70%的行政村。这些扎实的普惠落地,让张朝英们的酱油、锄头,吉克古千们的火锅食材,都能一键抵达,让曾经被忽视的消费需求得到尊重与满足。
新实惠:从“百亿补贴”到“电商西进”
拼多多还是十年前那个拼多多吗?上海第一食品电商负责人李旺曾经这样自问,他给出的答案,既“是”,也“不是”。
从用户人群来看,肯定“不是”,李旺2014年进入上海第一食品参与电商工作,当时上海用户的占比会达到60%—80%,但随着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推动品牌走出上海,这个数字如今已被稀释到略超30%,“这意味着,我们经营品牌和商品的影响力在外部区域不断扩散。”
但如果从运营风格来看,答案却是肯定的。“我们能感受的是,平台的基本思路是希望让商家更容易地操作这盘生意。”在李旺看来,拼多多的玩法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简单、直接,没有太多花里花哨的设计需要拆解。“运营效率之高、运营成本之低,几乎是“标杆式”的存在。”
是与不是的答案里,藏着平台十年进化的密码:拼多多希望向尽可能广泛的消费者提供可以轻松获得的实惠。通过引入品牌、扶持白牌,丰富商品供给;通过持续六年的百亿补贴,降低消费升级的成本;通过“百亿减免”“千亿扶持”,让更多用户和商家获益……
在供给侧,拼多多闯出了“品牌下乡、产地上行”的新格局,让商品能跨越山海、双向奔赴。过去十年,在上海第一食品的仓库里,蝴蝶酥、鲜肉月饼通过拼多多的渠道和背后聚集的人群,把上海的味道带到了全国,老字号由此焕发新生。而在甘肃环县,2016年开业的“陇上刘叔叔”旗舰店从单一羊腿肉拓展到羊肉串、调味羊肉等多个品类,借着平台引导搭建的供应链,让高原羊肉从“本地叫卖”走进沿海家庭。如今,店里那条最早上架的羊肉链接,累计了几千条消费者反馈,有人说,“从甘肃发海南,收到还是冰碴子裹着”。
“百亿补贴”是拼多多的一大平台级策略。2019年9月,拼多多推出“百亿补贴”,在随后六个季度中,平台新增了近3亿用户,到2023年11.11期间,拼多多百亿补贴用户数超过6.2亿。直至今日,持续六年的百亿补贴,切切实实降低了消费升级的门槛——没有定金尾款,全是实打实的折扣。消费者买百亿补贴商品标配正品险、买贵双倍赔、退货包运费,年轻人可以用更低价格买到品牌手机,老人可以花小钱入手耐用家电。
农产品商户和中小商家都能平等获得“百亿补贴”流量入口的机会。“陇上刘叔叔”创始人刘国宁是第一批享受到“百亿补贴”的商户。“对中小商家而言,百亿补贴的拓单效应明显,而且利润也有保障”。去年,平台推出“百亿减免”政策后,先用后付订单的技术服务费全部由1%降至0.6%,进一步降低了商家的经营成本,刘国宁还发现,推广订单如发生退款退货,平台会返还对应的推广费用,“相比新政策实施前,仅这一项每年就能为我们节省超过十万元。”
2022年起,拼多多推出“西进计划”,通过首创“中转集运”模式以及偏远地区中转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将西藏、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地区纳入“包邮区”,让越来越多的当地消费者实现了消费升级。
白嘎丽玛一家生活在内蒙古的辽阔草原上,过去进城一趟需要4个小时的来回车程。早些年,因为收货地址太过偏远,商品费用之外还需再支付一笔邮费,她也曾想出过机智的应对方式,比如,全家人组团买袜子,一次性买齐一年袜子的量,用来平摊运费成本。
但这几年,她发现不需要了。随着拼多多引领“电商西进”,可以选择的包邮商品越来越多,最快三四天就能收到商品:“我最近买了活力28洗衣液和韩国乐天的薯片,这些都是村里商店没有的,短视频上有什么新鲜货,都能在拼多多上买到。”
▲夏德锐以人体模型为灵感制作的灯。(消费者供图)
土生土长的青海省夏吾特村牧民公保加更有发言权。“电商西进”以来,他的“阿克顿巴超市”驿站包裹量从日均十几个增至百余个,其中80%-90%的商品来自拼多多:“以前买烧水壶要加15元运费,现在包邮了,牧民都愿意在网上买”。根据拼多多发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过去一年,西部地区的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4成。其中,日用百货的订单量实现翻倍增长,潮玩周边、宠物用品等商品的订单量增长了6成以上。
有分析人士认为,拼多多主张的普惠,不是简单的低价,而是对消费平权的追求。当上海的蝴蝶酥出现在西北餐桌,海南的消费者收到甘肃的冰鲜羊肉,拼多多通过完善电商基础设施,抹平了地域差异,让身处各地的用户都能享受到同等的消费权利。
新生活:消费观里找到人生答案
生意,不只是生意,也是生活的意义。过去十年来,拼多多与用户共创的消费主张,孕育出一种务实而温暖的生活观,也影响了一代年轻人的消费观、价值观,让更多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
这种价值,是创业梦想与乡土情怀的共生共融。
公保加今年34岁,是夏吾特村少数走出去的大学生,如今,他选择了返乡创业。2022年,他租下村里供销社的房子,办起了一个集超市、饭店、旅社于一体的小型“乡村CBD”,取名阿克顿巴超市,在蒙古语中,“阿克巴顿”意为“平安幸福”。后来,紧跟电商西进的脚步,他又给“乡村CBD”增加了快递驿站的功能,不仅方便了牧民,更实现了 “在家门口创业” 的愿望。
在北京上大学的白嘎丽玛,也决定回到家乡的牧场。在这里,她找到了人生坐标:抓住草原自身的旅游资源,办起了蒙古包民宿,夫妇俩在拼多多上购买了灯具、地板革、一次性洗漱用具及一次性碗筷,把传统民族特色与现代需求相结合,让草原的美被更多人看见。而在不营业的日子里,她则在拼多多上购买GPS设备和无人机,用高科技手段“放羊”、打理牧场,让生活变得更加惬意。
这些微小的创业故事,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拼多多 上千万活跃商家中,超过半数来自县域及以下地区,平台成了普通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夏德锐以人体模型为灵感制作的灯。(消费者供图)
这种价值,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生活态度。
夏德锐曾做过乐队主唱,搞过装修,如今是位摄影师,但朋友们更爱称他是个“什么都会”的手艺人。夏德锐尤其擅长“造灯”,但配件不好找,直到他在拼多多上发现 “什么小配件都能买到”:复古电线、快门式开关、专用插座,花费不足1000元,就用啤酒瓶、旧吉他等废品改造出几十盏灯,这些灯,不仅照亮在昆明的家,更串联起他的童年记忆与人生故事。
“省钱不是抠门,而是把钱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新一代消费者的清醒认知,透视出的是更为理性通透的生活态度。白嘎丽玛会拼单买洗衣液,也会下单进口零食;夏德锐能捡木门做家具,也愿为专业摄影器材投入。新的消费观背后,是平台赋予的安全感——正品保障、退货有保、价格透明,让人们不必为购物焦虑,而是更专注于生活本身。
▲“陇上刘叔叔”车间内工人分装羊肉,机器切割提升了生产效率。张建摄
从2015到2025,拼多多走过的十年,正是中国消费市场深刻变革的十年,拼多多的成长史,亦是中国消费市场的进化史,从最初的下沉市场启蒙,到全域普惠的消费生态构建,平台的每一步变迁,都踩准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节拍。
十年序章,繁花盛景。张朝英灶台上的红光,吉克古千餐桌上的火锅,白嘎丽玛草原上的民宿,李旺后台里的订单数据,这些散落的“拼图”,共同拼成了一幅普惠时代的宏大画卷。这幅画卷里,流淌的是千万家庭的烟火气、创业梦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