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李梓萌遭AI仿冒带货,别让技术滥用击穿消费信任底线丨中听

IP属地 中国·北京 大象新闻 时间:2025-10-18 12:11:47

评论员 王珍珍

近日,北京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了首例利用AI技术进行虚假广告宣传的案件。央视主持人李梓萌“现身”涉事企业直播间,带货一款实为糖果却号称能治多种疾病的深海鱼油。视频中,“李梓萌”煞有介事的介绍产品,年轻人都难辨真假,更何况是辨别能力差的老年人。经鉴定,举报人提供的直播链接中出现的李梓萌实为AI技术合成。目前涉事公司已经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相关规定接受行政处罚。

名人被AI仿冒,李梓萌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从AI靳东骗老年人“追星”、仿冒奥运冠军全红婵带货,到“复活”已故名人代言,AI技术门槛的降低让此类乱象层出不穷。尽管《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已要求AI内容“亮明身份”,但仍有商家通过篡改数据、规避审核等手段钻空子。该案件的查处,不仅是对AI虚假广告的执法亮剑,更撕开了技术滥用侵蚀消费信任的口子。



AI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使用它的人却未必如此。技术可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利器,但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便可能成为破坏规则的工具。同样是AI视频,当它被用来“复活”亲人以解思念之情,它是温暖人心的;但当它被滥用来冒充他人进行违法诈骗时,它就成了击穿信任底线的“利器”。

想要避免AI技术“为虎作伥”,需要多方联动整治。平台作为内容的生产、传播和审核者,需要升级AI识别技术,用数字水印、区块链存证等从源头堵住AI虚假视频的违法漏洞;法律法规则需进一步细化追溯与追责机制,能否对技术提供方、平台方、运营方实施连带处罚,提高违法成本;媒体应加强科普,揭露AI伪造的常见破绽,如颈部接缝延迟、耳饰反光异常,进而提升公众的辨别能力。公众则应积极通过官方渠道(如12315热线)投诉举报可疑内容,留存证据维权。

数字经济的核心是信任。然而,当“眼见为实”被AI技术轻易颠覆,消费市场的信任根基便会随之动摇。唯有监管、平台、企业和公众多方合力,才能让AI技术回归服务本质,而非沦为击穿信任底线的“罪恶之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