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16岁考入西南联大,1945年作为第六届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他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物理学界的巨擘。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被后人称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该理论被认为是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之后的规范场论最重要的发展,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由此发展出“对称性支配相互作用”的基本思想。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他们对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深刻探索以及由此带来的基本粒子领域的许多重要发现”,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得此项殊荣的华人科学家,为世界科学发展和中华民族赢得了巨大荣誉。
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杨振宁在致辞中说:“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同样,我为能致力于作为人类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现代科学而感到自豪。我已献身于现代科学,并将竭诚工作,为之继续奋斗。”
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1972年杨振宁与王承书(左一)、张文裕(左二)、邓稼先(右二)、周光召(右一)于北京
1999年,杨振宁获颁清华大学教授聘书,全职回国效力。他亲自募集资金创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用于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之后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谈到放弃美国国籍的时候,杨振宁说“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他也十分欣慰于自己为帮助建造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友谊桥梁曾做过一些努力。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