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AI,你知不知道这次会议?AI说,当然知道。”在诙谐幽默的主持中,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协作体2025年学术年会10月17日上午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共聚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探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培养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这一主题。
在主旨报告环节,演讲者们不约而同将关注点聚焦到智能时代、聚焦到AI对教育范式的影响。AI时代,教师需要培养怎样的素质?如何培养教师?未来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围绕这些问题,参会者们带来了自己的思考。
“学习革命”要从教师自身开始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提到,AI和算法为我们塑造了“信息茧房”,甚至会给我们带来认知误区。“AI时代一定要发挥人之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他强调了人作为工具使用者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思维上,要有批判性思维,能够质疑、验证AI给出的答案;同时充分发挥创造力,把跨学科知识、情景洞察与情感体验,与AI相结合,整合为全新的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持续更新个人知识与技能。”尹后庆说。要让教师能够熟练运用AI工具,借助AI,教师可以精准研判学生情况、支持智慧教学创新、进行跨学科项目创新。
“‘学习革命’要从教师开始,让老师们成为AI增强型的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院长闫寒冰教授认为,AI时代“学习革命”,要从教师培训开始。
“数智赋能的核心价值,在于破解个性化、高质量、大规模的不可能三角。”闫寒冰提到,AI的出现,让破解教育的不可能三角,即实现“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AI可以优化教师学习的内容、重塑面授培训,帮助教师将培训中的能力迁移到实际应用中。
教育领域正面临克林格里奇困境:新技术初期最易管控但缺乏管理经验,广泛应用后虽掌握管理方法却已造成危害。当前AI教育应用正处于该困境中,亟需通过教师培训建立风险防控机制,为基础教育主战场设置安全屏障。
教育培训智能体是这里的关键工具。“有的时候通过AI的学习,可能不比跟专家的学习效果差。”闫寒冰说,成人学习有一个“721”法则,其中10%是正式学习,20%的教练辅导,还有70%的非正式学习。这也使得AI应用于教师培训得以实现。她特别强调,伴随性反思需贯穿所有环节,以实时深化教师对AI应用的理性认知。
闫寒冰在报告中还提出了“#教师培训微创新”传播计划的倡议,鼓励教师通过话题标签,在社交媒体分享500字以内的创新实践,实现快速经验共享,突破传统案例传播的滞后性。
面向未来,培养AI时代的新人才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AI对教育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教授,则展望了AI时代教育管理的未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2年报告,提出未来教育社会的两条原则,即确保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和加强教育作为公共事业与共同利益的属性。袁雯说,面对技术快速变化可能导致的就业结构变化,教育需为个体提供有意义的人生赋能,而非仅培养特定岗位的劳动者。
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表明,AI在大量取代初级岗位。这也让我们不禁思考,AI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袁雯提出了三类人才。第一类是适应可预见未来人才需求的主体人才;第二类是创造和支持不可理解未来的原始创新与突破性创新人才;第三类是能够度过有意义和有价值闲暇人生的人才。
其中第三类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思考最少的领域。随着AI的发展,具有闲暇时间的人会越来越多。终身教育倡导者保罗·朗格朗早在五十多年前就预见了闲暇时间增多的趋势,强调教育应提供认识思维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
我国的教育强国规划纲提出,2035年必须实现多样化可能性。这也给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校长和培训者可通过AI赋能,提高教学效益,腾出标准化空间容纳多样性和可能性;在教学、培训和学校管理中,注重用多样性替代标准化和应试化,培养各行各业创新人才。
年会上,《赋能教师,智创未来:AI时代的教师培训协同创新倡议》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