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时代需要哪些素养?数智技术的发展为师范生教育带来哪些变革?如何直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幻觉与伦理困境?2025年10月17日—18日,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培养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为主题的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协作体2025年学术年会在上海师范大学成功举办,聚焦ai时代的教师教育变革。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翟博,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协作体理事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副校长李晔出席开幕式。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教师培训者协作体理事长、副理事长单位负责人,成员单位代表,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幼儿园、高校的教师约300人参加年会。
教学实施的底层逻辑发生变革
ai时代的教育,学段还要如此分吗?学制还要如此长吗?学习路径还是单一进阶式吗?类型还能分清楚吗?授课方式还是通过传统的学校和教室吗?主旨报告阶段,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提出一系列诘问。在她看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把教育推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冲击绝不仅限于工具层面,而是触发教育思想、模式、内容乃至教与学方式的系统性重构。
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此前发布的《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报告,袁雯呼吁面向2050年的教育,应以“两大原则”——保障终身优质教育权利和强化教育公共属性——为锚点,提前布局四类关键人才:管理ai者、效率思维者、闲暇管理者和面对未知者,以教育的多样性拥抱社会的不可预见性。
“ai时代的教育必须回归‘人’的不可替代优势:以游戏化、多模态互动强化神经可塑性,以社会情感与伦理教育弥补机器短板,用数字素养与批判性思维奠定人机协作底座。”为此,袁雯倡议全社会共同拥抱人工智能,以“强师—强教—强国”为确定性路径,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用今天的教育创造明天的未来。
从“教书匠”到“专家型教师”
“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需要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实践取向研究者’,也就是‘专家型教师’,以适应深化课改和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挑战。”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围绕ai素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人机协作、终身学习和伦理责任等未来教师需具备的素养,强调教师是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需借助ai获得研究学生的能力、学习设计的能力、学科研究者的能力,并能够利用ai构建学科知识图谱,将可视化核心概念与育人目标相关联。与之相对应的课程改革应该在价值取向、内容结构、教学方式和评价维度上迈出关键步伐,努力补齐ai伦理、批判和验证、跨学科创造、教师赋能四个短板,才能真正培养“不被机器替代、能与机器共舞”的未来公民。
“人工智能时代不是简单‘多一门技术课’,而是重塑教育目标:让每个人既能善用ai,又能保持人之为人不可替代的价值。”尹后庆表示。
ai如何赋能教师培训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院长闫寒冰教授在“学习革命,从教师培训开始——迈向ai时代的育人新范式”报告中指出,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为教师培训打开“大规模因材施教”窗口的同时,也带来学术伦理、思维退化等“双刃剑”风险。
基于此,她提出“素养导向、精准研训”的五大教师培训实施新路径,即用思考模型重构课程内容,以“人机共教”重塑面授形态,借“智能导师”支持实践迁移,依托ai开展真实情境测评,以伴随式反思破解算法幻觉,从而推动教师从“工具使用者”跃升为“ai协同创新者”。
“和‘数字鸿沟’相比,‘智能鸿沟’正在成为新的、更深刻的不平等来源。它可能导致社会分化成‘ai增强型个体’和‘ai依赖型/被替代型个体’两个阶层。”闫寒冰认为,通过精心设计的“认知学徒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流畅的技术应用、精准的过程性评价,完整、透明地展示给教师,将为他们提供一个即拿即用的“教学原型”,能极大地消解时代变革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从而实现从“看到”到“做到”的高效迁移。
会上,闫寒冰以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协作体常务副秘书长的身份宣读《赋能教师,智创未来:ai时代的教师培训协同创新倡议》。该倡议以“共建、共享、共研”为核心,确立ai时代教师培训的价值坐标、资源标准和行动路径,旨在凝聚政产学研各方智慧,打造开放、健康、可持续的全国教师培训新生态,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持久动能。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中国教育学会学术事务部主任朱婷及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协作体11家副理事长单位代表共同发起该倡议。
本次年会由中国教育学会、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承办。通过教师培训案例征集、主旨报告、分论坛交流、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就教师培训的前沿理论研究、改革实践新探索、ai时代教师发展新趋势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为教师培训事业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借鉴、建议和思路。据了解,下一届年会将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文字:沈天音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