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杨振宁17年前的演讲发人深省:争夺国际话语权,需要中国人的创新精神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0-19 18:05:14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2008年首届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发表主旨演讲,给众多与会嘉宾留下了深刻印象。“争夺国际话语权,需要中国人的创新精神,这个创新的需要今天在国内没有足够多的认识,没有足够多的重视。”斯人已逝,言犹在耳,对我们开展国际传播、民间外交工作仍有启发。

2008年5月18日,以“创新型国家之路”为主题的首届浦江创新论坛开幕,这是我国首个以“创新”为主题的高端论坛,由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等领导发起。收到徐冠华的邀请后,杨振宁欣然应允,偕夫人翁帆来到上海,成为首届浦江创新论坛的演讲嘉宾。他的演讲题目是《什么是创新》。

在演讲中段,杨振宁跳出科技领域,聚焦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他以邓小平理论为例,讲到了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句话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这是近30年中国的GDP曲线图,从1980年到2007年增长了50倍以上。”

切换幻灯片,GDP曲线图变成了西周青铜器。“这个青铜器保存在保利艺术博物馆里,距今3000年左右,上面刻了近100字铭文。”杨振宁向听众介绍,“这些铭文里有6个‘德’字,说明‘德’这个概念在中国政治哲学里至少有3000年历史。《左传》上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杨振宁随即指出,在西方传统文化里,“德”是很弱化的,这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一样的地方。

“另一个不一样的地方,是新中国政府签订的边界条约都是基于和谐、平等、尊重双方意见的总原则。这个特点没有显示给国外媒体看,我觉得是一个遗憾。因为中国文化传统和今日中国的治国态度都没有被西方认识,才有了‘中国威胁论’。”

这位诺奖得主直言:“对此,不只是西方媒体、西方知识分子要负责任,我觉得中国知识分子也应该负起责任,争夺国际话语权,消除这种误解。让西方人认识到,中国文化、中国政治哲学和外交哲学对‘德’与‘和谐’的推崇。”

他坦言,争夺国际话语权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需要有创新精神。“这个工作光靠政府正式发言是不够的,要在国际上说清楚中国文化传统和今日中国的治国态度,需要创新精神,这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

原标题:《杨振宁17年前的演讲发人深省:争夺国际话语权,需要中国人的创新精神》

栏目主编:黄海华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曹嘉阳 俞陶然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