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记者手记:集群星之力“造太阳”

IP属地 中国·北京 新华社 时间:2025-10-19 18:05:38

  在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的多个会场上,不同肤色的面孔、不同语言的交流,让聚变能热潮变得可知可感。

  本次大会近日在成都举行,来自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高级别官员、国际组织负责人、聚变能领域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近2000人齐聚一堂,畅谈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的成绩与挑战。从中,记者体悟到科学的严谨,更感受到一种跨越国界的热情与执着。


  图为大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开幕式上,全球首个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宣布落地中国。聚变能领域的国际合作已成多国共识。

  “聚变能是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长黄平说,当前正经历从科学研究向工程实践转化的关键阶段,深化聚变能领域的开放创新合作尤为重要。

  路演活动中,“沿途下蛋”的成果集中亮相,聚变产业链的“底气”正层层累积。

  在会上,记者遇到了一位鬓角花白的科学家——中核集团科技带头人谌继明。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中,我国所承包的第一壁项目正是由他牵头负责。从2006年ITER项目启动至今,他已从活力新锐的青年学者成为聚变能领域的中坚力量。

  提及数十年的艰苦奋斗,他感慨不已:“我们所做的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正是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的技术成果,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90后”李波是“中国环流三号”运行控制负责人。“我至今都记得2020年12月4日‘中国环流三号’首次放电那天,控制厅里电流点亮的那一刻,许多白发苍苍的老前辈们相拥落泪。那时,我深切感受到接力攻关聚变能的使命感。”


  大会上,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展台吸引了诸多来宾参观。新华社记者赵怡宁 摄

  小组讨论中,不同国家的代表表达了合作和技术互通的强烈愿望。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说,如今我们已经能够看到聚变商用的曙光,各国应该探索更多样的合作模式,分享技术与监管等多样化见解,建立深入合作。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全球聚变能研发目前已进入多路径并行、快速迭代的新阶段。会上各国科学家、工程师研发未来能源的合作图景,让记者深切感到,实现清洁能源新突破,唯有依靠人类集体智慧的“聚变反应”。集群星之力,我们不仅能点亮聚变能的“第一盏灯”,未来还会点亮光芒万丈的“人造太阳”。(记者赵怡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