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对话伦敦医疗城CEO:从伦敦到上海,一场关于生物医药的“双向奔赴”|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0-19 22:06:23

“这不仅仅是一场活动,更是一个强大的连接器。”伦敦发展促进署生命科学产业负责人、伦敦医疗城medcity首席执行官,安吉拉·库库拉(angela kukula)博士,在结束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的主题演讲后,与记者坐下深谈时,这样定义她的上海之行。她的目光中有一种发现同频共振的欣喜。

跨越近万公里,从泰晤士河畔来到黄浦江边,她在这两座城市之间看到了什么?又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全球顶尖的创新力量在此汇聚?在与她的对话中,“生态”与“连接”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为一场双城之间关于生物医药的“双向奔赴”。

双城联动:

在创新的链条上优势互补

“伦敦与上海,在很多方面是如此相似,又如此互补。”库库拉带来了一组数据:伦敦聚集了约2700家生命科学公司,而上海的实力同样不容小觑,拥有约2200家相关企业。然而,数字背后的故事才更引人入胜。

“如果要说伦敦的独特优势,那在于它的‘开端’——顶尖的大学、前沿的基础研究、以及培育早期公司和创业精神的肥沃土壤。”她坦言,伦敦医疗城的工作,正是为了将大学、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与生命科学产业更紧密地编织在一起。

而上海,则以其强大的“终端”能力令她印象深刻。“这里的规模化生产和先进制造能力,是真正将科学推向市场、惠及患者的关键。”她特别指出,在像先进疗法与细胞疗法这样的前沿领域,上海虽起步稍晚,但其雄厚的制造基础与伦敦的研发优势结合,有望“迸发出惊人的速度”。这不再是单方面的技术转移,而是一场贯穿从实验室到医药产业全链条的深度协同。

生态链接:

在上海,找到“想见的人”

“链动全球,赋能产业”,本次产业周的主题,在库库拉看来,正是上海所扮演角色的精准概括。当被问及这个平台最独特的价值时,她分享道,“在这里,我遇到了许多‘计划之外’的人,这些在茶歇、在论坛间隙不经意的交谈,往往蕴含着未来合作的种子。”她所描述的,正是上海致力营造的“近悦远来”生态的缩影——一个能高效找人、找资本、找专业服务的创新热土。

她看到,上海已将药物筛选、实验动物、临床研究到产业转化的漫长链条,打磨得异常顺畅。“在这里,创新的综合成本更低,效益更高,”她评价道,“这正是吸引科研人员、创业团队和大药企愿意来这里扎根的原因。”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这个平台,就像一块磁石,将散落在全球的创新碎片,吸引至此并拼合成完整的图谱。

共赴未来:

构建应对全球挑战的“信任网络”

如果上海的雄心是引领生物医药产业未来,那么下一步的关键是什么?库库拉的答案落在了“关系”与“信任”上。“持续构建并深化这些全球合作关系至关重要,”她强调,“这需要城市层面坚定不移的支持,去吸引和培育新的公司。”

伦敦医疗城隶属的伦敦发展促进署,本身就是这样做的典范。他们在上海设立办公室,组建本土团队,只为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创新者的需求。这种“双向奔赴”的姿态,是建立强韧创新网络的基石。

针对未来伦敦与上海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国际合作,库库拉指出“健康老龄化”是伦敦与上海最具价值的合作领域之一。“伦敦和上海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如何让人们不仅活得长,更能健康地老去?”她认为,伦敦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前瞻研究,需要上海这样的数字医疗与ai技术提供广阔的落地场景和解决方案。而这一共识,为双方构建长期而深入的战略协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全球性的健康挑战,她的结论坚定而清晰:“在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或国家能够独自应对所有挑战。”上海,凭借其日益强大的连接能力与务实的创新环境,正在成为全球生命科学解决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吸引着全球的创新者在此相遇、信任、并共赴未来。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与库库拉博士的对话,让我们得以透过一位全球创新组织者的眼睛,重新审视上海生物医药在全球版图上的坐标。它不仅是产业要素的聚集地,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能够与伦敦这样的创新策源地同频共振,实现一场从研发到市场的“双向奔赴”。当信任成为最珍贵的创新催化剂时,上海,正以其开放与高效,成为培育这份信任的沃土,为全球生物医药的未来合作树立了新的标杆。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朱文莹

上观号作者:上海科技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