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芯片战争撕裂安世,全球车企紧急抢芯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孙雅 汽车商业评论 时间:2025-10-20 08:06:35

撰文 | 丁晶晶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甄尤美

一场中美荷芯片战完全没有好转迹象。

2025年10月19日早上,安世半导体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安世中国致全体员工》文章, 强硬表示两点意见:

其一,全体员工应当继续执行安世国内公司的工作指示。对于任何其他未经安世国内公司法定代表人同意的外部指示(即使通过outlook、teams等方式传送),大家有权拒绝执行而不构成违反工作纪律或者法律规定。

其二,安世国内团队的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将继续由安世国内公司而不是Nexperia荷兰主体发放。安世国内有能力、有责任、有意愿保障全体员工权益。

这一最新表态源于10月16日凌晨安世半导体中国收到总部通知将不再支付中国国内员工劳动报酬,并且当天早上公司系统权限也被全面中断。

10月17日,安世半导体以全体中国员工名义向客户发出通知书,将这家全球功率半导体巨头的运营危机昭告天下。

它说:“我们目前正遭遇无情且明显违背法律与道德底线的打压。中国市场已经被欧洲现任管理层抛弃。”

短短24小时内,从生产调度核心系统到客户对接的业务端口,中国区员工的系统权限被全面冻结,关键流程瞬间陷入停滞,直接冲击国内产能。

这意味着9月30日荷兰政府将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纳入资产、知识产权、人员调整全面冻结范围危机事件发酵速度远超预判。

不过,10月19日上午,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却对其予以否认,称相关指控是错误的。其写道:“我们已获悉安世半导体中国实体的个人散布此消息,谎称安世半导体和荷兰政府已放弃中国市场,工厂目前已在新实体下独立运营。此外,还有人声称安世半导体未向其员工支付工资。这些说法与事实不符,且具有误导性。”

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表示已将这些指控报告给政府部门,并补充说该公司“仍然致力于服务其在中国的员工和客户”。

无论如何,中国乃至全球车企又开始陷入疯狂抢夺芯片的痛苦之中。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功率半导体领域的核心玩家。据ICwise统计,2023年全球功率分立器件企业TOP10中,安世位列第三,仅次于英飞凌、安森美。

2024年,它在小信号MOSFET、二极管与晶体管、ESD保护器件等多个细分领域的市占率均登顶全球。到2025年上半年,其车规功率MOSFET的市场份额稳定在14%。

“少一颗二极管都可能让整条汽车产线停摆”,已成行业内的共识。如今安世半导体陷入“瘫痪”,对于高度依赖安世芯片的车企而言,这无疑是致命打击。

国外,宝马、大众、特斯拉均是其核心客户;国内,绝大多数主机厂也都是其客户。

当地时间10月16日晚间,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发文表达深切担忧,称若安世半导体的芯片供应中断问题无法立即得到解决,欧洲汽车制造业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而诸多国内主机厂采购负责人也告诉《铃轩之声》(《汽车商业评论》旗下专门从事汽车零部件产业报道的媒体),他们从两周之前就已经开始紧急保供。

那么,当下这场危机从何而来?它又将如何发展?

安世前世今生

安世半导体的特殊身世,注定其成为地缘政治的“风暴眼”。

这家企业的历史可追溯至1920年,以真空管技术起步后,历经电子管到晶体管的技术革命,在分立器件领域积累了深厚的车规级、工业级制造经验,并长期作为荷兰飞利浦半导体核心部门存在。

2006年,飞利浦半导体部门正式独立为恩智浦(NXP),而此前深耕多年的标准器件业务,顺理成章成为恩智浦的核心板块之一,继续在功率分立器件、逻辑IC等领域巩固优势,车规级产品的市场份额也在此期间稳步提升。

转折发生在2015年。

当年,恩智浦计划收购汽车芯片巨头飞思卡尔,这笔行业重磅并购若要落地,必须通过多国监管审查,其中,中国商务部的反垄断审查尤为关键。

为满足审查要求,恩智浦不得不剥离旗下射频功率晶体管业务及核心的标准器件部门,而这部分被剥离的资产,正是后来安世半导体的雏形,也是当时全球功率半导体领域少有的“技术+产能+客户”三位一体的优质标的。

2016至2017年间,由北京建广资产与智路资本组成的中国财团,敏锐捕捉到这一机遇,以约27.5亿美元的价格将恩智浦的标准产品业务收入囊中。

2017年2月,这笔交易完成后,该业务正式更名为“安世半导体(Nexperia)”,并依据荷兰法律架构,成为一家独立运营的企业,并首次打上了“中资背景”的鲜明标签。

2019至2020年,最早为手机 ODM 企业的闻泰科技通过分阶段并购的方式,最终以超330亿元的交易总额,完成对安世半导体100%股权的收购。

这起当时中国半导体领域规模最大的跨境并购,不仅让闻泰科技从传统ODM厂商成功转型为“芯片设计+制造”的综合型企业,也让安世半导体获得了中国市场的产能支撑与渠道优势,为其后续发展按下“加速键”。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功率分立器件企业TOP10中唯一持续保持大幅增长的玩家。 2025年上半年中国区营收占比已达48%,服务网络覆盖全球2.5万家客户。车规级MOSFET、ESD保护器件等核心产品的全球市占率也跃居前列。

更关键的是,它在此期间构建起“欧洲技术核心+中国产能基地+中国市场腹地”的独特全球布局。荷兰、德国的研发中心牢牢掌控核心设计技术,广东东莞工厂则承担起全球70%的封装测试产能,终端产品中80%流向中国市场。

这种深度绑定的全球协作模式,在地缘政治升温时必然成为矛盾焦点。

“中资拥有”的标签

这场冲突最早的矛盾伏笔出现在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对荷兰半导体初创公司Nowi的收购交易中。

Nowi主打低功耗无线能量采集电源管理芯片,被荷兰政府视作“物联网核心技术储备”。2022年11月11日,安世半导体宣布完成对Nowi的收购。

2023年上半年,荷兰经济部突然以“涉及国家安全”为由启动追溯审查,要求安世半导体提交技术转移清单、核心员工变动记录等数十项文件。

2023年11月28日,虽荷兰政府以“未发现实质风险”批准了该收购交易,但过程中荷兰政府反复强调“中资背景的技术管控必要性”。这种带有预设偏见的审查逻辑,已为双方埋下信任裂痕。

2023年地缘局势的变化让安世的处境愈发微妙。

这一年1月,美国便施压荷兰、日本达成三方协议,推动两国启动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这一背景下,安世半导体的身份定位开始成为争议焦点。

彼时安世半导体已担忧自身不被认可为“荷兰企业”,反而被简单贴上“中资拥有”的标签,为此专门成立企业事务部,聘请一位拥有多年荷兰外交工作背景的人士担任部门负责人。

安世半导体持续与荷兰经济部沟通,探讨在国际地缘政治紧张背景下的应对方案,甚至就“如何调整公司治理架构以保证独立性”展开协商,但这种妥协并未换来预期的身份认可。

2023年底,荷兰经济部进一步提出强硬要求,要求安世半导体建立具备一票否决权的监事会,权限覆盖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20余项核心事项,同时推动向欧盟投资人出售部分股权并启动海外上市。

当然,这些要求被中方股东明确拒绝,他们认为实质是“变相出让控制权”,双方矛盾自此从隐性转为显性,逐步激化。

从2023年底至2024年7月,安世半导体与荷兰经济部展开多轮沟通,核心是围绕治理架构、政府管控及股东控制权展开,但均为取得明显进展。

这些矛盾最终在美国50%股权穿透管理规则下引爆。

就在荷兰对安世下达冻结令的前一天,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新一轮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对被列入美“实体清单”等的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追加同等出口管制制裁,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因此受到影响。

此前,2024年12月2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发布公告,将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

这意味着美国对华科技打压正式从“定点打击”升级为“网状封锁”。

科技与地缘博弈

显然,今天这场围绕安世半导体的围追堵截,本质是一场横跨中欧、牵涉中美荷三国的科技与地缘博弈。

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依据2023年生效的《投资、并购安全测试法》下达部长令,将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纳入资产、知识产权、人员调整的全面冻结范围,有效期长达一年。

当地时间10月1日,安世半导体控股以及安世半导体法定董事兼首席法务官鲁本・利希滕贝格(Ruben Lichtenberg,荷兰籍)、首席财务官斯特凡・蒂尔格(Stefan Tilger,德国籍)、首席运营官阿希姆・肯佩(Achim Kempe,德国籍)三位外籍高管,联合向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提交紧急申请,以“治理缺陷”“技术泄露风险”为由要求罢免中方CEO张学政。

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反应迅速,未经庭审便直接下达即时生效的紧急措施,暂停了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担任安世半导体控股公司执行董事及安世半导体公司非执行董事的职务。

闻泰科技董事长、原安世半导体CEO张学政

面对这一干预,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半导体在中国境内的子公司及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元器件和组件。

经过10月6日下午庭审,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于10月7日正式作出裁决, 不仅继续暂停张学政在安世控股的非执行董事及安世半导体的执行董事职务,还任命一位外籍人士担任核心非执行董事并赋予决定性投票权。

与此同时,法庭还将安世半导体几乎全部股份(仅保留1股)以“管理目的”强制托管给指定第三方——这一操作彻底架空了中资股东的核心决策权与资产控制权。

目前安世半导体官网已无张学政

冲突在一周内持续升级。

按欧美司法惯例,涉及企业控制权变更、股权强制托管的案件,通常需经过多轮证据质证、听取双方完整答辩,仅庭审准备阶段便可能耗时数周甚至数月。

而此次事件从9月30日荷兰政府下达资产冻结令,到10月7日企业法庭作出“夺权式裁决”,整套流程仅用7天,其间中方并未获得充分答辩的机会,流程的速度与程序完整性,在欧美成熟治理体系中实属罕见。

10 月 9 日,中国商务部连续发布两份关于对稀土物项和稀土技术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措施极其严厉,比如它将含有、集成或者混有原产于中国的稀土物项且在境外制造的物项,且中国成分价值占比达到 0.1% 及以上的产品都置于中国管辖范围之内。

这一对半导体行业核心材料的管控措施,无疑是直接掐住西方供应链命脉,对西方可以说是关键一击。

孰料,10月12日,荷兰政府措施却再度升级,它首次援引1952年实施的《商品可用性法》,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安世全球30个业务单元实施运营冻结。

这项法案是一部具有冷战背景的应急法律,旨在应对战争、国家危机或重大紧急状态下的关键物资短缺风险,基本在整个欧洲范围都没有任何先例,并且此前从未用于半导体企业。

当晚,闻泰科技发表声明强硬回应,直指荷兰政府的“莫须有理由”是基于地缘政治偏见的过度干预,严重违背欧盟倡导的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

同时,闻泰科技谴责个别外籍管理层借法律程序强行改变股权结构,其诉求与荷兰政府指令高度联动,本质是“以合规为名、行夺权之实”,试图剥夺股东合法权利、颠覆公司治理结构。

全链条自主可控

安世半导体停摆引发的供应链震荡让全球车企大伤脑筋。

10月10日,安世半导体向欧洲汽车制造商及供应商发出通知,称一系列事件导致其无法再保证向汽车供应链交付芯片。

10月16日,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发文表示:“如果没有这些芯片,欧洲汽车供应商将无法生产制造商所需的零部件,从而可能导致车企停产。”

业内人士告诉《铃轩之声》,从短期应对来看,安世半导体供应的车规级MOSFET、二极管等多为标准器件,与需大量软件开发验证的CPU、MCU不同,技术替代性较强,这为行业争取了应急空间。

不过,ACEA进一步表示,尽管该行业已从市场上其他参与者那里采购相同类型的芯片,但特定组件的新供应商的认证和产能提升将需要数月时间,“而目前安世半导体芯片的库存通常只能维持几周”。

中国车企情况也是如此。

2024年12月,中国汽车芯片联盟携手国内12家整车制造及零部件企业,发布《中国汽车芯片联盟白名单》2.0版本,涵盖了超过2000个半导体国产化上车应用案例,其中,安世半导体排第二,仅次于芯旺微,达到196个。它的缺货,对中国车企影响可想而知。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车企供应链负责人向《铃轩之声》透露:“两周前就启动应对,换国产是中长期规划,当下优先紧急备库。”

当下,安世芯片价格已炒至平日的2~3倍,市场风声鹤唳。与此同时,不少采购人员、研发人员,都在忙于寻找替代方案。

在此背景下,本土功率器件厂商成为短期受益者。士兰微、扬杰科技等企业的车规级MOSFET、二极管订单量短期内激增。

《铃轩之声》认为,短期来看,安世半导体的供应链危机将对国外厂商造成更大的风险,原因在于虽然核心设计技术仍依赖欧洲基地,安世半导体80%的封装产能位于中国。这让中国车企近水楼台先得月。

国内主流车企采购负责人表示,此次危机,实际上对中国车厂问题不大,以后即使安世半导体缓不过来,也不会有实质性问题,可替代方案还是较多。

10月17日,安世半导体母公司闻泰科技回应称:“考虑到当前紧急局势,欧洲总部可能进一步切断系统与资金链路,中国区不得不启动独立自救,正紧急拉通国内供应链,全力保障国内客户的芯片供应不受影响。”

对此,欧洲车企心知肚明,公关动作也在加紧。

10月18日,荷兰经济部长表示正与中方磋商解除出口禁令,安世中国区系统权限也部分恢复,但薪酬支付停滞、中资治理权被架空的核心争议仍未解决。

轩辕同学校长、世界新汽车技术合作生态协会理事长贾可博士认为,如果中西方不能妥协,那么对于双方的伤害都是巨大的,安世事件迫使大家必须在开放协作与安全可控间找到平衡 。

但是,亦有芯片制造商向《铃轩之声》直言:“接下来的国产化,会更看重是否真正实现全链条自主可控。”

标签: 半导体 中国 核心 科技 全球 汽车 企业 芯片 荷兰 技术 欧洲 闻泰 功率 员工 器件 荷兰政府 客户 董事 领域 法律 市场 背景 公司 地缘 系统 旗下 全面 首席 业务 全体 资产 制造商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