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十年一瞬,拼多多的时代棱镜

IP属地 中国·北京 星海情报局 时间:2025-10-20 18:12:23



前些天偶然在B站刷到了一个重大阅兵的混剪视频,才突然意识到,2015年原来已经是十年之前。时间似乎极快又极慢,恍惚间中国就已经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你很难相信,2015年的中国,仍有近5万个行政村未通宽带,乡村农村宽带覆盖率还不足30%,物流网络也尚未织就最后一公里,2元一斤的大米从田间到城市消费者手中,平均物流成本高达30元。而仅仅十年之后,中国的高铁里程就已经从1.9万公里延伸至4.5万公里,中国网民规模已超11.23亿,互联网普及率逼近80%,5G信号覆盖了90%以上的行政村,5G基站占全球60%以上,快递业务量从2015年的200亿件飙升至2025年的超千亿件……


移动支付从城市精英的“尝鲜”变为菜市场摊主的标配。曾经被遗忘的“下沉市场”,如今通过短视频和社交拼单,将甘肃的羊肉、云南的雪莲果送进北上广的厨房,而中国的多多跨境甚至可以将义乌的小商品送进阿根廷家庭的客厅,那是世界上离中国最远的地方。

中国制造从“大而不强”转向“精而优”——世界惊叹于这场巨变,身处其中的我们却常因渐进式变化而浑然不觉


土壤:2015年的三重馈赠

如果你去翻阅2015年的中国互联网、科技产业里的独角兽企业名单,会看到一个近乎奢华的阵容。字节跳动,小米,美团,大疆,蚂蚁金服,蔚小理……今天在中国乃至全球最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和科技公司,几乎都在这个名单之上。

2015年对于中国移动互联网、对于中国创业投资圈都是难以复制的一年,那一年国家设立2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各地孵化器数量同比增长40%,一场全民创业热潮席卷而来。所产生的创业者数字、投资交易数量、公司估值数据等等,影响至今。

在所有2015年创立的公司之中,拼多多显得格外具有衔接旧时代与新时代的标志性意义。在它的身上,中国经济环境、产业与基建三者形成共振所带来的烙印,格外清晰。

彼时,中国制造业,已经基本完成了“规模积累”:22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义乌小商品城日均客流量超20万人次,晋江制鞋产能占全球20%,中国家具产能可满足全球三分之一的需求。


但矛盾也同样突出:大而不强,供需错配,是2015年中国制造业的写照。从前一年开始,中国的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就有了出现背离的趋势,这意味着社会供需之间的结构性错位,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

产业发展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刻,政策则直接推动了市场环境的深入改革。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文件《中国制造2025》。同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第一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二者共同指向了一个此后十年贯穿了整个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产业升级。

站在今天回望,那之后,中国在基建层面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都在为这一核心目标铺设道路。国家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工信部同步推进“宽带中国”工程,明确目标:到2020年实现98%行政村通宽带,总投入超1400亿元。云计算则终于在12月被纳入电信增值服务,要求提供云服务必须按规定申请电信增值服务许可证。

有正在建设的基建设施,自然也有已经初具规模的基建设施。

2015年,中国高铁里程突破1.9万公里,覆盖全国65%以上的百万人口城市;高速公路里程达12.3万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邮政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超95%,初步形成“全国次日达”的物流网络。而在数字领域,中国线上支付首次突破50%,国产云计算厂商开始爆发式增长,这种“数字+交通”的双网铺垫,给那个阶段中国各行各业的产业变革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十年间,中国修通了通往每个行政村的光纤,也无意中为拼多多铺就了一条直抵“另一个中国”的数字天路。而当政策、产业、基建这三股力量交汇时,主流商业视野却出现了一个关键的“盲区”,这片盲区恰恰成为了新物种破土而出的“沃土”。


彼时,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正致力于“消费升级”,聚焦于提升一二线城市用户的客单价和品牌化消费。然而,一个包含数亿人口、分布于三四线城市及广大乡镇的“下沉市场”,其最真实、最迫切的需求——对高性价比商品的极致追求——被系统性地忽略了。

这片市场并非“低端”,而是另一个庞大、真实、并行存在的中国。这里的消费者同样渴望改善生活,但他们的消费决策更注重实用和性价比。他们可能不需要昂贵的进口品牌,但需要一把结实耐用的国产扳手、一件性价比高的厨房小电器。这里的生产者,尤其是中小制造企业和农户,拥有优质的产能和产品,却苦于没有品牌和渠道,无法直接触达全国消费者。这种供需之间的巨大错配,蕴藏着增长的又一波巨大红利。

而拼多多,就是那个时代土壤中破土而出的“新物种”。政策前瞻性的引导、制造业能力的溢出、数字基建的规模化,这三股力量在2015年历史性地交汇,共同为拼多多这类“新物种”备好了破土而出的温床。


创新:用需求推动供给侧改革

拼多多的崛起,远非简单的“性价比”标签可以概括。其真正颠覆性在于,它用一套基于中国社会真实土壤的商业逻辑,重构了供需关系,精准地响应了时代的需求,并反过来推动了时代的进程。

首先,彼时中国低端产能过剩,优质供给不足,市场亟需淘汰低质产能,并且会进一步加快优质产能的转型进化,大幅提高行业效率。

而拼多多的模式,恰恰就暗合了这个逻辑。它的低价策略,本质上是一种效率筛选机制,核心就是以性价比为指标,淘汰掉一大批效率跟不上来的落后产能。

这家公司信奉价格对价值的回归,如果一双鞋的平均价值是100元,而你的成本是120元,卖100块会亏损,那你自然被淘汰。而如果你的成本是80元,证明你的效率明显更优,可以初步活下来,进入下一轮的竞争。

随着竞争的不断演进,效率的不断提高,这个平均成本会不断降低,价格自然会不断降低。于是优质的供给会越来越便宜,无法接近源头工厂的中间商被干掉了,源头工厂里效率不够高的被干掉了,效率还可以但迭代不够快的也被干掉了。供给侧的优胜劣汰,在平台的催化之下被高速推进。

其次,当中国从世界代工厂,开始转型向世界创新中心,大批源头工厂试图摆脱代工身份,走向品牌自主化运营的时候,最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去库存和对需求的直接感知。


而拼多多用需求侧聚合革命,破天荒地直接让C端给了供给侧一个确定性的承诺。

社交“拼单”模式的精髓在于,通过社交网络和算法推荐,将海量、分散、不确定的消费需求,在短时间内归集为稳定、确定的批量订单。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团购,而是一场深刻的需求侧革命。它把传统的“人找货”,变成了全新的“货找人”,第一次把电商的逻辑,从“物以类聚”,变成了“人以群分”。

在传统的“人找货”搜索电商模式下,工厂和农户的生产带有极大的盲目性。而拼多多的“拼”模式,相当于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建立了一个需求“雷达”。例如,通过“农地云拼”模式,平台将分散的农业产能和农产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一起,助力产消直连。这种确定性,对于供给侧而言是黄金般的信号。它使工厂能够“以销定产”,敢于开动那些为大品牌代工准备的先进生产线,大幅降低库存风险和成本。对农户而言,这意味着“有产就有销”,解决了千百年来“种什么、卖多少”的核心焦虑。

这几乎是给那个阶段正值产能过剩,供需错配量身打造的方案,极其精准地解决了一个时代性的问题。所以拼多多才称得上横空出世,几乎是以当时主流舆论难以理解的速度,迅速站上了时代的浪潮之巅。

甚至,拼多多对农业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介入,都是远远早于市场主流叙事的。

“农地云拼”解决了农产品上行的“最后一公里”,而拼多多连续支持的“全球农创客大赛”、“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等赛事,则在聚焦于科研与人才的“最初一公里”。通过拼多多搭建平台,吸引了全球青年农业科技创业者参与,探索如AI种植、水培系统等前沿技术,不断推动着一线基层的农业创新方案,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2024年在全球农创客大赛中拿到金奖的“去中心化可交互系统”,目前已经服务了超过20000名农民,其中30%的农民首次获得农业生产贷款。


这种长期主义的投入,回应着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中对科技和人才的迫切需求。而针对西部地区“不包邮”、物流成本高的痛点,拼多多推出的“电商西进”行动,则以创造性的方式,免除了西部地区的物流中转费。进一步打通东西部地区经济交流的“任督二脉”。2025年8月,拼多多发布的二季报显示——过去一年,西部地区在拼多多平台上的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四成,日用百货订单量翻倍,潮玩周边、宠物用品等增长六成以上。


折射:中国经济的棱镜

普惠,平权,看到并服务于那个最广大,却常被主流舆论所忽视的中国,是此后十年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但在当时,绝大多数人还不能理解拼多多的逻辑,拼多多也因此陷入了长期被误解,甚至被污名化的漩涡。

你可以说,拼多多所加速的对落后产能的淘汰是残酷的,但事实上,这不是拼多多带来的残酷,是社会的进化与时代车轮的前进,原本就是残酷的。

拼多多的十年成长轨迹,恰如一枚时间胶囊,封存并折射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演进它的崛起并非孤立的商业奇迹,而是政策前瞻性引导、制造业能力溢出、基础设施全面升级以及市场洞察精准卡位这四股时代力量共振下的必然产物。


它生于2015年,正是因为它敏锐地感知并极致地利用了时代赋予的这份“三重馈赠”,将时代的宏观叙事,转化为了自身增长的微观动力。也因此,成为了观察“供给侧改革”、“数字普惠”、“农业现代化”等宏大命题的一扇绝佳窗口

性价比策略和百亿补贴,把对消费升级的理解,标定在了“平均购买力”,而不是“溢价”之上。对商业规律和产业发展的前瞻洞察,让拼多多在这十年里始终保持着和国家发展方向惊人的一致,影响了整个中国电商产业的“百亿补贴”,也慢慢进化成了今天的“千亿扶持”。

“新质供给”专项行动,组织团队深入义乌小商品、晋江鞋业等产业带,利用平台技术优势探索产业升级新思路,帮助三十年老品牌“公牛世家”焕新并实现线上年销售额突破6亿元。 “农产品上行”模式,像一座桥梁,直接连接了田间地头与城市餐桌。把云南的雪莲果、甘肃的羊肉等地方特产,直接卖向全国,帮助千万农民增收。为此拼多多对超过1000个农产区进行直连,带来超过1600万农户参与数字经济。

从2015到2025的十年间,中国甚至世界上成功的科技创业公司,几乎都是以“看到并激活普通人的需求”为重要逻辑的。

而拼多多的故事,也是一部将此前被排除在数字世界之外的庞大群体,接入现代经济循环的“数字普惠”史。拼多多的业务演进,则以民间智慧对未来的判断,无形中形成了与官方决策的遥相呼应。从初期的“供给侧改革”,到中期深化助力“脱贫攻坚”与“数字普惠”,再到近期聚焦“高质量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其成长轨迹与中国经济的转型方向高度重合。

在拼多多之前,中国人对消费升级的理解,是很“资本主义”的,它延续的其实是一种类奢侈品的逻辑,凡升级,则必然意味着东西要越卖越贵,越来越没有性价比。于是新消费的代名词成了66块一根的钟薛高,43块一碗的和府捞面,70块一颗的话梅……

但拼多多几乎是一己之力,试图把“消费升级”拉回到最初的含义:让品质的生活离最广的人民越来越近。2015年9月3日,拼多多上线了它的第一件商品:一包售价9.9元的薯片。这包薯片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更是一个宣言。它宣告了一种全新的商业逻辑:用最低的门槛,让最广泛的人群,品尝到现代消费的滋味。

英国《经济学人》刊发的文章里说,今天,绝对贫困在中国已成为历史。而拼多多无疑是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一股重要力量。它让消费升级不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有厨房纸用、有好水果吃。这是将发展权和品质生活通过商业手段,公平地赋予中国最广大普通人的一次商业实践


结语

拼多多的创始人,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把资本主义倒过来》:巴菲特代表的是经典资本主义。穷人需要向富人购买抗风险能力,他们买保险,他们努力工作,为的是一笔可观的退休金,或者说,为的是一个相对确定的未来。

能不能让穷人也能“卖保险”给富人,让有钱人也向普通老百姓们买点未来的保证?这样普通人们也能得到利益,或者实惠。

比如一千个老百姓,想在夏天的时候买某款冬天穿的羽绒服,就和工厂老板说,我们到了冬天会买你家的羽绒服,但希望你给我们打个折。老板如果同意,这个折扣就相当于老板向普通人们买的保证。老板有了一笔未来的订单,老百姓们得了便宜。类似跨季团购。

让富人、老板或者资本家,反过来要去购买普通人、穷人未来的某种需求。而这就是拼多多的雏形,它充满着普世的情怀和智慧,被称为“把资本主义倒过来”。

此后十年,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曾被主流电商忽视的普通家庭,都在被这种理念和其背后的“中国供应链”惠及。中国电商在极致效率、规模效应和需求归集方面的创新,正在被转化为一种可跨文化复制的商业语言,其意义甚至已超越单纯的商业成败。代表着一代中国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组织能力和技术方案的结晶。

回顾拼多多的十年,其成功绝非偶然。它生于2015年——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趋于完备、制造能力亟待释放、下沉市场需求蓄势待发的历史节点。它长于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其通过需求聚合驱动供给侧改革的模式,成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战略遥相呼应的民间创新代表。


而拼多多本身,也成为中国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市场解决方案提供者”跃迁的缩影。从服务国内县域消费者的“百亿补贴”,到通过多多跨境让中国制造惠及全球家庭的“星辰大海”,其内核始终如一:尊重最广大人群的真实需求,坚信普惠的价值,并将商业的根须深深扎进中国制造的沃土与数字基建的血脉之中

它经历了诸多的误解甚至污名化,但最终在时代的洪流里展现出了足够的战略定力。它被时代托举,也为时代赋能,成为中国人越来越好的生活的基石与佐证。

它的十年,是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十年,是商业创新服务于更宏大社会目标的十年。而这面棱镜所折射出的,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并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人民的壮阔图景。

····· End ·····

星海情报局 系统研究

中国制造与国产替代

专注中国产业崛起故事

▲关注产业资讯,破解科技密码

追赶先进技术风口,看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


入驻媒体平台

36Kr/ 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网易

虎嗅/ 雪球/ 腾讯新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