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简称上海微系统所)传感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周志涛研究员团队创新性地将脑机接口技术拓展至血管外科,研制出柔性血管神经接口,为血管性疾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诊疗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支架植入是目前血管外科最常用的血管再通手段,尽管支架能够有效恢复血管通畅,但机械支撑引发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却成为常见的临床难题。现行血管临床评估主要依赖造影与超声等影像学手段,无法直接读取调控血管舒缩的神经电信号,限制了对血管功能失调的精准干预。
周志涛研究员团队成员、上海微系统所博士后王馨儿介绍,血管是一个持续搏动、表面湿润且形状复杂的三维曲面,接口材料需要具备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柔性以及强大的湿粘附能力,才能在血管搏动下稳定附着。
研究团队基于双向闭环柔性脑机接口技术,使用从天然蚕丝中提取的“丝素蛋白”作为粘附层,采用半导体微纳制造工艺,研制出柔性血管神经接口,实现了高保真、高质量的血管电生理信号采集。该接口可在复杂液体环境中,与血管三维曲面紧密共形贴附,并与血管周向分布的交感神经网络形成稳定耦合,不仅能够实时监测血管动态变化,还能让异常舒缩血管恢复正常调节能力。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丝素蛋白非常柔软,就像把一层非常非常薄的保鲜膜贴在手背上,它能随着皮肤的褶皱和活动而变形,不会产生硬性拉扯。与传统的血管袖带相比,能极大减少对血管组织的机械损伤和刺激。”王馨儿介绍,该接口通过电刺激,成功逆转了异常的血管收缩,恢复血管正常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临床金标准血管超声动脉硬度参数,验证了血管硬度得到改善,血管比之前更有弹性。
这项研究不仅揭开了血管神经调控的神秘面纱,更提供了一种直接干预和修复血管功能的全新方法,为实现能够实时监测并具备自主调节功能的“智能血管接口”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更有潜力的是,柔性神经接口还将作为一个通用的创新技术,应用在更多的神经功能研究和治疗领域。
上观号作者:上海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