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胡锦矗:守望熊猫的“国际使者”|《 中国科学家的全球担当》

IP属地 中国·北京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10-21 14:12:58

环球网

交流合作是科技发展的内生需求和自然规律,开放信任的国际科技合作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中国始终是国际科技开放合作的坚定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深化合作,才能让科技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科技为舟载天下,人文作楫济未来。值此中国科协2025“开放合作月”之际,我们特别策划《科学无界,命运与共——中国科学家的全球担当》系列专题,回顾中国科学家携手国际同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动实践。

我国著名动物学家、大熊猫研究奠基人胡锦矗,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以脚步丈量川、陕、甘地区,创立“胡氏方法”,将中国熊猫保护推上世界舞台,在国际濒危物种保护领域树立起中国标杆。

上世纪60年代,大熊猫仍被深山村民称为“食铁兽”,神秘莫测。国内外对其种群数量、行为习性、栖息范围等基础信息几乎一无所知。栖息地不断破坏,熊猫濒临灭绝,全球濒危物种保护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模板与实践经验。



胡锦矗(右)对野外捡到的大熊猫粪便进行称重。来源丨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

1974年,胡锦矗毅然告别家人,带队深入四川卧龙原始森林,开展中国首次大熊猫资源调查。没有先进设备,不见熊猫踪影,调查一度陷入停滞。直到他注意到散落林间的大熊猫粪便——“每一坨粪便,都是熊猫留给我们的信。”

他通过测量粪便中竹节的长度、咬痕、残留物,推断熊猫的年龄、体重、饮食结构,创立了后来被誉为“胡氏方法”的研究体系。正是凭借这种原始却科学的方法,历时四年,团队完成了中国大熊猫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准确摸清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共2459只熊猫的生存状况。


胡锦矗(中)与同事在牛头山上建起“五一棚”。来源丨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1978年,他在卧龙建立了全球首个大熊猫野外观察站“五一棚”。当时科研条件极为艰苦,没有电灯,只能依靠马灯照明,寥寥几张白纸,便承担起所有记录的使命。然而,正是从这里,为中国大熊猫生态研究点亮了最初的星火。

1980年,胡锦矗代表中方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签约,开启了中国在濒危动物保护领域的首次国际协作。以此为契机,“五一棚”成为中外科学家联合研究的大本营。他率先引入无线电遥测技术追踪野生熊猫,掌握其活动范围与行为规律,极大提升了研究的精确性与系统性。很快,“五一棚”的技术与管理模式很快成为国际熊猫研究的标杆,推动了全球熊猫科研数据的共享与比对,吸引多国科学家陆续前来交流学习。

2005年,作为首席专家,胡锦矗主导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凭借扎实的科研成果和完整的保护体系,申遗获得成功,这片涵盖七个自然保护区的栖息地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深山寻踪到走向世界,胡锦矗搭建的不仅是一个观察站、一套方法、一项国际遗产,更是一座连接中国与世界、科学与生命、人类与自然的桥。(玉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