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秒光”“只剩最后500单”“销量破亿”……据《法治日报》消息,当前,一些主播、商家频频发布惊人销售数据,但真实情况却往往相去甚远。据调查发现,不少商家和主播通过伪造销量、互动与在线人数等数据,刻意制造“热销”假象,俨然形成一套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近日,某直播平台上,一名美妆主播正卖力推销一款“限量”粉底液,评论区不断涌现“已拍”“再加点货吧”等留言,营造出抢购氛围。然而,记者次日发现,这款宣称“已抢空”的商品依然在售,库存充足。不但库存数据可以后台“一键修改”,直播间的互动、点赞、在线人数等数据均可人为操控。
有商家透露,“不刷单,根本成不了爆款”。以一款坚果礼盒为例,上架后先刷5000单,每单成本4元,总计2万元。“刷完后平台给了新品推荐,真实销量很快达到每天300单,半个月就回本了。”由此可见,直播间中故意夸大产品特性、虚构订单数据,商家“自导自演”的“虚假繁荣”,已成为吸引关注、实现经济效益的常见手段。
虚高销量与夸大宣传本质上均属虚假宣传,此类行为加剧了不正当竞争,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直播间里的“虚假繁荣”使企业将资源投入营销造假,而非产品升级与技术创新;催生的行业泡沫导致平台数据失真、投资与产能决策失误,可能引发行业性危机;消费者信任丧失导致平台与主播利益下跌,引发商品滞销、资源浪费,甚至影响生产端,形成恶性循环。
今年“双十一”已临近,直播间干净关乎每个消费者权益,不能任由“刷出来”的繁荣破坏市场秩序。挤出“泡沫”要平台加强自身监管,商户入驻时核查资质,完善信用评价与分级制度;用技术识别造假行为,发现问题后及时下架商品、暂停服务并上报监管部门;降低商品交易总额考核权重,转向用户满意度、复购率等指标,树立长期主义价值观。监管部门要创新方式,建立跨部门跨地区协作机制,运用技术提升监测与取证能力,加大处罚与曝光力度,增加违法成本。唯有各方合力才能打破“虚假繁荣”的循环,重塑健康、可信任、可持续的市场环境。
直播带货本质上属于“信任经济”,如果主播和平台因数据焦虑,频繁造假,不顾消费者权益,最终只会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相关部门和平台应以此为契机,依法严惩刷单刷量等造假行为,倒逼主播与商家恪守法律底线,重塑行业信任。只有清除直播间里的虚假繁荣,行业生态才能得到净化,用真实和真诚换取消费者的真心。
特约评论员 焦杨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