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范使用AI技术并惩治造假行为,是进入“AI时代”后必须厘清的严肃课题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全国公安机关按照“净网—2025”专项工作部署,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谣言突出网络违法犯罪,持续加大打击整治力度。近日,公安部公布10起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典型案例。
值得警惕的是,网络谣言制造手段不断翻新,比如10起案例中2起明确提及“使用AI工具生成”。一是王某彪使用AI工具生成“女儿被人抱走”的虚假信息,引发关注讨论,误导热心人士转发寻找;二是王某用AI工具捏造涉“山西大同地震”相关谣言信息的文字与视频,误导大量网民关注和讨论。这些案例均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涉事人员均已被依法追究相应法律责任。此举不仅惩治了违法行为,更以儆效尤,让社会认识到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严重后果与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
只是让人感慨的是,这些案例才新鲜出炉,有入选下批次“潜质”的案例已开始冒头。据报道,近日,安徽一女子用AI工具生成“流浪汉闯入家中”图片测试丈夫反应,没想到丈夫信以为真,当即报警求助。
若说这种“纸上试探只是‘蠢’”,影响只局限于家庭内部。可进入AI时代,“流浪汉入室警情”之类谣言在网络流传,就不只是“坏”的影响。即便有标注“AI生成”,但情急之下,当事人很容易忽略提醒信以为真。造假方明知对方可能误判,还故意制假误导他人,这种间接故意或也算“报假警”的共犯。
更恶劣的是,一张逼真的AI假图容易引起巨量关注,更可能造成不良示范。报道中就提及,近期多地已出现类似AI整蛊引起的闹剧,有的引发整栋楼逐层排查,有的导致亲属紧急奔袭。
无论是导致报假警,还是引发社会恐慌,都已走到了违法犯罪的边缘。有法律人士就指出,因这一行为报警,占用的不仅是警力,还可能是别人的救命机会。如果被认定是报假警,按治安管理处罚法,将面临5-10天拘留的处罚,同时需缴纳500元罚款。如果视频被转发从而引发社会恐慌,可能触犯刑法中的编造虚假信息罪。
需要强调的是,如何规范使用AI技术并惩治造假行为,是进入“AI时代”后必须厘清的严肃课题。这不仅关乎技术发展,更关乎社会信任与公平正义。为此,必须多管齐下,从科技伦理、技术规范及法律实践等方面共同界定与推进。
完善科技伦理治理,不仅要为数字技术安装“安全护栏”,更要为其设定“方向盘”,以免对当前乃至未来科技和社会发展造成冲击。科技向新、向善,但首先必须向真。这也是网络冲浪必修课,否则对着虚假标靶表错情的尴尬,会在各种乌龙反转事件中一再上演。
技术规范方面,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已于9月1日正式施行。不以假乱真,AI生成的吸睛文图视频,必须规范标注“AI生成”。只有“划清虚实边界”,才能防范滥用风险,并充分保障网络用户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总之,利用AI造假测人心、博流量,都是对家人爱心和社会信任的无谓消耗,若造成警务和公共资源浪费甚至引发不必要的社会恐慌,还面临拘留罚款甚至刑事责任。公安部典型案例已经给出执法示范,以身试法必然要付出沉重代价。对触犯法律红线的必须严惩,网络规范使用、司法震慑严惩,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阻击滥用AI吸粉引流的各种乱象。
红星新闻评论员 李晓亮
编辑 汪垠涛
审核 何先菊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