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今天,公安部公布10起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典型案例。“上海老伯捡到名牌包勒索5万元”、“山西大同发生地震”、“佛山男子感染基孔肯雅热身亡”等一批网络谣言的始作俑者被查处。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到底是哪些人唯恐天下不乱,整天在网上无事生非?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发现,造谣者大致可分为几类:一是自媒体运营者,为提升账号影响力而编造吸引眼球的内容;二是网络营销机构,通过制造话题来获取商业利益;三是个别网民,或因无聊猎奇,或为发泄情绪而信口开河。无论出于何种具体动机,这些行为背后几乎都离不开对流量的追逐。
在“流量即金钱”的网络生态中,一些人将制造谣言视为低成本、高回报的生意经。他们深谙大众心理,精心炮制符合社会焦虑、贴合民众敏感神经的谣言内容。迎合部分人的猎奇心理。这些经过精心设计的谣言,往往比平淡的真相更具传播力,从而为造谣者带来源源不断的点击量、关注度和广告收益。
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是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人人皆可是媒体,但媒体所应肩负的责任,却很少有人了解。我就是新闻专业毕业的,回想起来大多数当时学到的专业技能都过时了,唯有媒体人的使命与操守一直没变,以事实为准绳探究真相,以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最重要的是,需对手中的“传媒之力”心存敬畏,既要擅用,也要慎用。
如今的情况就像是,威力强大的武器被分发到了每一个人的手中,且大部分人还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后果可想而知。彻底不会用倒也罢了,就怕是有些人手上会用、心里没谱,为了流量无所不用其极,对社会的危害性极其巨大。
更令人担忧的是,AI技术的发展让造谣的成本直线下降,辨别谣言的难度直线提升。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面对海量用AI生成,越来越逼真的谣言,所有人的智商都不够用,随时都可能会上当受骗。
要彻底治理网络谣言,其实说难也不难,就一句话,提高犯错成本。就像我们这样的专业媒体人,如果造谣,哪怕是再小的事情,基本职业生涯就此终结,这是一条没人敢碰的红线。如今对于自媒体来说也是如此,不能等闹出大动静才算踩线,这条红线究竟该怎么划?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原标题:《公安部公布十大典型案例,自媒体造谣到底怎么管? | 锋面评论》
栏目编辑:潘高峰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