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只剩最后500单!”“3、2、1,上链接!”近日,某直播平台上,一名美妆主播卖力地推销一款“限量”粉底液,评论区不断涌现“已拍”再加点货吧”等留言,营造出抢购氛围。然而,记者次日发现,这款宣称“已抢空”的商品依然在售,库存充足。 (法治日报)
带货直播间的热销假象,简直就是公开的秘密。似乎,电商并不怕被揭底,这么多年来,不少商家在一片质疑声中不断做大做强,就足以说明问题。直播间“造假”刷单”“控评”之类的操作每每被曝光,大多却并未激起太多波澜,这种割裂感令人困惑。在传统商业模式中,销量、好评以及背后的商业诚信与顾客口碑至关重要,而电商直播间里,“真与假”的界线变得十分模糊。
诚如业界所公认,直播间购物有着更强烈的“即时性”“随机性”。换而言之,就是“冲动决策”更多。一些消费者并不关心某款商品是不是真的被抢光了,而是更享受那一刻“手快有,手慢无”的占有感。这种心理很微妙,又很契合人性。量大管够,反而不买。众人争抢,必凑热闹。
直播间已抢空商品次日仍在售,谁在乎?而就是这种“不在乎”,最是让人遗憾。很多消费者沉浸在一个个直播间局部的、片段的亢奋与惊喜之中,却忽略了秉持消费理性来倒逼行业生态整体优化的各种契机。不去较真库存是否真的清空、销量是否真实,在“抢感”很重的直播间里,有人做戏、有人入戏,有人卖力地表演,有人心甘情愿地被骗。或许,直播间的这种复杂性,正在吞噬着商家的诚信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