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算力已经成为与电力、水力同等重要的关键生产力。如何使用更多绿电降本增效,成为全世界算力侧和电力侧的终极考验。
今天上午,位于上海临港的风电海底数据中心正式宣布落成。作为上海打造“国际数字之都”战略中一项极具前瞻性的关键算力基础设施,它也契合了正在绘制中的“十五五”规划,勾勒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绿色智能为底色、以算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未来路径。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项目总投资16亿元,建设总规模24兆瓦,分两期建设。一期示范项目规模计划达到2.3兆瓦,绿电供给率超95%。数据中心采用“海水自然冷却”与“海上风电直供绿电”双技术融合,也由此成为全球首个海上风电融合型数据中心。
当前,开放共享的公共算力数据中心正在全国各地兴建。但是庞大的算力规模,也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业界也将数据中心称为“电老虎”。
有报告预计,2024到2030年,全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年均增速将达20%,远超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中,接近7成都用在电费上。因此,发展绿色算力,迫在眉睫。
与陆地数据中心相比,海底数据中心在降低能耗方面优势独特,它将服务器安放在海底数据舱,以海水为自然冷源,进而实现省水、省电、省地的需求。
今天宣布建成的临港风电海底数据中心,位于上海临港南汇边滩东侧海域临港海上风电场一二期中间。项目所在地距离岸站10公里,水深10米,距离三大运营商临港机房都不超过20公里。
在充分利用海上风电资源发电的同时,海底数据中心可以借助海洋冷源的冷却优势,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实现海上绿电与海底算力的协同发展。
在南通启东建造基地上,这个6层将近30米高的数据中心胶囊舱已矗立在江边。胶囊舱正在进行内部机电设备及数据设备调试,下一步,还要面对出海安装的考验。
要把数据中心放进海底,并不简单,如何应对海浪的腐蚀和波流,还要保障数据信号,都是世界级的难题。放眼全球,也只有微软在2015年做过“纳迪克”海底数据中心的实验。
而突破重重难关,就是为了通过天然并且巨量的海水,对机柜进行散热冷却,那么这又如何在一个高度全密闭的空间里得以实现呢?技术人员展示了舱内大大小小的铜管。
上海海兰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经理陈希恰介绍了铜管的工作原理,他说大铜管相当于人体主干道的大动脉,服务末端测,小的细铜管相当于人体末端毛细血管。服务器发出来的热量通过小的末端毛细血管然后将里面的冷媒从液态变成气态,通过大动脉升到侧管壳式换热器和海水进行换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又回到末端毛细血管。
除了海底冷却,数据中心另一大特色就是结合风能,舱体直接落座在“大风车”下,绿电直供,解决了新能源就地消纳的需求。
眼下,来自不同企业的机柜已经入驻临港海底数据中心。
拥有万卡液冷算力集群的中国电信临港算力,此次将部分业务放进了海底数据中心,不仅是跨出了算电协同的重要一步,也借此机会布局海上通讯。
临港算力(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渝平介绍,目前上线了三个业务,分别是:研发平台、国产GPU创新平台以及信创云。临港算力正在探索怎么利用风电和海上数据中心这些基础设施去部署通信设施,提升海洋通信水平。
上海仪电也在海底数据中心布置了训推一体的算力集群,将充分发挥企业在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与AI+应用落地方面的实践经验,布局水下边缘算力,提供高效能的服务支撑。
打造全球算力新高地,上海被寄予厚望。
当前,上海正在构建以“多元协同、绿色集约”为特征的先进算力基础设施体系,在空间上形成核心引领与多点支撑的格局。
在浦东张江科学城,坐落着国家级的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中心的“魔方”系列持续为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提供尖端超算服务。
在临港新片区,“算力高地”雏形初现,除了今天建成的风电海底数据中心示范项目,还汇聚了已汇聚了商汤科技、中国电信等建设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部署了成千上万的AI加速卡,形成强大的智能算力集群。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数字孪生研究员鲁斌介绍,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临港新片区已经集聚了八大算力中心,算力规模已经达到了35EFLOPS,约占上海市整体的40%。接下来,计划利用算力优势,更大力度发展国际数据中心,为国家的数据出海、来数加工奠定坚实基础。
从政策层面,上海以算力基础设施,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到2027年,上海市智算云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云边端协同、产业链条完备的生态体系基本形成。
未来,上海将在基础设施、核心产业、示范场景三方面形成合力,打造智能算力“三位一体”的协同的发展体系。
此外,上海正积极担当“东数西算”国家战略的长三角枢纽龙头,推动市内边缘计算节点与西部枢纽数据中心协同布局,共同构成支撑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坚实算力底座,为国际数字之都建设注入核心动能。
看看新闻记者: 应冠文 车秉健
编辑: 周缇
责编: 张蕴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