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别装了,没几个景区会做IP的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陈丽 迈点 时间:2025-10-23 11:55:57
中国景区的IP之战,早已不是“有没有”,而是“懂不懂”。

迈点​

景区做IP这事儿真是玄学。

有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带着超过85%的收入依赖第二次冲击IPO;有以万岁山为代表的景区凭借对传统文化IP的现代表达持续圈粉;还有新加坡环球影城都在高调引入中国网文IP《道诡异仙》打造主题探险屋。

这三组看似无关的事件,实则勾勒出中国文旅景区IP发展的现状:部分景区还在单点押注的焦虑里挣扎,部分景区已靠本土创新尝到甜头,还有的景区直接玩起了国际混搭。

中国从不缺文化资源,从儒释道典籍到民间传说,从武侠江湖到网文宇宙,可供挖掘的IP太多,但为什么多数景区仍在同质化陷阱里打转?

答案或许不在资源本身,而在IP的开发逻辑中国景区的IP之战,早已不是有没有,而是懂不懂。

1、很多景区都在想当然的做IP

现在景区做IP,很容易误以为把文化元素摆出来就是IP,把实景演出做出来就能盈利,却忽略了IP的核心是可被感知的价值认同,而非简单的符号堆砌。迈点研究发现,行业对于景区做IP这事儿还挺有误区:

最常见的误区,就是觉得有文化就等于有IP。不少景区觉得,我这里有古镇、有传说、有非遗,随便摆出来就是IP了。结果呢?全国古镇长得越来越像,你家挂红灯笼,我家也挂;你家卖手工糖,我家也卖。游客走进去,除了门匾上的名字不一样,其他感觉没差。

这种把文化当摆设的操作,本质是懒懒得去挖文化背后的故事,懒得琢磨怎么让游客有代入感,最后只能靠复制粘贴赚快钱。

还有头铁的觉得搞个大项目就能一劳永逸了。最典型的就是很多景区押宝实景演出,想着只要演出火了,景区就活了。《印象・大红袍》其实算成功的,起码真把演出做起来了,但招股书里85%收入靠演出 的数据也挺危险的。

像一个人只靠一份工资生活,万一这份工作没了,日子就过不下去,这种单点押注的模式,挺看运气,运气好火一阵,运气不好就是亏损。

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还有种看法是技术越炫,IP越牛。现在很多景区喜欢搞 AR/VR,觉得只要用上高科技,就是高端 IP。我去年在某景区花30块体验AR 看古迹,结果打开手机一看,虚拟人物跟实景根本对不上,动作僵硬得像机器人,还动不动就卡顿,体验还不如玩手机游戏。

有时候这种为了技术而技术 的操作,其实是在掩盖内容的匮乏,游客要的不是看个新鲜,而是要有情感共鸣。

2、搞景区IP,还是得接地气

虽然很多景区在误区里打转,但也有不少项目走出了新路子。这些路子没有统一的模版,但有个共同点:不搞虚的,从游客需求出发,把文化变成能玩、能感、能消费的东西。

第一种思路是用用户思维做内容。拿万岁山举例,它其实没搞大投资,就是还原大宋的市井生活:有街头卖艺的、有做手工香囊的,游客可以穿汉服逛市集,还能参加科举考试江湖比武。

为啥年轻人喜欢去?因为它满足了年轻人沉浸式体验的需求游客不是看客,而是 参与者。这种让游客有事做、有代入感的玩法,比单纯看演出有意思多了。其实很多景区都有历史文化资源,但为啥做不出这种效果?因为他们总想着我要给游客看什么,而万岁山想的是游客想玩什么。

第二种思路是借外力放大IP价值。比如环球影城引入《道诡异仙》。很多人觉得,环球影城是外来品牌,怎么还会用中国 IP?这种想法格局就小了,其实这是个双赢的操作:环球影城有成熟的主题乐园运营经验,知道怎么把IP做成好玩的体验;而《道诡异仙》有 1138万书粉,自带流量和情感基础。

之前环球影城也用过《功夫熊猫》这样的中国元素,但这次直接用网文IP,更贴近年轻人的喜好。对景区来说,借力不是丢面子的事,而是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的聪明做法,比如有的中小景区,自己没能力做大型 IP 开发,其实可以跟本地的非遗传承人、网文作者、动漫工作室合作,把他们的内容变成景区的体验项目,既省成本,又能做出差异化。

第三个思路是从轻内容入手,慢慢养IP。现在很多景区一上来就想搞大制作,结果钱花了,效果不好。其实IP是需要养的,就像养孩子,得从小慢慢培育。比如有的景区先做短视频,拍景区里的非遗技艺、民间故事,在网上积累粉丝,等有了一定关注度,再推出线下体验项目。

还有的景区可以考虑跟网文平台合作,让作者把景区写进小说里,比如把景区的山、水、建筑变成小说里的场景,粉丝为了打卡小说名场面,自然会来景区。这种先做内容、再做场景的模式,风险小,还能精准吸引目标游客,比盲目砸钱搞大项目靠谱多了。

3、景区IP的终局,拼的是情感消费

不管是焦虑的 IPO,还是成功的出圈案例,最后都绕不开一个核心问题:景区IP到底要做什么?其实答案很简单:让游客愿意为情感花钱,而且愿意反复花。从这个角度看,未来景区IP的趋势变化还挺明显的。

第一个趋势,是要从重资产转向轻内容。以前景区总觉得建得越豪华,越有面子,又是造剧场又是修大门,觉得这就是IP的排面。但现在看,真正能留住人的不是硬件,是内容。

比如有的景区没搞什么大项目,就靠定期办汉服节武侠主题周,每次都能吸引大批游客;还有的在古镇里搞剧本杀,游客拿着线索逛景区,找线索的过程中就把历史故事摸透了也能落地。

这种轻内容模式,成本低、灵活度还高,游客喜欢什么就加什么,不喜欢就调整,比建完就改不了的重资产项目更加灵活。

第二个趋势,是从本土内卷转向全球合作。以前好多景区做 IP,总想着 跟国内同行比谁更有文化,结果你搞武侠城,我也搞武侠城,最后大家都赚不到钱。但环球影城引入《道诡异仙》的案例说明,中国IP不光能吸引国人,还能打动老外。

未来肯定会有更多中国景区跟国际平台合作,把咱们的网文IP、非遗IP包装成全球游客能懂的体验。比如把《山海经》里的神兽做成游乐设施,把京剧元素融进沉浸式演出,让外国游客不光能看中国文化,还能玩中国文化。

这种全球平台+本土 IP的组合,既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又能给景区带来新流量,或许也可以给中国景区带来新的机会。

4、结语

《印象・大红袍》冲IPO这事儿是个机会,但也告诉行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环球影城玩中国网文 IP,也不是外来和尚会念经,只是给咱们提了个醒:IP 开发不用太死板,开放点、灵活点反而有惊喜。

其实中国景区 IP 的发展,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不是所有人都得搞大制作,也不是所有人都要走国际路线。关键是别再掉进思维的陷阱,别再抱着赚快钱的想法糊弄游客。

游客愿意为IP花钱,本质上是因为它能带来情感共鸣,这共鸣可能是逛大宋市集时的穿越感,可能是玩网文项目时的粉丝归属感,也可能是做非遗手作时的成就感,更可能是越来越多本土景区IP打造过程中,更多差异化的沉浸式体验。

本土景区IP如何在融合传统文化上找到亮点,找到差异性,或许才是景区发展的最好机会。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