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两位从未合作过的“科学搭子”,如何共同拿下1000万元顶尖科学大奖

IP属地 中国·北京 上观新闻 时间:2025-10-24 20:09:54




明天,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将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幕,现场将为获得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的三位科学家进行颁奖。

今年的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由康奈尔大学的斯科特·埃默尔和犹他大学的韦斯·桑德奎斯特共同获得,这两位生物化学家因在揭示受体膜蛋白转运与降解的核心细胞机制方面做出的突破性发现而获此殊荣,并将共享1000万元奖金。

在颁奖典礼前夕,10月24日下午,两位科学家在临港中心接受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的采访,分享了他们的颠覆性研究、获奖感悟以及本次中国之行的深刻印象。



斯科特·埃默尔(左)与韦斯·桑德奎斯特(右)接受记者采访。沈思怡 摄

为“彻底消灭HIV病毒”提供新思路

今年6月,“来那卡帕韦”获得FDA批准,这是世界唯一一款每剂可提供6个月保护的HIV预防新药,它的问世让完全清除艾滋病成为了可能。尽管并未直接参与这款新药的研制,但细究基础研究与新药研发的底层逻辑,“来那卡帕韦”的问世与埃默尔与桑德奎斯特这两位科学家数十年的研究成果紧密相连。

如果将人体细胞比作一个精密运行的工厂,那么埃默尔与桑德奎斯特的工作,便是首次完整绘制了这座工厂内部的“核心物流与清运系统”图纸,并在此基础上,为包括病毒出芽、癌症乃至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内的多种重大疾病提出了全新理解,也为艾滋病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革命性的靶点。

早在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就已经发现HIV病毒会钻进人体细胞,利用细胞的物质和能量复制自己,却并不明白它在大量复制后,是如何从细胞里成功逃脱,继而完成扩散感染的。

在基础研究的层面,若将人体细胞内部想象成一个井然有序的工厂,埃默尔教授的工作,就是揭开了工厂内部一套精密的“垃圾清运与物流系统”——即ESCRT通路。

细胞表面有许多像“天线”一样的受体蛋白,当它们完成使命(如接收了激素信号)受损后,需要被及时关闭、回收并降解,以防信号过度激活引发混乱。埃默尔教授早期在酵母模型中的遗传学筛选,首次系统性地鉴定出负责执行这一关键任务的VPS基因家族,并揭示出ESCRT通路的核心能力。

这套通路包含ESCRT-0到ESCRT-Ⅲ的多个蛋白质复合物,如同一个分工明确的施工队,能够精准地标记细胞内需要降解的受损膜蛋白,并将其切断膜连接,裹进一个独立囊泡中,最终运往溶酶体“垃圾处理厂”进行销毁。而ESCRT功能一旦出现缺陷,可能导致细胞生长失控,进而引发肿瘤,导致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帕金森病等。

这项看似基础的研究,却在人类与艾滋病毒(HIV)的斗争中发挥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基于埃默尔团队发现的ESCRT通路,桑德奎斯特的实验室独立发现,HIV病毒的衣壳蛋白与宿主细胞的ESCRT通路之间存在着精密的相互作用——HIV病毒衣壳蛋白就像一串通讯密码,使其能够“挟持”ESCRT通路,从而完成病毒出芽,并介导成熟艾滋病毒核心颗粒从感染细胞中释放。

也就是说,病毒将我们细胞的清运系统,变成了它自身繁殖与逃逸的“帮凶”。基于此,桑德奎斯特团队便能有理有据地提出一个假设:如果我们能够干扰病毒衣壳的结构或功能,不仅能破坏病毒复制,还可能直接阻断其出芽过程。这也意味着,病毒衣壳能成为业界研发艾滋病药物的全新靶点。

正是这项基础生物学的发现,为全球制药界点亮了一座灯塔。吉利德科学公司基于该突破研发了来那卡帕韦,成为近年来艾滋病治疗领域一个革命性的突破。

桑德奎斯特解释,来那卡帕韦虽不直接作用于ESCRT,但它通过稳定病毒的衣壳核心,使其变得“过于坚固”,从而同时破坏了病毒内部的组装和其利用ESCRT出芽的能力。

对于HIV感染者,包括那些病毒被常规方案抑制良好的患者,来那卡帕韦的长效特性都带来了质的飞跃。记者了解到,目前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需要每天服药,终生不断。这不仅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病耻感,并且存在漏服的风险。而经过缓释设计的来那卡帕韦,一次注射就能维持6个月药效,在涉及数万人的多项临床试验中,来那卡帕韦在预防HIV上显示出近乎100%的功效。

重视基础科学与研发转化的深度互动

虽然两位科学家从未曾合作,但某种程度上,他们完成了防治HIV的“科学接力”。桑德奎斯特提到,如果没有埃默尔对ESCRT通路的奠基性基础研究,后续针对病毒出芽环节的药物设计将如同“盲人摸象”,缺乏清晰的理论靶心。“基础研究始终是造福人类学的发端,当我们进一步改善来那卡帕韦这款药物对于HIV治疗时,会发现基础科学的问题仍然没有答案。”

埃默尔也表示:“我们最初只是对细胞如何管理其内部膜世界感到好奇。看到这种好奇心最终能帮助我们理解并对抗像HIV这样的可怕疾病,这是对基础科学价值最有力的证明。”

在桑德奎斯特看来,本次获奖,让他得到的宝贵经验是,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研发之间,科研团队们应该有更多的互动,基础研发与应用研发看似彼此独特,实则深度交织。这两方都需要紧密互动,相互交流,以了解哪些发现是突破性的,以及如何将这些发现进行及时有效的转化。“首先,我们要试图了解自然世界。”桑德奎斯特说,“基础研究在形成拯救生命的新疗法中始终具有关键而巨大的内在价值。”

“令人兴奋”的论坛与“潜力巨大”的科研环境

作为一个源自中国上海的科学奖项,顶尖科学家协会奖对全球目光的吸引力正不断增强。对于此次获奖,科学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惊喜”与“认可”。

回顾起近四十年的探索与本次获奖的感受,埃默尔流露出科学家的谦逊与对团队的珍视,“一开始接到电话,我有些震惊,当我意识到这个奖项的重要性后,我反而觉得自己受之有愧。”埃默尔说,他的实验室有许多研究生和博士后工作,彼此就像大家庭一样,致力于解决生物学中有趣的问题,因而,顶科协奖的这份荣光更属于团队中每一个人。

这份感受在桑德奎斯特那里得到了共鸣。“翻看往年的获奖者名单,我觉得非常自豪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部分。”桑德奎斯特还分享了一个让他倍感亲切的细节:“两年前的一位顶科协奖获得者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教授丹妮拉·罗兹,正是我一名非常重要的导师,这更为我此次获奖增添了独特的荣誉感。”

这份荣誉,也成为了连接他们与中国科学界更紧密合作的桥梁。埃默尔教授透露:“事实上,我最好的朋友是居住在西湖附近的一位教授。此次来上海参与顶科论坛与颁奖典礼,不仅为我提供了与许多中国科学家互动的宝贵机会,它无疑也为美国与中国科学界更多的合作机会打开了大门。”

桑德奎斯特教授虽然首次到访中国,但也深刻感受到这种联系的力量:“我们在犹他大学的实验室里有许多优秀的中国研究生在做伟大的事情。毫无疑问,建立这种联系将有助于科学合作的深化。”

本次行程虽然是桑德奎斯特教授的首次中国之行,但顶科论坛的议程、科学家阵容以及前期“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获奖者校园行”等丰富活动,依然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我看了会议日程,里面有一系列令人期待与兴奋的论坛分享,主题重要且演讲者都是各领域全球杰出科学家。”桑德奎斯特生动地比喻了参与论坛的感受:“大多数科学家都记得人生中第一次学术会议,那是你突然走出实验室,意识到自己是科学社群一份子的时刻,你会很快被这个领域的前辈们所鼓舞。本届顶科论坛汇聚了25位诺贝尔奖、图灵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等国际顶级奖项得主,我置身其中,也感受到了同样的激励,能与许多同频共振的人切磋交流,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

作为中国科学界的老朋友,埃默尔曾在2002年到访过中国,对于中国科研的飞速发展,他有着切身体会。他觉察到,中国目前对神经退行性疾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疾病方面产生了许多惊人的研究成果。“我认为,未来两代的中国研究人员绝对有潜力成为这个领域的领跑者。”

桑德奎斯特也从全球产业布局的角度印证了这一点:“欧洲和美国的主要制药公司都已将中国视为关键的市场和研究中心,许多公司在此设立了研发机构。我看到这一切正在一个非常强劲的轨道上发展。”

原标题:《两位从未合作过的“科学搭子”,如何共同拿下1000万元顶尖科学大奖》

栏目主编:茅冠隽

作者:解放日报 沈思怡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