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俞浩,比雷军“疯狂”多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郑浩 颗粒度财经 时间:2025-10-25 10:02:05
追觅的实力,能否撑起俞浩的野心?

颗粒度财经

多年以后,当人们回望2025,会发现这一年野心最大的企业家不是送外卖的刘强东,也不是举办年度演讲的雷军,而是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

在这位清华学霸出身的创始人主导下,做扫地机器人的追觅,业务已拓展至大家电、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厨电、户外智能装备等多个品类。

在这些跨界动作中,难度最大的无疑是造车。

近日,资深车评人@韩路在微博发文,展示了一组新车外观谍照,网友讨论称,这疑似是追觅新车,神似宾利添越的设计引发广泛关注。

2025年8月28日,追觅正式官宣造车。

首款车定位超豪华纯电,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2027年量产。

第二款定位为超奢旗舰SUV,造型贴近劳斯莱斯库里南。

如今第三款新车疑似撞脸宾利添越。

从布加迪到宾利,追觅的豪华车设计路线,引来不少调侃:是不是要把顶级豪车全都复刻一遍?

众所周知,跨界造车不容易,跨界造豪车更难。

乐视恒大暴雷在前,董明珠折戟于后。跨界造车这个赛道,除了小米,几乎找不到成功案例。

强如苹果,从2014年起秘密研发电动汽车项目(代号泰坦计划),耗时近十年未推出量产车型,最终于2024年宣布终止该项目。

在这个无数大佬栽过跟头的赛道,俞浩会成为下一个马斯克,还是又一个贾跃亭?

一、追觅,要当下一个众泰?

追觅造车的计划,最早可以追溯到今年年初。

天眼查APP显示,追觅造车主体星空计划(上海)汽车科技责任有限公司2025年1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

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通过多层持股结构实际控制星空计划80%股权。

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目前仍然只是理论。

现实中,扫地机器人基本只在恒温室内工作,而智能汽车却需要栉风沐雨,面临复杂的路面和天气环境。

而在容错率方面,消费者对3000块机器人的容忍度显然会比对30万的汽车要高得多。

而且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自动驾驶技术仍在初级阶段,续航短板也亟待解决,研发这块是一刻也不能停。

研发意味着烧钱,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表示,新能源汽车入局门槛是400亿。相比之下,追觅2024年全年营收只有150亿元。

这种资金规模的巨大悬殊,使得外界对追觅的造车计划充满质疑。

为缓解资金难题,追觅似乎正在采取一种左右手模型的战略。据《济南时报》,左手表示代工(ODM)业务,右手代表自研的造车项目,俞浩希望用左手业务把右手业务养起来。

毕竟,造车只是追觅众多跨界项目之一,其仅有的这些资源还要分摊给家电、智能手机、行星探索等其他业务。

此外,追觅汽车的高端定位,也为其实际落地增添了几分困难。

一方面,纯电汽车高端化天然存在困难。看重性价比的用户可以为了智能驾驶体验而牺牲续航,但高端用户需要的是稳定的、无妥协的用车体验。

另一方面,品牌壁垒也是追觅难以逾越的大山。超豪华汽车市场的核心是品牌身份象征,需要强大的品牌历史与用户心智积淀。

上万块的瑞士名表在走时精准度上并不比几千块的日本腕表强多少,同样棉质和剪裁的T恤印上Saint Laurent或Uniqlo,价格就会天差地别。

你可以说4000多块一件的圣罗兰T恤卖得太贵,但为Saint Laurent这个商标赋予市场认可的价值,并不比智能手机研发更容易。

追觅作为新入局者,既无大众基础,也缺乏品牌故事,想要在短期内建立起足以与百年品牌抗衡的品牌溢价几无可能。

本质上,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已经到了淘汰出清阶段,极度内卷。而高端纯电体量更小,壁垒更高,新来者很难立足。

跨界是为了求增长,但追觅却一头扎进红海,这无异于从老虎嘴里讨碎肉。

虽然俞浩对造车一事表现得很乐观,但对于其未来前景,我们可能仍然要打一个问号。

二、俞浩,摸着雷军过河?

追觅之所以执着于跨界,可能的原因有两个。

首先是增长焦虑。

据《大众日报》,2025年上半年中国清洁电器市场已形成两超多强格局。

石头科技扫地机器人线上销售份额达到32.76%,科沃斯也保持在25%以上,二者海外市场也都在稳健扩张。

相比之下,追觅科技线上零售额份额下滑至7.5%,同比大幅下降45.27%,增长压力明显。

其次,追觅可能受到了小米跨界成功的启发。

公开信息显示,追觅成立于2017年,曾是小米生态链的一员,负责为小米代工。资本层面,小米曾参与过追觅多轮融资,至今仍是追觅的重要股东。

曾有媒体评论称,俞浩的跨界行动是在摸着雷军过河。

相比于雷军,俞浩的跨界更激进,更彻底。

小米拥有的是人车家生态,追觅的目标则是人-车-家-太空-宇宙。

你看除了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和大家电之外,追觅还宣布要进军天文望远镜和行星探索项目。

据《央广网》报道,追觅首款智能手机Dreame Space定位高端旗舰,按照追觅自己的宣传口径,这款手机拥有天文级摄影。

比亚迪和蔚小理鏖战这么多年,也没有谁计划挨着特斯拉建厂;华米OV们更新了这么多代,也没有谁敢自称天文级摄影。

作为成熟行业的新来者,追觅的目光直接越过了这些老牌玩家。

不过,和小米相比,追觅可能缺了两样东西。

一个是时机。

同样的资金,5年前用来造车,15年前用来造手机,预期收益肯定比今天要高。

小米2010年入行做智能手机、2013年进军智能家居,2021年初宣布造车。每一个时间点都是行业方兴未艾,红利充足。

而追觅在2025年开始造车、造手机、入局大家电,显然已经错过了红利期。

另一个是谨慎。

小米决定造车前,做过85场调研,面访过200多人,开了4次高管会,反复考察后才决定正式入场。

更重要的是,小米决定造车的前一年,也就是2020年,全年营收达到2459亿,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46亿台,这是小米跨界的底气。

相比之下,体量远不如小米的追觅不仅要跨界造车,还要进军智能手机、大家电等多个重资产行业,风险指数当然会成倍增加。

如果硬实力不够,野心越大,可能越危险。

贾跃亭曾凭借FF-91概念车6x4技术架构生态化反等一些酷炫的概念,将乐视包装成横跨多个板块的巨头,市值一度超过1700亿元。

但最终结果,乐视资金链断裂,陷入造假丑闻,贾跃亭长期滞留美国,下周回国成为坊间笑谈。

此类案例很多,远的有引发2008年金融海啸的雷曼兄弟,近的有众所周知的某家房地产公司。

诸多教训在前,也难免人们在看到追觅疯狂的跨界行动后,会担忧其资金链。

面对质疑,追觅创始人俞浩的姿态仍然很乐观。

此前针对追觅科技要破产的市场传闻,俞浩曾回应称,追觅现金流充足,经营状况良好。而且最近两年,公司和其个人还拿出了50亿左右,高价回购老股。

或许俞浩心中有底,追觅或许真能打破质疑,成为跨界传奇也说不定。

只不过,这一切都需要时间验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