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至24日,由《自然》(Nature)系列期刊编辑部、南京大学及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AI Augmented Biology”国际学术会议在南京开幕。这场大会会聚了全球顶尖科研机构的28位人工智能生物学领域专家,吸引了400多名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和企业代表参会,多家生物医药企业亦携前沿成果亮相。
![]()
会上,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辰宇教授首次系统阐释并正式公布了“人工智能生物学”这一全新学科的定义、理论框架与发展路径,认为一个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生命科学“3.0时代”已经开启。
以“生命涌现”和“生物智慧”为核心研究对象
张辰宇介绍,人工智能生物学是以人工智能为认知框架和研究手段,深度融合生物学、复杂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通过多尺度数据构建形式化模型,系统揭示生命系统的涌现规律与生物智慧逻辑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该学科以“生命涌现”和“生物智慧”为核心研究对象,构建起“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四层理论框架。“生命涌现”指在复杂系统中,多个个体组合形成新的性状与功能,这些功能在低层级无法预测,是系统非线性的结果。“生物智慧”则是生命体为适应环境所形成的“自然逻辑”,连最低等的细菌也具备。
人工智能生物学不是只将人工智能作为研究工具,而是从根本上改变生命科学的研究思维与路径。“AI for Biology”作为概念更倾向于工具导向,它并不试图改变生命科学的理论框架,只是提高现有工作流的效率。而AI生物学的独特性在于:理论创新导向:提出新的生命规律解释;假设生成能力:在数据探索中主动生成新的科学假设并指导后续实验;跨学科扩张潜力:成果可迁移到人工系统设计、社会系统建模中。
从解决“树上的一片病叶”到理解“整棵树为什么会生病”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生命科学经历了多次技术革命。“但生命科学依然存在四大瓶颈。”张辰宇介绍,包括海量数据的整合处理难度高、还原论视角难以解释系统整体行为、跨尺度研究割裂,以及理论与实验之间的脱节。“我们可以看到病变的分子细节,但很难解释系统性疾病的整体机制。”
在这种背景下,“人工智能生物学”应运而生。张辰宇将生物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0博物学时代:观察和描述生命多样形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2.0分子生物学时代:拆解生命为分子和信号通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3.0人工智能生物学时代:通过AI发现生命涌现与生物智慧的规律——“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人工智能生物学”听起来像是高冷的交叉学科,但其实它的意义很容易理解。张辰宇举了几个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的例子。如对于疾病来说,传统医学像是在解决“树上的一片病叶”,而AI生物学是在理解“整棵树为什么会生病”,从而找到根本性干预方法;对于粮食安全来说,通过AI分析生态系统涌现规律,可以在气候剧烈变化前预测和优化农作物的种植策略。
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生命科学“范式革命”正加速到来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一理念并非临时提出,而是经过多年积累。张辰宇介绍,南京大学和南京市多项举措引领着学科研究与产业转化建设。
2018年,南京大学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生物学”的概念,并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生物学是生物学3.0;2019年,南京大学与南京市江北新区合作,共同成立全球首个“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2023年,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的框架下,成立全球第一个“人工智能生物学分会”……今年的大会,南京大学与《自然》携手将这一新范式正式推向全球舞台。
从南京到世界,一场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生命科学“范式革命”正加速到来。“对于科学界,这是理论体系的重构;对于公众,这意味着未来的医疗、食品、环境乃至人工智能,都可能因这一新学科而迎来重大改变。”张辰宇表示。
通讯员 晨曦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于露
(通讯员供图)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