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腾讯首次系统披露研发进展:AI生成50%新增代码,研发自动化水平同比提升67%

IP属地 中国·北京 华尔街见闻官方 时间:2025-10-25 20:07:09

人工智能正从一个前沿概念,演变为推动中国科技巨头内部革新的核心力量。腾讯最新发布的《2025腾讯研发大数据报告》显示,AI已深度嵌入其庞大的研发体系之中,不仅加速了软件开发流程,更显著提升了整体效能与产品交付速度,成为这家科技巨头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引擎。

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数据是,AI已成为腾讯工程师的日常工作伙伴。超过90%的工程师正在使用AI编程助手,公司50%的新增代码由AI辅助生成。这一变革直接推动了整体研发效能提升超过20%,腾讯的研发自动化水平同比提升了67%,平台每月帮助节省了530万次手工操作。显示出腾讯在AI领域的长期投入正加速转化为业务价值。

这些进步的背后是腾讯庞大的研发投入和组织规模。报告显示,研发人员占腾讯员工总数的76%,即每四名员工中就有三名从事研发工作。对于一个每月新增代码超过3.25亿行的企业而言,AI带来的效率增益,意味着产品迭代速度和市场响应能力的直接增强,这对投资者评估其未来增长潜力至关重要。

AI全面融入研发流程,编码与评审双重提效

报告详细阐述了AI如何渗透到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在自研的混元大模型支持下,AI不再仅仅是一个辅助工具,而是深度参与到编码、代码评审和测试等核心工作中。

数据显示,由于50%的新增代码在AI辅助下完成,工程师的平均编码时间缩短了40%。这意味着开发者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具创造性和复杂性的任务上。在代码质量控制方面,AI的参与度高达94%,扮演着“AI质检员”的角色。它在人类工程师介入前进行预审,直接发现并被采纳修复的代码缺陷占28%,推动代码评审环节有效问题检出量增长了44%,为软件质量构筑了第一道防线。

研效平台支撑自动化跃升,交付速度显著加快

AI的规模化落地离不开底层研发平台的支撑。报告指出,随着WeDev研效平台深入研发实践,腾讯的研发自动化水平同比提升了67%,平台每月帮助节省了530万次手工操作。

高效的平台支撑带来了交付速度的显著提升。2025年,腾讯日均完成需求1.6万个,同比增长25%,平均完成时长缩短12小时。其中,AnyDev云研发平台将过去需要一天的环境准备时间大幅压缩至1分钟。在代码质量方面,自动化工具与AI技术结合,全年修复了超过540万个代码缺陷与安全漏洞,平均BUG解决时长缩短8小时,实现了“早发现,早修复”。

从微信到游戏,AI提效赋能全线业务

AI与平台化带来的效率提升,已在腾讯各大业务线得到验证,转化为实在的业务成果。报告称,81%的研发团队依托WeDev平台实现了全流程效能提升。

具体来看,微信后台团队通过分布式编译工具链,将编译耗时降低了50%;微信支付的需求交付周期缩短31%,发布质量提升14%。在腾讯的另一大支柱业务游戏领域,美术制作自动化率已达到95%。

同时,腾讯云65%的新增代码来自AI代码助手Codebuddy,人均千行代码BUG率降低31.5%;腾讯广告的迭代效率提升了2倍,90%的版本发布实现全流程自动化。

持续高额投入与开源战略凸显技术布局

这些研发成就的背后,是腾讯持续的高额研发投入和清晰的技术战略。根据其第二季度财报,当季研发投入达202.5亿元,自2018年以来,累计研发投入已高达3795亿元。

支撑腾讯AI体系的,是其长期的技术投入与开放战略。腾讯的混元大模型持续迭代,并全面拥抱开源,其图像模型“混元图像3.0”在国际大模型测评平台LMArena中获得全球用户盲测第一名。

在外部开源生态上,腾讯在GitHub的开源项目累计Star数突破52万,位列全球前十。公司还贡献了包括Tinker热修复框架、WeTest自动化测试平台、RapidJson解析库和Kona JDK等一系列业内广泛使用的开源工具。

在编程语言偏好方面,C++、Go、Python与Java仍是腾讯研发体系的主力。Go语言凭借高性能与简洁设计在后端服务中广泛应用,而Python则在AI与大模型项目中成为首选语言,反映出腾讯技术栈的持续演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